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成(江蘇省漣水縣河網中學)
淺析初中語文閱讀生態(tài)化教學的有效性
馮偉成
(江蘇省漣水縣河網中學)
探析了如何通過初中語文閱讀生態(tài)化教學實踐,把學生作為閱讀教學主體,教師扮演閱讀引導者角色幫助學生提高主動閱讀的積極性,指導學生做好閱讀前準備,通過精讀品悟閱讀作品的生態(tài)化教學,把閱讀中獲得的感悟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以促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升值。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生態(tài)化
閱讀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態(tài)化教學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在生態(tài)化教學中提升閱讀品味?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解讀文本的情感線索,指導學生做好閱讀前的準備,通過精讀文本展開個性化閱讀,使學生從閱讀中獲得啟迪,以便更好地生活、學習。為了進一步提高初中語文閱讀生態(tài)化教學質量,本文就初中語文閱讀實踐中應用生態(tài)化教學有效性進行探討。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在推進新課改的同時,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在交流中,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名家作品之前做好預習準備,教師作為知識引導者,引導學生如何去把握閱讀標準,進行有計劃的生態(tài)化閱讀。在閱讀指導中,教師還結合學生個體化需求以及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安排學生選擇閱讀的內容,并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提出問題,對于閱讀中不能解答的問題,可提交到課堂上與教師、同學一起探討。在生態(tài)化教學中,教師通過分層設計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做閱讀前的準備,還指導學生通過延展閱讀來獲得對文本意義的建構。
在初中語文閱讀生態(tài)化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閱讀作品是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師指導學生首先應理解作品中的文字及其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聯(lián)想上下文進行生態(tài)化閱讀,以突出閱讀節(jié)點的內在價值,便于學生賞析閱讀作品時與文本之間進行交流。其次,賞析閱讀作品中的重要節(jié)點感受其生態(tài)化內涵。
教學實例:《阿長與〈山海經〉》(魯迅)的教學,教師便指導學生課前預習了課文中的生字,再結合教材內容提問。
教師:同學們通過預習已經知道課文主要寫了阿長,那么圍繞阿長魯迅先生如何描寫的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在小組討論中概括出來。
學生:寫了阿長7件事:(1)喜歡切切察察;(2)限制作者的行動;(3)睡覺時我被擠得不能翻身;(4)懂得許多規(guī)矩和禮節(jié);(5)給作者講長毛攻城的故事;(6)謀害了作者的隱鼠;(7)給作者買了本《山海經》。
教師引導式提問:同學們閱讀教材是否了解到哪些是詳寫的部分?舉例說出課文中詳寫部分的精彩節(jié)點。
學生公布小組討論意見:長媽媽沒有名字,說明長媽媽在當時地位低下;而且睡相不好,睡覺時身子在床中間擺成“大”字,作者被擠得沒有余地翻身;長媽媽還喜歡瑣碎多事,喜歡切切察察和“逼”著作者吃福橘。
教學實例分析: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在做好閱讀預習準備同時,還能夠深入地理解課文中的生態(tài)化內涵,這樣的閱讀生態(tài)化教學效果明顯。
初中語文閱讀生態(tài)化教學有效性,需要通過融入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引領學生,使其閱讀能力和生活能力同步提升。
教學實例:《爸爸的花兒落了》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抓住其中爸爸給我送來棉衣,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融入生活中的體驗,感受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教師提問:課文中主要人物有誰?同學們通過課文對父愛的理解是怎樣的?而課文中的孩子是怎樣的?
學生:課文中主要人物有爸爸和英子,課文里英子的父親嚴厲而慈愛,熱愛生活還能夠循循善誘;而英子則是個孝順、聰明而堅強的孩子。
教師:《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很讓人感動,老師也想起了自己父親慈愛的點滴,同學們是不是也在閱讀中體會到生活中父親的慈愛和嚴厲呢?
學生:父愛是一本厚重的書,給孩子沉甸甸的慈愛,看到課文里爸爸的去世,感到生命的短暫,所以要珍惜身邊的人,對父母滿懷感恩之情。
教學實例分析:教師在生態(tài)化教學中關注每個學生個體化需求,以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將閱讀體會和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通過啟發(fā)式教學,促進學生將閱讀獲得的感悟與生活實踐相聯(lián)系,從而達到學生閱讀能力和生活能力同步提升的目的。
教師在閱讀生態(tài)化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領悟教材中精彩的語言技巧和構詞能力,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自主閱讀的積極性。教師還幫助學生挑選他們具有一定認知深度和廣度的閱讀作品,通過開展閱讀活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閱讀習慣,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閱讀的方法,并引導學生分享閱讀心得以提高學生思考能力。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通過關注各教學節(jié)點和學生閱讀能力的個體化差異,以便每個學生閱讀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閱讀生態(tài)化教學通過指導學生做好閱讀前準備,運用生態(tài)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提升閱讀品味,讓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情感線索,從而展開精讀和個性化閱讀,在提升其與人交流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同時,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得到整體升值。
唱“東方之珠”。所有學生都興奮起來,抖擻精神,同時他們內心的愛國情感必然也有所感觸。
許多老師感嘆:“上課時,講教材上的知識,學生不感興趣;講一些題外話,學生卻很愛聽?!逼鋵嵵袑W地理知識遠及全球、宇宙,近及家鄉(xiāng)、腳下,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可言古也可論今,這對精力充沛、興趣廣泛的中學生來說相當有吸引力。優(yōu)秀的地理教師常常留心生活,留心時事政治,收集積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題外話”素材,并運用于創(chuàng)設情境,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所以,授課時適當拓展外延,利用地圖、圖表和景觀圖等學習資料,講些“題外話”,再加上對教材中感染學生、培養(yǎng)情感的部分加工潤色充分挖掘,便能強烈激發(fā)學生對豐富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審美情趣和對地理環(huán)境的熱愛。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交通運輸方式時,他講了一個關于自己祖孫三代人進城選取交通方式不斷變化的故事,把所有的學生都吸引住了。這樣有情有趣的情境不僅使學生輕松獲取了相關知識,還提升了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同時師生情感也拉近了。
3.身正為范,真情育人
多數學生最敬仰的是師德高尚,學識淵博的老師,也正是因為這種敬仰,學生才愿意向老師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俗話說,有其師必有其徒,不愛看書、不愛鉆研,天天炒股票的教師很難教出熱愛學習、積極向上的學生。試想一個在校園里隨地吐痰的教師教育學生要愛護環(huán)境,這樣的情感教育顯得如此蒼白無力。為人師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中學地理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強化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做學生的表率。在生活和學習上,教師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尊重學生的個性與人格尊嚴,多一些關愛,多一些溫暖,多一些耐心,那么師生關系肯定會多一些融洽與和諧。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實施情感教育必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張雪萍.中學物理教學教育過程中開展情感教育方法[J].讀寫算,2011(4).
[2]張東覺.情感教育:中學教學的法寶[J].成才之路,2012(7).
[3]席景濤.新課程下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究[J].讀寫算,2014(14).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