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露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以《晏子使楚》為例
◎王 露
為了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較強的畫面感和音樂感,將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但多媒體的使用次數和教學效率并非成正比,因此,語文教學中應把握多媒體使用的度。
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以計算機為代表的多媒體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它們推動著教育改革的步伐,對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同樣,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在為語文教學帶來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新穎的教學手段往往會使人迷惘,語文教師對于多媒體使用的“度”把握不當,使得教師主導地位缺失,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保,教學走入了誤區(qū)。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師往往過于依賴多媒體,機械地按照多媒體預設的步驟按部就班地展開教學,使得多媒體教學形同虛設,無形之中將多媒體變?yōu)閭鹘y(tǒng)教學手段粉筆、黑板的替代品,語文教師成了電腦的操作員,學生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師生之間的關系通過一臺電腦掌控著,老師機械重復地換ppt,學生機械快速地抄ppt,使得語文教學死板沉重,學生苦不堪言。
(二)存在的原因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語文教師為了改變傳統(tǒng)課堂的單調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曾經死板的黑板、粉筆講授模式,將多媒體更多地運用到語文課堂中。
多媒體的課堂憑借其直觀形象的畫面、動聽的音樂等,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認識,讓語文課上得有聲有色。如一向被學生詬病無聊枯燥的文言文教學,在多媒體教學時,通過影視作品的播放,瞬間拉近了學生與古人的距離,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味串講、翻譯文言文的僵化教學模式。因而,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的結合被認定為語文教學的救星。
利弊總是并存,當教師對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結合津津樂道時,多媒體使用的弊端已經產生。語文教師為了節(jié)約上課板書時間,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在多媒體設計上過多花費心思,最終導致語文課堂重心的偏差。
(一)根據學情適當使用多媒體
學生是語文教學的主體,教師是語文教學的主導,在當今語文課堂中多媒體是連接兩者溝通的橋梁。與傳統(tǒng)教學的授受教學不同,多媒體較強的畫面感、音效感帶給學生感官沖擊,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并非是使用多媒體越多,學生積極性就越高。過多使用多媒體會適得其反,讓學生產生疲倦感。
同時,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不能一味地將語文課上成ppt展示課,切換ppt只是舉手之間,而學生卻要用平時幾倍的速度加以記錄。如文言文教學,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口耳相傳,互動過程中翻譯解釋字詞,學生尚有思考的余地、記錄的時間,而在多媒體展示下,學生一味地摘抄記錄,無暇顧及接下來的教學流程。因此,語文課堂要根據學生的學情來適當地引入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二)根據文體正確使用多媒體
與傳統(tǒng)教育的單一性相比,多媒體教育具有獨特性、先進性、高效性等新的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文中的所有文體使用多媒體的方法是相同的。語文教學中的文章按照體裁劃分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言文等,語文教學中不同文體有著不同的特點。
古文是中國幾千年文化中的瑰寶,古人搖頭晃腦的教學模式讓我們意識到,詩歌教學重在讀,但此讀并非是傳統(tǒng)教學中倡導的死記硬背,讓學生機械地學習這段知識,明了文字的意義,這實際上破壞了古文的文化價值。古文教學的讀需要學生跟隨多媒體上的標準音進行,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讀,讀懂作者的感情,讀懂文中的深意,在朗讀中理解。戲劇則注重解決矛盾,這個矛盾需要借助多媒體影視作品讓學生厘清復雜人物之間的關系,讓學生一目了然。
在開明中學聽了一次新教師達標課,兩位新教師同上《晏子使楚》,以不同的視角上了同一節(jié)課,上課過程中對多媒體的使用也算是比較恰當、合理。下面我就這兩位教師的課堂實錄進行分析,指出他們在教學《晏子使楚》這篇文言文時,如何做到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的合理使用,并找出他們教學中的優(yōu)缺點。
(一)使用多媒體引出教學內容
兩位教師上課之初,一名教師播放《羋月傳》中關于說客張儀一個小片段,讓學生總結這一片段的內容,引出晏子這名善于言辭的外交家。另一位教師引用周總理的一個外交小故事,讓學生總結這個故事體現周總理言辭的特點,從而引出晏子的外交能力。
兩位教師在ppt上引用的內容不同,但所引用的內容都指向教學的內容,即晏子這一人物的特點。以最新的影視作品、多媒體文字元素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動畫效果,自己主動接受教學內容。相比傳統(tǒng)教學教師直接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什么,這種多媒體導入教學使得教學步驟與教師的預期效果一致,也將學生從課間十分鐘休息的懶散狀態(tài)拉回課堂,聚集他們的注意力,最終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使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所謂情境:“就是主體情感與設置場景的統(tǒng)一,其中場景是情感觸發(fā)的原因,是認知活動的對象,而情感是思維發(fā)展的基礎,是認知活動的催化劑?!?/p>
《晏子使楚》教學的重點是楚王、晏子的對話段。如果僅僅讓學生翻譯,表面理解他們的意思以及表達效果,這種教學過于機械,學生的學也浮于表面,并未深入。要想將楚王刁難晏子,晏子巧妙反擊楚王的話語表達出來,最好的辦法就是運用ppt還原現場,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己編排并表演出來。這樣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十分嚴格:首先,學生必須讀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編排出來;其次,學生也必須有一定的編排能力;最后,學生也必須有足夠的勇氣,才能夠在課堂上表演。這樣的情景創(chuàng)設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一舉多得。
淮陰中學的老師在教學這個重點環(huán)節(jié)時,更多的是翻譯和講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的藝術技巧。偶爾會讓學生模仿楚王和晏子的神情,語氣。這種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已經進步很多,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讓學生對晏子與楚王的對話進行完整的表演,讓學生真正地揣摩二人內心的想法,這樣就使得教學與情境結合得自然完整。
(三)使用多媒體提出問題
《晏子使楚》這一課,晏子的語言特點是教學難點。在應對楚王的刁難時,晏子的“橘生淮南則為橘……今民生長于齊不盜……”這一類比運用的十分精彩。但如何將精彩處教授給學生,這是一個難題。
淮陰中學一名教師假設自己是晏子,面對當時的情況,寫下自己的應對策略,放到ppt上,下面寫出晏子的這番話,讓學生比較哪個比較好。另一位教師將“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去掉,與原話對比,讓學生比較優(yōu)劣。這種多媒體利用使課堂的速度加快,節(jié)省教師板書的時間,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兩者放在一起比較,比較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不斷縱向發(fā)展的過程,此外,將比較的內容放在ppt上,從視覺上有利于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必不可少,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這并不意味多媒體的使用能解決語文課堂的所有問題,畢竟多媒體只是語文教學的輔助工具,多媒體的使用次數與語文教學質量并非成正比。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須正確、合理使用多媒體,結合學生學情使用多媒體。只有這樣,教學才能事半功倍。
(王露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 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