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先國
?
整體提高縣域學校課程領導力的行動策略
□程先國
【摘要】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是將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重要動力因素。助推區(qū)域內所轄學校課程領導力的整體提高,可采用認識、規(guī)劃、驗證三段遞進式的行動策略,在多種類、多篇目的文獻與案例學習中提高課程思想力,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學校愿景構建與自主研究實踐中提高課程規(guī)劃力,在扎實有效的全學科、多種類的課堂實踐與多層次、多類別的賽事助推中提高課程執(zhí)行力與課程評價力?!娟P鍵詞】縣域學校;課程領導力;整體提高;行動策略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的境界。而要實現(xiàn)這個宗旨,達到這個境界,對基礎教育、學校教育而言,關鍵是課程建設,尤其是課程教學改革。”國內外課程改革的實踐證明:課程領導力能為課程改革輸送源源不斷的力量,是基礎教育質量整體提升的智慧“引擎”與探索“利器”。課程領導力建設已成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態(tài)勢,已成為課改整體向縱深推進的前進方向。要通過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讓學校課程領導力行動研究成為一種“常態(tài)”,使其扎根于學校,根植于校長、教師,成長于課堂,使課程領導力真正成為學校的“軟實力”、校長的“真功夫”、教師的“好本領”,最終讓學生獲得健康,快樂地成長。
國內進行區(qū)域課程領導力提升研究,成效最明顯的是上海市與教育部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的第一批6個實驗區(qū)。但不論是上海市,還是教育部的6個實驗區(qū),都是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對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尤其是邊遠農村而言,如何有效借鑒其經驗,整體提高學校課程領導力,是目前值得認真探究的一個課題。筆者借參與“教育部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與開縣共建課改實驗區(qū)”工作的機會,重點對此選題做了思考與實踐,現(xiàn)提供一個3階段的遞進式行動構想,從行動主題與行動策略兩個方面做個探究,以供同行參考。
以“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兩年行動研究”為總主題,下設遞進式的3個子主題,即:“認識”“規(guī)劃”“驗證”。研究各子主題的預期目標如下:
(1)認識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理解“課程領導力建設”這個名詞,回答“為什么”與“是什么”的問題,提高課程思想力,奠基課程設計力。
(2)規(guī)劃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將“課程領導力建設”從名詞變?yōu)閯釉~,從口號變?yōu)樾袆樱卮稹白鍪裁础钡膯栴},提高課程設計力,奠基課程執(zhí)行力與評價力。
(3)驗證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將動詞性的“課程領導力建設”從被動接受變?yōu)樾袆幼杂X,回答“怎么做”與“做得怎么樣”的問題,提高課程執(zhí)行力與課程評價力,助推學校課程領導力的有效提升。
以每一個子主題為階段主題,“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兩年行動研究”分為3個階段,第一、二階段時間各為半年,第三階段時間為1年?,F(xiàn)將各階段要開展的主要研究工作預構如下:
第一階段:認識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
本階段學校要開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一)自主學習
1.學習文獻。由必學內容+自學內容兩個部分組成,必學內容由學校指定,自學內容由學習者自選。
(1)文獻來源。近6年尤其是近3年來有關課程領導力建設的論文,由至少1篇碩士論文與至少3篇以上公開發(fā)表的論文組成。
(2)文獻類型。學校管理者至少要學習“學校課程領導力”與“校長課程領導力”方面的文獻,專任教師至少要學習“教師課程領導力”方面的文獻。其中,“基于學校規(guī)劃編制視角”的文獻為學校管理者的必學內容,“基于教師專業(yè)成長視角”的文獻為教師的必學內容。
(3)基礎達標。通過文獻學習,一要對課程領導、領導力、課程領導力這3個概念的理解達成共識,結合學校實際給“課程領導力建設”下一個具有操作性的定義;二要能夠簡要說出課程領導與課程管理、課程領導與校本課程開發(fā)領導、課程領導與校長行政領導之間的區(qū)別。
2.學習案例。由必學案例+選學案例組成,必學案例由學校指定,選學案例由學習者自選。
(1)學校管理者的“1+2”學習?!?”為全縣必學案例,即上海市第一輪課程領導力行動研究的案例;“2”為選學案例,又分為“1+1”,前一個“1”為限選,從教育部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第1批6個實驗區(qū)(山東濰坊、山東諸城、廣州南沙、成都錦江、深圳福田、重慶南岸)中選擇1個實驗區(qū)學習其做法,后一個“1”為學習者自選實驗區(qū)以外的1所知名學校,學習其課程領導力建設的經驗。
(2)學校教師的“1+2”學習。“1”為全校教師必學案例,由學校根據本校辦學理念與辦學愿景選定一所其它學校的建設案例作為必學內容;“2”為選學案例,由教師自選,又分為“1+1”,前一個“1”為課程領導力建設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案例,后一個“1”為課程領導力建設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案例。
(3)基礎達標。通過案例學習,一要對文獻學習環(huán)節(jié)的操作策略有所消化,達到真信的效果;二要對自己的行動改革有所促動,達到真思的效果。
)二)合作探究
1.組內交流。在個人自學的基礎上,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時間,以教研組為單位,其中行政管理人員除了參與到相應的教研組外,還必須單獨成組,組內每個成員匯報選學內容的要點,要結合必學內容與選學內容談自己的思考,要從課程領導力建設的角度提出操作策略建議。在個人提出操作建議的基礎上,經過討論達成組內共識,并確定出代表本組參與學校匯報的人選。
2.學校交流。在教研組交流的基礎上,由學校組織,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學習匯報,重點匯報本組選學了哪些內容及本組的建議。學校整理提煉教研組的匯報建議,形成校本的概念理解與可以選擇的操作策略,下發(fā)到每個教研組定期開展一輪消化吸收學習,聚整個教研組的智慧形成“我為學校課程領導力獻計獻策”的論壇稿。
3.校內論壇。由學校組織開展一次“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主題論壇賽,每個教研組派1名代表參賽,評出校內等級獎若干并予以精神與物質獎勵。
)三)提煉運用
1.校內提煉。由學校綜合整理“校內論壇”的成果,提煉形成一份“某某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行動初構”的文字稿,并用其參加片區(qū)的論壇活動。
2.片區(qū)論壇。由均衡中心組織開展一次“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主題論壇賽,片區(qū)內每所學校派1名代表參賽,評出片級等級獎若干予以表彰,將其論壇稿匯總,以電子文檔的形式,每校傳一份,并將論壇獲獎情況與論壇匯總稿傳給進修學校相應科室。
3.校本內化。學校得到論壇匯總稿后,先組織學校管理層學習借鑒,結合本校實際吸取精華,修改完本校“行動初稿”文字稿,發(fā)給各教研組。再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時間,以教研組為單位組織學習學校下發(fā)的修改稿,提高其課程思想力,奠基其課程設計力。
第二階段:規(guī)劃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
本階段學校要開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一)優(yōu)化學校課程愿景
學校課程愿景是陳述學校課程未來的樣貌,是學校關于課程創(chuàng)造的主張,是把學校全體成員的心和精神銜接起來的共同的價值觀,具有“愿景驅動力”。從目前情況來看,需要改變自上而下的建構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建構,主要有6個工作需要開展:
1.成立組織,闡明意圖。成立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人士、課程專家共同組成的構建組織,由學校校長召集開會,向他們解釋愿景建構過程的重要性,并特別強調未來將用愿景來形塑和評價課程的成品,并把領導小組分成若干個以5人以上為單位的實施小組。
2.個體梳理,初呈愿景。第一,梳理奠基愿景,每位參與者都開展國家的課程政策、社會的課程需求、學校發(fā)展的特性、學生群體的特質、區(qū)域構成的特點等方面的研究,為個體愿景的構建打下專業(yè)基礎;第二,個體初構愿景,在前述研究的基礎上,每位參與者用5個以上的短語(如“有意義的”等)來呈現(xiàn)“我心目中的課程”。
3.組內交流,初構愿景。由小組長召集,組內每個成員依次闡述自己短語的內涵(如“有意義的”是指課程應該讓學生能夠由學習的內容中發(fā)現(xiàn)意義與目的)。在一成員闡述的過程中,其它成員有不明白者,可追問闡述者。組內闡述完畢,經過協(xié)商,寫出達成組內共識的至少5個表達本組“我心目中的課程”的短語,并寫好闡釋。
4.組間展示,初顯愿景。由學校組織召開本校教職工代表會,聽取每個小組的匯報,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匯報表達本組課程愿景的短語并做簡要的內涵詮釋。所有小組匯報完畢,學校將每個小組的短語集中呈現(xiàn)于屏幕上或寫在黑板上,由所有參會者獨立選出表達自己意愿的由主到次的5個左右的短語。
5.集中提煉,構建愿景。由學校主持構建小組會議,根據教職工代表大會選出的若干表達本校課程愿景的短語,取其多者提煉出本校的課程哲學、課程價值(育人理念)、課程目標,并初步設計出基于課程目標的課程結構。
6.學理闡釋,形成文本。在集中提煉的基礎上,由學校指定主筆人,對課程哲學、課程價值與課程目標進行學理闡釋,要在背景分析中明確學校課程哲學,在課程目標中體現(xiàn)課程價值追求,在課程結構中達成學校的課程目標。文本的結構可靈活,但必須包括“學校課程計劃編制與評價子項目”的五要素,即背景分析、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由此形成學校的課程規(guī)劃編制文本。
)二)優(yōu)化學校課程設計
學校原有的課程設計肯定有不適合新的課程愿景的地方,需要調整,需要優(yōu)化。這里的設計包括2個層面:一是學校課程表的調整優(yōu)化,二是每位教師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
1.優(yōu)化設計“依據”。依據是“學校的課程規(guī)劃編制”,這需要一輪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學習改進過程,先由學校組織教研組長學習、討論、修改,形成“第一輪修改稿”,再由教研組長組織本組成員學習、討論第一輪修改稿,形成本組的“第二輪修改稿”,最后由學校根據各教研組的第二輪修改稿,提煉修改成學校的“試行稿”。
2.實化“依據”落地。“依據”產生了,關鍵在于實踐與運用。學校中層以上的領導要根據“依據”規(guī)劃“學校的整體課程”,調整并設計出“新的課程表”,初步建構出評價“依據”轉化運用的評價辦法。教師要根據“依據”規(guī)劃“課堂中的課程”,每位專任教師在思考和確定具體的目標、活動、材料、課文和評估時,要根據“學校的整體課程”來思考課程設計。
3.強化“落地”效果。分2個層面開展評選表彰活動助推“落地”的有效性。第一層面是學校層面開展設計大賽,開展全校性、全員性的體現(xiàn)“學校的課程規(guī)劃編制”運用的導學案設計與教學設計大賽,評出若干等級獎予以精神與物質獎勵。第二是片、縣層面開展方案評比賽,由片區(qū)均衡中心收齊轄區(qū)內各學校的課程編制規(guī)劃方案、課程安排表,按一定的比例評出一、二、三等獎,并將獲一、二等獎的學校課程編制方案推薦到縣進修校參與全縣的評選。
)三)開展課程領導力建設自傳研究
在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上,經過了文獻研究與愿景構建,每個參與者都有了一定的體驗與思考,此時開展一輪自傳研究,能有效地助推課程領導力建設。
1.認識自傳研究的目的。開展“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自傳研究”是通過敘事的方式,把自己在課程領導力建設中的經歷和思想演變過程等用文字形式進行梳理,分析其對自我發(fā)展的影響及其意義。主要方法是“以自己的個人歷史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自己歷史的回顧來理解過去如何影響了現(xiàn)在,未來又如何鑲嵌在現(xiàn)在之中”。
2.開展自傳研究的步驟。①回顧。將自己的參與經歷細致梳理一遍,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對自己的課程領導理念、課程領導行為等進行自我回顧和分析,以提供研究“自我”的基本背景。②關注。關注課程領導生活中的關鍵事件,諸如有趣、難忘和難堪的事件、揮之不去的困惑、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等,這是促成自我實踐性知識重構的重要力量和直接載體。③反思。將課程領導力建設過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或關鍵事件的厘清,幫助自己重新看待現(xiàn)實場景中的自己,進而對自身的課程領導角色產生新的認識,并積極探尋和形成新的實踐性知識。④重構。通過“自我”審視,重構包含對技術層面上的課程領導水平與能力和理念層面上的深層教育信念。⑤發(fā)展。通過對課程領導力建設促進自己專業(yè)成長的描述,有助于進一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未來課程領導工作中的優(yōu)勢和需要克服的弱點。
3.交流自傳研究的成果。分3個層面開展。一是教研組層面,在學校的統(tǒng)籌下,分教研組展開,每位教師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從中擇最優(yōu)者推薦到學校交流。二是學校層面,由學校組織,每個教研組選派一位代表交流,限時發(fā)言,要突出敘事特點,要突出反思重構。三是片區(qū)層面,由均衡中心組織,轄區(qū)內每所學校選派一名代表參與分享。限時發(fā)言,要突出敘事特點,要突出反思重構,要突出借鑒價值。
第三階段:驗證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
本階段學校要開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一)課堂跟進
以學科組、年級組為平臺,以課堂觀察為抓手,以圍繞課堂的“聽、說、評、講、議”和經驗分享為主要手段,扎實開展將課程表落實于課堂的實踐研究,認真開展“五環(huán)四課”的常態(tài)課研討活動。
1.“五環(huán)”。一次課堂常態(tài)課研討活動流程的5個環(huán)節(jié):①自主設計,先個人獨立設計,后組內圍繞“問題”合作磨課;②授課觀課,自主設計者授課,其它同伴觀課;③反思重構,觀課后,研究團隊根據觀察記錄,研討授課情形,修訂原有設計;④驗證再研,由一名教師根據研究團隊提出的改進建議再上改進課,其他教師再次進行觀課;⑤成果分享,再觀課后,研究團隊繼續(xù)討論聽課情形,進一步提出改進建議,從中提煉出類型化的操作技術或操作策略。
2.“四課”。運用上述“五環(huán)”流程,開展“基于問題為主題”的“四課”研討活動。①一人同課多堂。以研討的主題為中心,一位教師在多個班級連續(xù)執(zhí)教同一內容,通過比較提煉出一般性的教學策略。②一人異課多堂。以研討的主題為中心,一位教師在多個班級連續(xù)執(zhí)教不同內容,以此暴露與解決同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借此檢驗某一種教學方式的可行性與有效性。③多人異課一堂。以研討的主題為中心,由不同學科的教師在多個班級連續(xù)執(zhí)教不同內容,思維碰撞、合作競爭,通過比較提煉出具有普適性的操作策略。④師徒同課異構。以研討的主題為中心,校內專家、名師級教師與青年教師在不同班教學同一內容,通過比較獲得對“同一問題”的多元處理策略。
)二)競賽推進
為了提高“五環(huán)四課”常態(tài)課研討的實效性,有效提高“五環(huán)四課”常態(tài)課研討質量,可適時舉行如下賽事助推。
1.課堂教學大賽。分縣、片、校3個層面展開。首先是校級層面開展“基于學校育人理念、課程價值、課程目標”的所有專任教師參與的課堂教學大賽,各校要早準備、早安排、有序推進;其次是片級層面的大賽,各均衡中心根據轄區(qū)學校研討實際,確定賽事主題,抽簽決定1—2個學科,舉行片區(qū)課堂教學大賽;再次是縣級層面的大賽,縣進修校根據工作安排,分學段、分學科開展全縣性的課堂教學大賽。
2.命題設計大賽。分片、校兩個層面展開。第一個層面是學校層面推進兩輪開展“基于學校育人理念、課程價值、課程目標”命題設計大賽:一輪是分教研組展開,人人參與設計,設計的試題要能清楚地體現(xiàn)課標要求與學校的課程價值追求;二輪是學校層面的,在教研組初賽的基礎上,各教研組選派代表參加學校的賽事,由學校評出等級獎若干。第二個層面為片區(qū),由均衡中心抽簽產生2個左右的學科,分2個階段進行片區(qū)現(xiàn)場命題大賽:第一階段為自主命題階段,第二階段為命題者向評委組闡述為什么要這樣命題,評委根據命題與闡述評定等級。
3.作業(yè)設計大賽。在校級層面分3個步驟展開。第一步:開展“基于學校育人理念、課程價值、課程目標”的作業(yè)設計研討活動,從作業(yè)的形式、類型、數量、變化、轉換、以及創(chuàng)意等不同視角展開論述,厘清認識,糾偏作業(yè)設計中的過多過濫、了無新意與毫無趣味的弊端,提高作業(yè)設計的針對性、有效性;第二步:由學校分教研組指定教學內容,每個教研組開展2輪作業(yè)設計活動——第1輪組內每個成員利用業(yè)余時間自主設計后,組內集中研討,每個組員必須簡要闡釋出“為什么這樣設計”,思維碰撞后達到智慧共生,形成該選題作業(yè)設計的基本策略與技法;第2輪組內集體設計,運用“已經形成的策略與技法”另選課題,組內集體共同設計1個選題的作業(yè),提交學校供評選用。第三步:學校評選,按一定比例評出作業(yè)設計的優(yōu)勝教研組予以表彰,匯總各組的作業(yè)設計策略與技法,提煉出校本性的文本發(fā)到各教研組使用。
)三)反思促進
學校課程領導力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在于促進學生的有效發(fā)展、健康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學校的課程規(guī)劃編制與實施是一個交互作用、持續(xù)進行的過程,需要有效的反思予以調整、促進。學校要開展兩個層面的有序反思:
1.管理層面重點反思“規(guī)劃與編制”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整體效度。紙面上的規(guī)劃與編制在轉化成教師的教學行為后,是否真正有效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通過反思予以調整與優(yōu)化,重點建構如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基于學校育人理念的學生課堂學習“六度”狀況,即學生參與學習有廣度,自主學習有效度,合作學習有深度,教師導學有精度,目標達成有高度,師生關系有溫度;二是基于學校課程目標的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實驗課等不同課型建構策略。
2.教師層面重點反思“規(guī)劃與編制”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深度。在反思基于學校育人理念的學生課堂學習“六度”狀況的前提下,重點在如下方面深化反思:如何持續(xù)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廣泛主動參與學習;如何有效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讓學生深入有價值地學習;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實現(xiàn)生生互動共進;如何科學設計教學問題,課堂提問、追問精當適切;如何有效設計達標檢測及作業(yè),使教學目標達成度高等。
3.提高“反思促進”質量的干預策略。采取個體適時自主反思與群體定時集中反思相結合的方式予以干預。開展“群體定時集中反思”要注意如下幾點:一要定“點”,每輪反思應有側重點,管理層在“六度”中側重哪些“度”,課型側重哪一“類”,集中反思活動開展之前要提前告知并提出明確的要求;二要定“時”,“群體定時集中反思”按教研組分組開展,每月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時間與地點進行;三要定“標”,每次“群體定時集中反思”活動要有完成基本任務的量化指標,每次反思活動完成后,每個教研組要向學校提交一篇經過提煉的具有一定學術水準的具有一定推廣價值的文稿。
參考文獻:
[1]徐淀芳.感言永在路上——將課程的“墻面效應”變?yōu)椤颁伮穬r值”[EB/OL].http://www.whb.cn/zhuzhan/kandian/20150624/32590.html
[2]課程領導力:上?;A教育整體提升的智慧[EB/OL].http://www. whb.cn/zhuzhan/kandian/20150624/32590.html
[3]夏祿祥.論校長課程領導力的提升[D].河南:河南大學,2008.64-65.
[4]夏祿祥.論校長課程領導力的提升[D].河南:河南大學,2008.58.
[5]陳俊芳.“二元五次”常態(tài)課研訓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管理,2015(5):43-45.
[6]黃云峰/朱德全.教師課程領導力的意蘊與生成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5(2):1-3.
[7]陸燕萍.基于課程文化建設,提升教師課程領導力[J].江蘇教育研究,2011(12A):56-58.
[8]張瓊/傅巖.教師課程領導力的發(fā)展表征探析[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3):25-28.
[9]胡惠閔.學校課程領導力的實踐路徑[J].基礎教育課程,2014(2 上):24-29.
[10]王云生.推進課程改革需要提升教師課程意識和課程領導力[J].基礎教育課程,2014(4上):28-31.
(編輯:胡璐)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7-0056-04
作者簡介:程先國,重慶市特級教師,重慶市教育科研骨干教師,開縣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現(xiàn)就職于重慶開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