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qū)校(225012) 丁迎春
故事,讓學生語言能力有效提高
江蘇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qū)校(225012) 丁迎春
學生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講故事。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不斷提升。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運用講故事的方式,通過厘定標題、把握核心、環(huán)境渲染和聯(lián)想拓展等途徑,引領學生展開口頭與書面語言訓練,更好地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不斷提高。
語言能力把握核心故事標題環(huán)境
講故事是每個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在語文教學中,講故事是學生歷練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講故事時,需要學生正確理解文本大意、重新調整思路、再度組織語言。
每個故事都有自身發(fā)展的軌跡,從起因、發(fā)展到高潮、結局。講故事前,教師要引領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通透把握,并為每個環(huán)節(jié)確定好標題。這樣,不僅讓學生以版塊的方式感知文本的主要內容,更為學生講述故事列出基本的提綱。
教學民間故事《牛郎織女》一文,教師引領學生針對故事的發(fā)展過程,將它分為“相識—相知—相守—相隔—相望”五個環(huán)節(jié)。這些小標題,不僅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概括能力與遣詞造句能力的訓練,而且讓學生講述故事有章可循。在講故事時,學生依托這些標題,將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與自身的語言組織聯(lián)系起來,有效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講述故事不僅僅是要再現(xiàn)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而且要在展現(xiàn)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凸顯人物的個性。因此,要引領學生緊扣課文中的核心字詞,通過適切的語氣將故事中人物的特點展現(xiàn)出來,給讀者一個完整而鮮明的認知印象。
如,教學《嫦娥奔月》這篇神話故事時,教師著力引領學生緊扣課文中的“假裝”“手提”“迫不及待”“威逼”“翻箱倒柜”等詞語,通過自己的想象以及與語言,將逢蒙急不可耐的小人形象展現(xiàn)出來。在描述嫦娥時,學生自主探尋到“疾步”“一口”“取出”等詞語,展現(xiàn)了嫦娥遇到特殊情況下的冷靜與機智。試想,如果在講述故事時,學生能夠緊扣這些詞語,并配以適切的動作加以展現(xiàn),那所講述的故事就在原本完整的基礎上,更加的繪聲繪色,更易引起讀者的注意。
每一個故事的發(fā)生都有著獨特的背景。沒有背景的支撐與浸潤,就會造成故事內涵的難以理解。因此,故事的講述不僅在于對情節(jié)的再現(xiàn),而且也在于借助相應的語言對背景進行渲染,從而為故事的推進奠定基礎。
如,《虎門銷煙》這個故事如果不對時代背景進行介紹,很多人就會對林則徐進行銷煙的行為進行質疑,對這一事件產生的歷史價值和意義也難以把握。因此,在學生講故事之前,教師為學生拓展了關于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資料,為故事提供了認知與體驗的基礎。這是社會背景的渲染。其次,在虎門銷煙時,作者對其場面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從作者描寫的順序入手,讓學生感知整個故事過程。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引領學生從自然與社會的兩個維度,對故事的背景進行渲染。這樣不僅讓學生在講述故事時,有了連貫的思維脈絡,更為讀者感知故事、理解故事奠定基礎。
刻板地再現(xiàn)故事內容,只是故事講述的低級階段。在學生能力不斷提升時,我們應該著力引導他們在尊重原來故事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聯(lián)想拓展,在故事的高潮處、聽者感興趣處,對故事的情節(jié)、人物表現(xiàn)的細節(jié)等方面進行拓展與補充,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改善。
例如,《鄭成功》一文中的“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段,重點描述了鄭家軍與荷蘭侵略者之間的一場生死之戰(zhàn)。作者運用了反襯手法,將描寫的重點聚焦在鄭家軍的整個隊伍上,而對主人公鄭成功則描寫得相對較少。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引領學生展開想象:鄭成功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這樣豐富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以及心理活動等。學生不僅完成了對故事情節(jié)的再現(xiàn),更成功地刻畫了鄭成功的人物形象。這對學生描述故事、展現(xiàn)人物的表達能力是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更是一次有效的嘗試。
總而言之,學生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講故事。我們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不斷提升。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運用聽故事,尤其是講故事的方式,引領學生展開口頭與書面語言訓練,更好地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不斷提高。
(責編韋雄)
G623.2
A
1007-9068(2016)3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