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紅霞
?
試談盲校六維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
——以山東省煙臺市特殊教育學校為例
●鄒紅霞
摘要: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必須緊緊圍繞學校的辦學目標來進行。圍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從德育維度的“做人”、能力維度的“做事”、知識維度的“做學問”、職業(yè)技能維度的“謀職”、興趣維度的“謀生”、心理維度的“謀幸?!背霭l(fā),全面構建六維校本課程體系,可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為視障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
關鍵詞:盲校;辦學目標;課程體系
每一所具有辦學特色的盲校都有自己獨特的辦學目標或宗旨。煙臺特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是:讓學生有尊嚴地生活;做人做事做學問,謀職謀生謀幸福。為了實現辦學目標,學校一方面開發(fā)體現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一方面不斷強化學校辦學特色,并把這種特色滲透到國家課程的有效實施中。根據國家課程內容所涉及的人文與社會、語言與文學、體育與健康等9個學習領域,煙臺特校從德育、心理、能力、興趣、職業(yè)技能五個維度開發(fā)了一系列的校本課程,加上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改造,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六維校本課程體系。
在這一體系中,圍繞“做人做事做學問,謀職謀生謀幸?!钡呐囵B(yǎng)目標,確定如下幾個維度:做人(德育維度),德育序列讀本;做事(能力維度),八大能力培養(yǎng)課程體系;做學問(知識維度),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改造;謀職(職業(yè)技能維度),職業(yè)技能校本課程;謀生(興趣維度),興趣培養(yǎng)課程體系;謀幸福(心理維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做人”,指老老實實做人,包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個人層面價值準則: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以及視障學生本應具有的感恩之心等,其培養(yǎng)目標直接指向品德教育。近年來,我們通過分析學生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深感國家課程中的“品德”教育還遠遠不能滿足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由于學生大多數是在學校寄宿,除了節(jié)假日,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基本都在學校進行。因此我們決定利用班主任這一強大的課程資源,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共性問題,開發(fā)德育序列化讀本。
“讀本”包含感恩、美育、愛的教育、文明、自強自立等8個序列。針對盲校學生在校各個不同時期的思想共性和個性特點,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思想認識差異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確定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結合常規(guī)教育活動,螺旋式、有層次、系統(tǒng)地進行教育活動。在編寫讀本的過程中,注重以生活實際為載體,通過活動促進學生感悟、體驗。利用每天晨會和每周一節(jié)班會課,由班主任實施。
“做事”,指認認真真做事,這里既包含了做事的態(tài)度,更包含了做事的能力。對于視障學生來說,獲得能力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只有擁有各種做事的能力,學生才能自立自強,才能有尊嚴地生活。國家課程在課程設置上將能力培養(yǎng)滲透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可教學中實際操作卻很難。例如,要進行化學實驗,教師要一點點地教給視障學生拿取試管、傾倒液體、打火的方法等。而教師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操作能力差別很大,教師無法一一訓練,只能找低視生協(xié)助。這樣一來,盲生始終是被替代者,他們的各種能力并沒有得到實際的提高。
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長期的能力缺失會嚴重影響視障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引起他們自卑、消極的心態(tài)。視障兒童的各種能力是要通過教師有目的、有策略的指導才能逐步獲得,因此有必要將視障學生能力培養(yǎng)納入課程體系,進行規(guī)范訓練。我們通過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查梳理,最后確定了8種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課程內容,即認知、自助、語言表達、社會交往、缺陷補償、視覺康復、粗大動作協(xié)調、精細動作協(xié)調。為此,我們開發(fā)了一系列校本課程:“認識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指導”信息技術”“家政”,培養(yǎng)學生的自助能力;“口語交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與交往”,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綜合補償”,培養(yǎng)學生的缺陷補償能力;“視覺康復”,培養(yǎng)學生的視覺康復能力;“體育”粗大動作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粗大動作協(xié)調能力;“器樂”“美工”“精細動作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精細動作協(xié)調能力。
除了認知技能的教學在1—3年級實施外,其他7種技能課程均在1—6年級開設。利用每天下午兩節(jié)課后的時間,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所有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校本課程在編排時嚴格遵循“突出視障特點,急學先用,先易后難,避免重復,家教結合,回歸自然環(huán)境,生活化,多感官參與”等原則,根據每節(jié)課的培養(yǎng)目標,結合受訓對象的年齡特征,編寫相應的培養(yǎng)內容。
“做學問”,是指讓學生扎扎實實學知識學文化,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國家課程涉及了9個領域,為了更好地增強課程對于地方、學校、學生的適應性,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確定了三級課程管理機制,提出國家、地方、學校共同建設課程的思路。這樣,學校層面的課程實施就不僅僅是一個執(zhí)行的過程,更是創(chuàng)造和豐富國家課程的過程。
(一)豐富和完善國家課程
為了完成盲校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閱讀”目標,語文教師一起建立了“閱讀”方面的課程資源,有“古詩詞誦讀”“世界名著目錄”“煙臺特校作文集錦”等,安排學生利用晨讀、閱讀課和業(yè)余時間進行閱讀;數學組為了提高盲生的計算能力,在1—3年級安排了“珠算”,在所有年級開設了“口算技巧”課,利用每節(jié)課開始的2分鐘循序漸進地完成課程內容。
(二)調整和重組單元教學
如語文課,為了讓視障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開展主題單元教學。為此,我們進行中觀設計,對原教材單元內的課文進行重組,每一課突出訓練一個教學重點,整個單元形成合力,更好地完成單元教學目標。
以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第一步,要審視本單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位置。第二步,以新課標為依據,從情感、知識、能力三個角度制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第三步,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制定單元教學時數及每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本單元共5篇課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guī)范的說明文,《橋之美》《說屏》則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文。經過集體研究,決定以《中國石拱橋》為范例,教給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3課時,詳細一些;《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分別以“扶著走”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運用在第一篇課文中學到的學習方法,各用2課時;《橋之美》《說屏》采用“放開手”的方法,分別用1課時完成教學任務。第四步,以課文內容和課后練習為媒介,確定學習模塊。第五步,每節(jié)課突出教學目標,扎扎實實地完成教學任務。
這樣的校本化改造,讓教師和學生都有充分的想象空間,并對相關活動進行最優(yōu)化編排,很適合視障學生的學習。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也能將學校的課程資源有效地融進國家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例如,我校正在大力實踐翻轉課堂,讓學生每人手持一臺平板電腦(低視生)或讀書機(盲生)。課前,通過教師制作的微課進行學習,掌握基礎知識,課堂上就可以充分地進行合作、探究、提升。這樣,國家課程得以充分實施,學校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再如,學校在進行高效課堂的研磨過程中,創(chuàng)立了“二四四三”教學模式?!岸乃娜苯虒W模式是根據學校盲生的學情分析,在自主學習的理論指導下對教學活動要素進行重整?!岸乃娜苯虒W模式即兩分析、四備課、四環(huán)節(jié)、三層次?!皟煞治觥敝阜治鼋滩?、分析學生;“四備課”指備教學目標、備教學活動、備反饋設計、備教具;“四環(huán)節(jié)”指分類預習、集中講授、分類練習、分類作業(yè);“三層次”指課后作業(yè)按照鞏固、拓展延伸、個別輔導三個層次布置?!岸乃娜苯虒W模式把課前、課中、課后活動結合起來,把教與學統(tǒng)一起來,提高了課堂教學效能,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與研究能力,使國家課程得以創(chuàng)造性實施。
職業(yè)教育方面,全國盲校大都會在職業(yè)中專階段開設推拿按摩專業(yè),并且有全國性的統(tǒng)編教材。全國統(tǒng)編教材中培養(yǎng)目標很明確:培養(yǎng)初級盲人按摩實用人才,教材的編寫也緊緊圍繞“技能為主,理論夠用”的原則。從本地實際出發(fā),這一目標定位明顯較低。我市有幾家保健按摩師培訓機構開展短期培訓班,面向健全人進行短期培訓,且有下崗職工再培訓政策支持,每年有幾千人涌入按摩市場。與這些明眼人進行競爭,視障學生難免處于弱勢。學校培養(yǎng)目標中的“謀職”,是希望學生擁有一項精湛的技能,可以據此謀生求職,可以憑此過上獨立自主的生活。
因此,學校將推拿按摩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確定為以培養(yǎng)專業(yè)的中高級醫(yī)療按摩師兼心理咨詢師為主,輔以培養(yǎng)保健按摩師。這個目標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的,有些學生智力、體力上存在差異,不適合做醫(yī)療按摩師,就可以學習保健按摩。根據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我們就對全國統(tǒng)編教材做了校本化改造,重新制定了專業(yè)課的課程設置方案。
(一)以國家統(tǒng)編課程為依托,增加課程難度,由保健轉向醫(yī)療
國家課程中的12門專業(yè)課,都是以培養(yǎng)初級按摩師為目標,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我校專業(yè)組教師一起探討課程設置,將全國盲人按摩中等專業(yè)統(tǒng)編教材與大專醫(yī)學按摩教材相結合,對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重組,且各學科分工合作,突出重點,避免重復,一起構建醫(yī)療按摩師的知識體系。
(二)開設醫(yī)療方面的校本教材,豐富醫(yī)療按摩的知識體系
根據市場對醫(yī)療、保健按摩的需求,我校專業(yè)組教師又分別編寫了“實用針灸學”“中藥與方劑”“耳穴診治”等校本教材,這樣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能實現學生就業(yè)的愿望。
(三)開設心理咨詢課,提高按摩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從本學期起,我們在中專階段開設了心理咨詢課。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心理咨詢師的基本能力,學習心理咨詢工作中的一系列實用方法,能夠結合推拿按摩開展有效的咨詢工作。目前,根據我校推拿診所的病員情況看,有一些患者產生身體疼痛的原因來自心理疾病,還有一些患者由于長期的身體疼痛導致心理狀態(tài)不健康,如果學生掌握一些心理咨詢的基本能力與技巧,對患者的推拿治療效果就會更好,對其專業(yè)素養(yǎng)、將來在職場上的競爭力提升都會起到深遠的、積極的影響。
(四)開設足療按摩,適應市場需求
有一些視障學生因故無法從事醫(yī)療按摩工作,為了擴大他們保健按摩的學習范圍,我校借鑒“保健與按摩”這一短期培訓教材資源,開設了足療課,作為學生的選修課程。
培養(yǎng)興趣愛好能夠給個體帶來生活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生存質量。學校培養(yǎng)目標中的“謀生”,是希望視障學生不但擁有賴以生存的職業(yè)技能,還要擁有多種興趣愛好,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情趣,賦予自己有質量的生活。
我校興趣培養(yǎng)方面的資源建設充分發(fā)揮了校外課程資源的作用。對于視障學生來說,興趣培養(yǎng)最好采用一對一的輔導方式。但是,特教學校往往師資力量有限。于是,我們充分發(fā)揮毗鄰大學的優(yōu)勢,將大學生這一資源轉化為學校的課程資源。
開學初,每位學生提出自己的興趣愛好,由學生處匯總整理,制成《學生興趣一覽表》,發(fā)送給大學生志愿者組織。他們根據學生的需求以及學校制定的要求,一一征集選拔志愿者。選拔結束后,這些志愿者要按照我校的校歷安排及學生的起始水平制定輔導計劃,這些計劃由學生處把關后裝訂成冊,成為本學期的《興趣培養(yǎng)輔導手冊》。每周六上午志愿者來校按照手冊一一輔導,學期結束進行考核和評價。整個實施過程,就構成了興趣培養(yǎng)課程體系。
國家課程在培養(yǎng)目標中非常重視視障兒童的健康心理教育,并明確指出,要“正確地認識和對待殘疾,具有樂觀進取、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立志成才的精神、頑強的意志以及平等參與的公民意識”,“身體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國家課程在課程設置上,除了中年級安排了“體育與健康”外,還要求各門課程均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至今體育與健康”沒有全國統(tǒng)編教材,各學科滲透畢竟隨意性大,也不易評價。學生在成長,教師不能等待觀望。于是,我校集中有關教師進行了“心理健康”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我們認為,盲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應是在義務教育階段面向全體視障學生開設的,以了解視障兒童內心環(huán)境和心理訴求為內容,以感悟和調適為手段,旨在培養(yǎng)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建立健全人格的邊緣性課程。課程立足教育,重在自助,具有適應性、成長性和預防性,是特教學校素質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體驗感悟為貫穿始終的主線,注重缺陷補償,化負面情緒為正向能量,捕捉有嚴重心理偏差、需要有個別化心理輔導的信息。
考慮到小學低年級開設了“生活指導與認識初步”課程,視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主要針對九年一貫制教育的3—9年級開設。根據課程總目標,劃分為3—4年級、5—6年級、7—8年級和9年級這四個學段,并分別提出階段目標。在階段性目標之下,設計教學領域,以主題單元的形式呈現。每個年級設有6個主題單元,分別包含4—6個教學點,每個教學點都體現一定的目標元素。根據視障學生的認知特點,課程標準在設置主題領域的內容時,注重同類主題的層次性與銜接性,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展開多系列的活動體驗與多形式的教學活動,逐步形成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761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特殊教育學校,2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