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
以“文”帶“言”文言融合
——以《廉藺列傳》教學為例的文言文教學新嘗試
◎朱丹
在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xiàn),學生被動接受,思維倦怠,文言文閱讀能力無法切實提高。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以《廉藺列傳》為例,進行了一次嘗試,轉(zhuǎn)變教學方式,以期可以做到以“文”帶“言”,文言融合。文言文教學慣常都是以字詞理解、串講翻譯為主,然后稍加內(nèi)容分析。這種教學方法優(yōu)處在于教師易操作,學生對文言字詞可以掌握得比較扎實。但是,“重言輕文”的教學模式弊端在于學生被動接受,思維容易倦怠,不能切實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教學中,學生過于依賴教師串講,其學習主體性得不到凸顯。早在1997年,錢夢龍先生就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無‘文’?!倍鴷r隔近二十年后,我們?nèi)栽谠靥げ?。黃厚江老師也曾提出:“文言文教學應是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統(tǒng)一”。由此,作為年輕教師的我們依然需要思考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實現(xiàn)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價值這個問題。于是,在教授《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時候,筆者作了一次嘗試,敬請大方之家指正。
本文故事性比較強,其基本情節(jié)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已有所掌握,再加上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大部分學生基本能夠看懂文章內(nèi)容。初讀文本在于學生自主達成,要求自主閱讀,充分預習,利用課本注釋和學習資料初步解決字詞的疏通,課上針對自主學習展開提問檢查。首先是講故事,在講到關(guān)鍵的一些故事情節(jié)時,教師有意識提問該處故事情節(jié)來源于文中哪些語句,以此一方面甄別出學生是否真正通過自讀文本獲取了字詞的理解,另一方面鞏固學生的自學成果,把文言字詞放回文句中理解。
比如一學生講“完璧歸趙”,說到相如給趙王出謀劃策,落實到文中的“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這一句,筆者就請學生依據(jù)故事情節(jié)推斷落實“均”“之”“負”“曲”的意思。澠池之會中,學生說到藺相如要求秦王擊缻的時候,筆者問“請奏盆缻秦王”該怎么翻譯?多個學生都沒有準確地給出翻譯,究其原因在于不理解“奏”的意思。前文“請奏瑟”中解釋為“彈奏”,大部分學生在這里也照搬理解為“彈奏”,結(jié)果就解釋不通了。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從“藺相如要求秦王擊缻”的故事情節(jié)出發(fā),同時結(jié)合前文中“相如奉璧奏秦王”中“奏”字的解釋來翻譯,讓學生明白: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文意推斷和前后知識點的聯(lián)系。再如“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的翻譯,依托學生熟悉的“負荊請罪”的故事,強調(diào)“藺相如通過比較的方式來對門人解釋原因”的文意,同時回顧《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類似的句式,落實“孰與”的意思。這也提醒學生學習中要學會知識遷移。
針對人物形象筆者設置了三個問題:
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主要體現(xiàn)藺相如什么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②“負荊請罪”中如何表現(xiàn)藺相如的“智”和“勇”?③你欣賞廉頗嗎?他有什么特點?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課堂上學生主要圍繞問題小組討論,在文學形象賞析過程中來落實重難點字詞和文言句式。事實上,比較靈活的學生根據(jù)第二個問題就可以推導出前兩個故事主要表現(xiàn)藺相如的智勇雙全,而學生課上的表現(xiàn)也符合筆者的預期。接下來就要求學生回到文本中去尋找細節(jié),學生很容易就在“完璧歸趙”中找到“持璧睨柱”這一細節(jié),通過對藺相如神態(tài)、動作和語言的分析來體會藺相如之智勇。在學生讀出細節(jié)的過程中,筆者比較輕松地就帶著學生落實“指示”、“卻”、“負”、“逆”、“嚴”、“修敬”、“急”等實詞的意思和“以”、“因”等虛詞的用法。當學生講到“澠池之會”中“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的時候,筆者首先落實了“刃”和“靡”的意思。在這個故事中,大部分學生都只能看出其勇,事實上,這個細節(jié)是很能體現(xiàn)藺相如的“智”的。于是筆者啟發(fā)學生:“藺相如‘進缻’為什么一定要‘前’?和‘五步之內(nèi)’有什么關(guān)系?”說到這里,筆者又順便提出:“下文‘相如顧召御史’”中‘顧’是‘回頭’的意思,那么相如為什么只是‘回頭’而不是‘回身’呢?”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僅解決了字詞的問題,還進一步體會到藺相如之智勇。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筆者欣喜的是,學生其實比筆者所認為的更善于發(fā)現(xiàn)細節(jié),如“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這里,就需要跟學生明確這個“必”字的意思。而由“王必無人”,筆者趁機聯(lián)系到前文“求人可使報秦者”,筆者先讓學生翻譯,學生一開始都是按著順序翻譯的。筆者問這樣翻譯是否別扭?趙國要尋求一個什么人呢?在這樣的啟發(fā)下,學生結(jié)合以前學過的知識點就能做出正確的翻譯了。然后筆者順勢提出為什么繆賢舉薦藺相如呢?學生據(jù)此找到繆賢的相關(guān)文句,明確了“君何以知燕王”“與燕王會境上”、“君幸于趙王”、“燕王欲結(jié)于君”、“亡趙走燕”等特殊句式。如還有一女生提出藺相如有識人之明——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于是在分析過程中跟學生明確了“堅明約束”的用法和意義。諸如此類學生的自主閱讀發(fā)現(xiàn)并落實的文言知識點還有很多,不一一贅述了。
應該說,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效果超出了筆者的預料。學生細心尋找,認真思考,基本把表現(xiàn)藺相如“智”和“勇”的細節(jié)找了出來,而這樣的方式使得整個課堂活了起來,學生真正意義上成了課堂的主體,老師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而以前需要老師在課堂上講得筋疲力盡的文言知識點,也較為輕松地解決了。
文言文的學習,“言”是基礎,但遠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去思考,去激辯,去探究文本的更多魅力所在。在整個授課過程中,還有一處學生的表現(xiàn)頗讓筆者意外,在“負荊請罪”中,對于藺相如所表現(xiàn)出的高尚品質(zhì),筆者引用了李晚芳的一段話:“人徒以完璧歸趙,澠池抗秦二事,艷稱相如,不知此一才辯之士所能耳,未足以盡相如;惟觀其引避廉頗一段議論,只知有國,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爾國爾之意,非大學問人,見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將軍聞而降心請罪也?!睋?jù)此就“藺相如再忍讓,到底是其智還是勇”在課堂上讓學生發(fā)表看法。筆者給學生展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評論,其一是司馬遷的觀點:“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笨梢娝抉R遷寫藺相如,就是重在表現(xiàn)他的智勇雙全。其二是明代王世貞的不同看法:“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以此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拓展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明白:對待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法。筆者覺得這一爭辮的細節(jié)值得肯定,有時候我們不需執(zhí)著于要一個所謂的正確答案,我們應該允許并鼓勵有不同的聲音,讓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整個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被激發(fā)起來,整個課堂也因此活力四射。除了解決人物形象及字詞句的翻譯問題,課上還歸納總結(jié)了人物塑造的主要方法:細節(jié)描寫、語言描寫和對比手法,這些方法也可供學生們寫作時借鑒。這些都是通過學生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的。
以上是筆者的一次新嘗試即以文帶言。通過學習模式的轉(zhuǎn)變,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體性作用,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傊?,學習文言文時,我們不應脫離了“文”的環(huán)境去解決“言”的問題,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依據(jù)“文”的環(huán)境去理解“言”的能力。文言文終歸還是一篇文章,應當把它當作一篇文章來讀,而不是把它當成實詞、虛詞和句式的組合來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文”,也成全“言”,使“文言融合”。當然,并不是所有文本都必須采取這樣的方式,我們在具體授課時可以多作思考,從而使文言文的教學更有趣,更有效。
參考文獻:
[1]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
[2]程永超.文言文教學:行于“文”“言”之中[J].語文建設2008,(3).
[3]葉鹿.言文統(tǒng)一的文言文教學[J].福建教育2013,(41).
(朱丹江蘇省常熟外國語學校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