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惠娟
學前融合教育,是將特殊兒童安置在托幼機構中,讓他們與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日常保育。對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來說,他們的總體發(fā)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同齡兒童,但由于運動的形式與特點對他們的限制比較小,特殊兒童在這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而且人的動作發(fā)展是一切智能發(fā)展的基礎。因此,開展學前融合活動對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都有著極大的教育價值。
諾諾,唐氏兒童,2006年2月出生,1歲左右被確診為唐氏綜合征,3歲4個月進入幼兒園接受特殊教育。
該兒童入園前沒有經歷過集體生活,而且家長很少帶他到公共場所玩,家里四個成人圍著一個小孩轉,因此他沒有積累與同伴、他人相處的經驗。他的膽子很小,剛入園時對新環(huán)境、對他人、對外界的新刺激適應性弱,有排斥心理。他的動作發(fā)展也不容樂觀,走路不穩(wěn),不敢單獨走臺階或平衡木。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他好模仿,尤其喜歡模仿老師與同伴跳舞,另外他還喜歡得到成人或同伴的夸獎,在與他人熟識之后也會表露出喜歡的表情或動作。
本研究采用非參與式觀察的研究方法,每周由華東師大的研究生及特教班的教師對諾諾進行融合運動觀察,以觀察日記的方式進行詳細記錄,以了解個案的身體動作、認知水平、社會性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
對學前兒童(包括特殊需要兒童)來說,生活中最經常、最主要的接觸者是父母、同伴和教師,與這些重要他人的交往是學前兒童生活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選擇親子融合活動、區(qū)域融合活動(包括每周一次的全園混齡體育游戲活動)和集體融合活動進行觀察研究。
對諾諾進行了為期4年的跟蹤觀察與支持干預。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諾諾主要在特教班接受特殊教育,同時還參與幼兒園的融合早操、融合混齡體育活動、融合春秋游等活動;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安排在普通班進行半天的融合,通過多種形式的融合運動干預,發(fā)展社會認知、社會情感與社會行為。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園教育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我們通過親子融合活動這種形式,使兒童在親子運動中得到親情支持,鼓勵發(fā)展親子關系,通過親子談話、肢體接觸提供交流支持,使他們的情感、語言、社會性等各方面得到發(fā)展。如我們幼兒園進行的親子運動會、春游、秋游等活動,提供普特兒童及其家長共處的活動環(huán)境,為兒童提供了大量練習有關社交行為和技能的最佳場所,給予普特兒童大量的幫助、指導、糾正或強化的機會,以對他們心理、社會行為發(fā)展發(fā)揮良好的支持作用。
但是每個家長的文化素養(yǎng)與文化層次不同,因此每個特殊兒童在親子融合活動中取得的成效也不同。為此我們對家長開展了一系列的培訓,教會家長一些基本的指導兒童參與融合活動的方法與策略,以提高活動的有效性。如幼兒園要開展融合親子運動會,我們請?zhí)厥鈨和议L跟著一起學習律動,并讓家長把節(jié)目視頻帶回去練習鞏固。結果親子運動會非常成功,大大提高了特殊兒童與家長的自信心。
同伴關系是兒童在其生活中除親子關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社會關系。盡管同伴關系不像親子關系那樣持久和牢固,但卻為兒童提供了與眾多同齡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機會,因此與同伴的交往可以使兒童在更大的范圍內體驗一種全新的人際關系,這是他們發(fā)展社會能力、提高適應性、形成友愛態(tài)度的基礎。同伴支持關系中,交往雙方都處于平等的地位,兒童要特別關注對方的反應和態(tài)度,提高自己行為表現(xiàn)性和反應靈活性,以順利實現(xiàn)雙方的信息交流,完成交往活動。同伴的反饋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這種豐富的、直接的反饋有利于增強兒童的社會交往技能,使普特幼兒為向積極、友好的同伴關系方向發(fā)展而共同努力。[1]
區(qū)域融合運動具有環(huán)境的開放性、選擇的自主性、內容的豐富性和人際交往的頻繁性特點,所有兒童都能夠充分自由地選擇區(qū)域和運動器材,他們可以自由結伴,自主運動。在區(qū)域融合活動中,教師一方面給予參與性的支持,為普特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環(huán)境,引導普特幼兒共同參與訓練、共同游戲,通過同伴間的交流互動,如微笑、請求、表示邀請等社交行為,讓特殊兒童嘗試、練習各種社交技能和策略,并根據(jù)對方的反應作相應的調整,使之不斷熟練、鞏固。如在區(qū)域融合活動中,特殊兒童的規(guī)則意識比較差,老師請普班兒童示范排隊輪流玩,并讓特殊兒童模仿練習,在活動中培養(yǎng)兒童的規(guī)則意識與交往技能。
在區(qū)域融合活動中,同伴的參與性支持與示范性支持可以使同伴關系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因此區(qū)域活動對兒童情感、認知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具有獨特作用。
對于幼兒園年齡階段的兒童來說,師生關系對他們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師生關系的影響力有時會超過親子關系。在幼兒園,兒童體會到友誼的溫暖,從而喜歡集體生活,喜歡社會生活,對人生充滿希望。
幼兒園的集體體育活動具有組織結構嚴密的特點,需要兒童具有較強的傾聽能力、理解能力、自控能力及規(guī)則意識,對于特殊兒童來說難度比較大、要求比較高,這就更需要教師專業(yè)的支持與幫助。通常在開展集體融合活動時,普班兩位班主任分工明確,主班教師負責帶領普班兒童開展活動,配班教師適時幫助與指導特殊兒童:一方面給予情感上的支持,當特殊兒童成功時給予親吻擁抱、表揚鼓勵,讓特殊兒童體驗成功的快樂;另一方面給予認知上的支持,如重復主班教師提出的活動規(guī)則、玩法等要求,通過生動的語言與動作的示范將抽象化的概念動作化,使特殊兒童得以理解而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讓特殊兒童體驗集體活動的快樂,提高集體融合活動的有效性。
在集體融合活動中教師的情感、認知支持對特殊兒童社會認知發(fā)展提供了幫助,提高了普特兒童的合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適應環(huán)境能力,進而實現(xiàn)普特兒童心理品質和社會性的發(fā)展。
一是加強幼兒園的融合文化建設,讓幼兒園的每一位教職員工、每一位兒童、家長都成為融合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使每一個特殊兒童與家長在幼兒園有家的感覺。
二是加強融合教育教師的培養(yǎng),提高普特教師的特殊教育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提高融合活動的有效性。
三是根據(jù)每一位特殊幼兒的不同病癥、個性、現(xiàn)況,制訂科學合理的融合活動方案,在融合教育中重視去特殊化,讓兒童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每個孩子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也有幫助別人的能力,讓特殊兒童在非歧視、非隔離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刀維潔.關注聾兒同伴交往[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