凌勇
(江西省贛縣五云中學)
讓語文閱讀的枝頭繁花燦爛
凌勇
(江西省贛縣五云中學)
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一個人的語文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閱讀;一是表達??梢哉f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著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因此閱讀教學,不管是高中還是初中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伴喿x能力是任何學習的基礎,因為每一門學問都是從閱讀書籍開始的?!痹鯓右杂行У慕虒W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每個語文老師都在探討的問題。
1.教學中忽視學生閱讀的主體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這種主體性。
2.教學中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程式分析代替學生的個性化認知過程。
3.教學教法簡單,教師拘泥于課文、局限于課堂,未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我想這與教學方法有著很大的關系。呂叔湘曾經說過,在多種教學方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活”。我們在教學中缺少的就是“活”。事實證明,采用了活的教學方式,課堂就會顯得生機勃勃,學生的思路也容易打開,收獲也會更多。
1.給課堂閱讀培根施肥
近幾年中考語文命題發(fā)展的總趨勢在于:(1)試題中限制了純知識識記能力方面的考查。(2)語言運用能力的試題占了很大的比重。(3)試題注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考查,一般分值不低于30%??梢?,命題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越來越覺得,在以往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中,我們往往過分強調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過分強調傳授語文知識,忽視了培養(yǎng)情感、磨煉意志和人格的完整塑造。這樣的閱讀教學導致了學習興趣的喪失;導致了認識和心理結構的“思維定式”,把陳舊過時的東西視為“天經地義”的常識,而缺乏開拓性、創(chuàng)造性,致使學生考慮問題理想化和脫離實際;導致了智力和人格的脫離與完整人格的肢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30年的經驗使我相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是否會很好地閱讀。會邊讀邊想的學生,比起那些不會迅速閱讀的人來,處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順利些?!币虼嗽谡n堂教學中,我們要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教會學生閱讀。
為了教會學生學會課內閱讀,我在實際教學中是這樣進行的:
抓課文,注重實練。課堂是學習語文的主陣地,課堂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本中所選的課文都是優(yōu)秀的文章,值得仔細品讀。在課堂教學中,我一直注意引導學生領悟文章的精華,學習優(yōu)秀作家的大手筆。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我讓學生表演“背影”精彩片段,并及時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把一個人寫得生動、形象、感人,要求學生總結方法。我還讓學生當堂描寫了一個人物片段,并與大作家一比高低。因為剛學了精彩的課文,學生的熱情很高,各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寫好之后當堂朗讀,很多學生寫得非常精彩,課堂上掌聲不斷。
2.讓課外閱讀節(jié)外生枝
初中生面對的是中考,所以其閱讀就不免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只靠課堂閱讀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閱讀層次序列,將課內與課外、將課本知識與自己的閱讀積累有機串聯(lián),力求對作品有個性的反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能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驗、人生經歷等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將課內和課外和諧地融為一體,以課外閱讀來補充課堂閱讀的不足?,F(xiàn)在學生的課余時間比以往要多得多,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因此,我十分注重把學生的閱讀擴展到課外,讓他們開闊視野,自覺地在書海里遨游,汲取豐富的養(yǎng)料。但課外閱讀不是盲目的,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因此,每學期我都給學生列一些閱讀書目作為參考,學生也可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增加或改動閱讀書目。
3.讓日記閱讀孕育蓓蕾
寫日記,能以美滋潤心靈;寫日記能以美啟迪智慧。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寫日記,內容要豐富,題材要廣泛,不受框框限制。如,可記以下東西:(1)記自己學習變化的情況。(2)記自己生活及家庭的變化。(3)記自己的所見所聞。(4)記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情感變化??傊?,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記錄生活的日記,就應該拍下那一個個動人的鏡頭。這些天在看張國立、蔣雯麗主演的電視連續(xù)劇《金婚》,內容其實就是兩口子五十年的生活日記,也屬于這半個世紀所有的中國人。當然我在這里所談的重點并不是日記寫的問題,我想談的是日記的讀,日記要寫更要讀。文章的優(yōu)劣還要靠讀去感受去判斷。因此,教師應當讓學生養(yǎng)成在閱讀自己日記和別人日記的過程中提高寫作水平的好習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將課堂閱讀、課外閱讀、日記閱讀有機結合,學生讀、寫、思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這樣以豐富多彩的形式來進行語文教學,才能讓語文閱讀異彩紛呈,繁花燦爛。
語文閱讀,見仁見智。這里所談的只是本人在教學中的一點拙見。對于如何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問題,還有待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xù)摸索探討。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