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娜
(江西服裝學院 公共教學部,南昌 330000)
【教育教學研究】
跨文化教育視角下的高校英語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模式探究
吳麗娜
(江西服裝學院 公共教學部,南昌 330000)
我國高校英語教育多年來的理念是 “重專業(yè),輕文化”,但教育歸根結底是對人的塑造和培養(yǎng)。高校英語教學起著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梁作用,過去我國高校英語教學對文化課程的忽視常常導致我國大學生與西方人溝通時存在障礙,無法理解和體會外國文化,不利于加強中西方國家的文化溝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因為“缺乏寬容和不同文化間缺乏相互理解”,使我們沒能很好地抓住教育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諸多機會??梢姡缥幕逃秊榭沙掷m(xù)發(fā)展教育奠定了基礎,旨在如何將跨文化教育有效地實施于高校英語教育中,構建我國高校英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模式,從而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跨文化教育;教育模式;可持續(xù)發(fā)展
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推動了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缥幕逃俏覈咝S⒄Z教育中一個棘手卻又不可避免的問題,語言與文化的密不可分性決定了高校英語教育中語言教育與文化教育勢必相結合。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闡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含義中與文化相關的內容為: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和平。只有真正了解語言使用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語言,才能有效進行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因此,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構建跨文化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英語教育模式已經刻不容緩。
隨著近些年來全球化交際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研究也愈加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技能,還應當重視對學習者的跨文化教育,其重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1.有助于促進語言學習情感目標的實現(xiàn)
伴隨著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推進,人們對學習過程中情感因素的影響愈加關注。教學者們試圖減少學習者的消極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的阻礙,通過培養(yǎng)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的積極情感從而促進語言學習??缥幕逃褪羌ぐl(fā)積極情感因素的有效途徑,能夠讓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獲得一種“知”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通過向學習者介紹異國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等,促使他們獲得學習語言的內在動機,加深他們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社會觀念等的理解,讓他們對文化知識感到新鮮有趣,從而激發(fā)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情感,同時也能有效減少英語學習過程中大量的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帶來的枯燥乏味感,不僅增強了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而且有效促進了他們對語言和文化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從而實現(xiàn)了語言學習的積極情感目標。
2.有助于培養(yǎng)國際化復合型語言人才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本質,學習者要想真正理解語言,就必須了解語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大學英語教學在培養(yǎng)學習者語言能力的同時,不能忽視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缥幕芰κ墙浑H能力的一部分,指學習者能夠識別文化事實,掌握既定的習俗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比如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肢體語言、問候方式、語體的使用和話輪的變換等,都涉及文化。文化能力對于本族語者來說是在社會化進程中無意識就能獲得的,而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要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必須對文化知識進行有意識的學習。通過對中西方國家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學習,從而加深對英美國家文化的深層次了解,為培養(yǎng)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和較強的語言能力相結合的國際化復合型語言人才做準備,以適應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資料統(tǒng)計等方式對江西五所高校(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江西科技學院和江西服裝學院)進行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的調查,得知目前大學英語跨文化教育的模式主要有:
1.對文化意識重視程度不夠的模式
當前各級教育部門對跨文化教育還沒有形成綱領體系,也沒有制定出具體的實施步驟。我國大學英語教材也大多停留在語言知識層面,以文化導入作為教學目的的教材少之又少。教師在跨文化教育過程中往往采用灌輸文化背景知識的方式,而忽略了采用啟發(fā)等手段培養(yǎng)學習者文化意識的方式。這種教育模式未能幫助學習者積極自發(fā)地獲取和處理整合所學的文化知識,缺乏靈活創(chuàng)造性。
2.未明確目的文化和行為目標的模式
在我國目前的大學英語教育情境中,教師對跨文化教育的行為目標尚不清晰。由于教師對學習者將來可能會去往哪個國家學習或是工作發(fā)展尚不知曉,同時對學習者的專業(yè)與文化傳輸相關的任務尚不知曉,因此教師要開展實施針對性較強的跨文化知識教育有一定的難度。這種跨文化教育模式下所進行的文化知識輸出、文化測試等也就無法起到實際作用。
3.忽略對母語文化介紹傳播的模式
如今大學英語教師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xiàn)象是:教師不具有完備的中西文化觀,未能把握目的語與母語之間文化的平衡。教師在跨文化教學中片面強調異文化的認同和理解,卻忽視了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授,未能通過中西方文化對比、分析、取舍、傳播等方式進行跨文化教育,這樣會使得學習者不具備相應的批判意識,因而忽視任何一方都不利于跨文化教育。這種跨文化教育模式不利于使學習者掌握文化共性的同時,又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需求的發(fā)展模式。2005年聯(lián)合國大會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融入各國的教育戰(zhàn)略和計劃中。因此,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理念融入跨文化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既能促進跨文化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實施,又能加大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接軌,實現(xiàn)中國經濟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內涵
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可以概括為:為了滿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而推行的教育,它以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觀為核心,以促使學習者形成滿足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的學習能力、文化知識和價值觀念等為目標,從而實現(xiàn)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沙掷m(xù)發(fā)展教育應當將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育人整體規(guī)劃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受教育者畢業(yè)后可能面臨的問題做好知識文化準備和實踐能力準備。
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它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中,具有跨學科性和整體性;它側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注重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比如文字、辯論、藝術和體驗等;它倡導參與決策性,即讓學習者參與決策他們個人將如何開展學習;它具有應用性,即學習過程與學習者以及其專業(yè)特性相結合;它尊重文化多樣性,主張在地方和全球建設寬容、非暴力、和平文化。
2.構建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模式
為了適應全球化發(fā)展的需要,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我們應當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融入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擺脫當前跨文化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從而實現(xiàn)高校英語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我們結合上述所分析的當前高??缥幕逃J降木窒扌院涂沙掷m(xù)發(fā)展教育的相關知識,構建了新型跨文化教育視角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模式,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以培養(yǎng)“文化意識”為中心的模式
所謂文化意識,指的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認識、對以文化的寬容和尊重、對自身行為方式以及文化價值觀的反思等。這種文化意識,能促使學習者積極獲取文化知識且加以深層次理解,隨之有效運用于跨文化交際中。該教育模式主要從以下方面實施:
①強化教師的跨文化教育意識和素養(yǎng)
英語教師要以實現(xiàn)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為目的,首先要增強自身的跨文化教育意識的強烈意愿,積極主動地了解和研究多元文化的差異,開拓眼界,使自己的英語課堂充滿文化韻味。其次,強化自身的跨文化教育素養(yǎng)和能力,這不僅包括語言功底能力,還包括對多元文化的洞察力、揚棄能力以及提升中西文化的修養(yǎng)能力等,這樣才能將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深入貫徹到學習者的語言學習中,進而培養(yǎng)學習者的文化意識。
②引導學習者形成相對成熟的文化價值觀
學習者由于受到長期思維模式的影響,對待跨文化的態(tài)度可謂是單一不全面。因此,教師應當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多種跨文化學習和交際的模擬場景,讓他們在自然的模擬真實場景的環(huán)境下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引導學習者擺脫長期固定不變的思維意識,使得他們在多元文化交流模式中自發(fā)積極的進行文化適應、文化認同和文化移情,逐步讓學習者具備相對完善的文化價值觀。
(2)以培養(yǎng) “批判性思維”為中心的模式
在過去,絕大部分中國高校的學習者對中西文化采用整體、中庸的思維方式,這相對于西方人來說,他們缺乏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所謂“批判性思維”是指思維過程中洞察、分析和評估的過程,它包含為了得到肯定的判斷所進行的或者無形的思維反應過程,如今它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
①在素質教育的框架內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高校英語教育應當與人的全面教育結合起來,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缥幕逃亲寣W習者不僅能夠掌握一定的語言技巧,而且包括領會一種思維方式的轉換。思維才是語言學習的真正動力和內在驅動,因此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教師首先自身要改變固定的思維定勢和教學模式。通過為學習者提供開放性的教學實踐條件,使學習者在跨文化教育實踐中能夠識別各類文化觀,并且不斷對自身進行批判性反思,從而對多元文化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
②為學習者 “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提供條件
跨文化教育中“批判性思維”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實踐方式:從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為切入點進行文化導入→從文化理解能力著手安排教學大綱設計→以設置文化相關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習者對多元文化進行鑒別、比較和分析→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設置教學實踐活動用以提高學習者的橫向及縱向分析能力→構建包括跨文化能力在內的多維教學評估體系。由此,學習者無處不感受到文化沖擊,可推動其“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3)以培養(yǎng) “雙重文化理解力”為中心的模式
在高校英語跨文化教學中,如果一味地追求目的語的文化,卻忽略了本土文化知識,則不僅沒有繼承和發(fā)揚本族文化,而且也丟失了研究西方文化的基礎。只有將中西方文化兩者結合起來進行比較分析,才能有效避免兩者的沖突并將其融合。
①認同本土與外來文化同等重要
如今,國際社會交流合作廣泛而深入,任何國家均有文化輸入和文化輸出,因此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包含中西方文化的互相學習,既要培養(yǎng)學習者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同時也不能忽略對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和傳播。我們不僅要把學習者培養(yǎng)成外來文化的吸收者,同時也是本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只有對本國優(yōu)秀文化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并不斷深化本土文化素養(yǎng),才能更好地認識外來文化,從而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文化多元。
②加深理解中西文化差異與沖突
為了增強學習者對雙重文化的理解力,應從中西文化差異及沖突入手。引導學習者了解造成文化差異現(xiàn)象的原因,它主要包括思維方式差異、行為規(guī)范差異、價值取向差異和語用遷移差異等。教師應該引導學習者,當遇到與自己文化價值不同的異文化時,應當用尊重和包容的態(tài)度客觀公正地對待,消除中西文化沖突與差異,消除中西文化歧異,以多元開放的方式進行跨文化交流。
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意識到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跨國際的創(chuàng)新人才、運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模式對提升本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有著重要作用。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化有更多機會與世界多元文化碰撞與發(fā)展,通過雙向的跨文化教育促使學習者形成尊重、開放、寬容的跨文化意識和心態(tài),為他們參與國際交流奠定基礎。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模式貫穿于高校英語跨文化教育,不僅提高了學習者的跨文化能力,而且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使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1] 李松華.跨文化交際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6):121-122+125.
[2] 孫文倩.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8):93-94.
[3] 紀媛.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戰(zhàn)略背景下旅游英語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究[J].北方文學,2013,(1):118.
[責任編輯 石曉博]
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College English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WU Li-na
(DepartmentofForeignStudies,JiangxiInstituteOfFashionTechnology)
The concept of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these years is “focus on profession, ignore culture”, but education,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shaping and cultivating persons.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e past, neglecting of cultural courses often led to difficulty in communicating with foreigners, and they failed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foreign cultures and go agains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UNESCO pointed out that “l(fā)ack of tolerance and lack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had prevented us from seizing many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the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effective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and to constru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thereby enhancing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6-09-28
2014年江西省高校教改項目: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四合一”英語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江西高校為例(JXJG-14-26-2)
吳麗娜(1984—),女,江西南昌人,江西服裝學院公共教學部講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育與翻譯研究。
G642
A
1008-777X(2016)06-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