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德芳
?
中學生網絡自我表露與現實自我表露的對比研究
□萬德芳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了湖北省武漢市878名初中生本人及其對父母、對現實中的朋友與對網絡上的朋友的自我表露水平。對比分析發(fā)現:中學生對父母及現實中的朋友的自我表露水平顯著高于對網絡上的朋友的自我表露水平;在對網絡上的朋友的自我表露方面,高一學生顯著多于其他年級的學生;在現實中的自我表露水平女生高于男生,而在網絡情境下無性別差異。
【關鍵詞】中學生;網絡自我表露;現實自我表露
1.概念界定
心理學家Jourard于1958年首次提出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概念,認為自我表露就是個體把有關自己的信息表達給交流對象,是他人了解自己的一種渠道。自我表露的信息主要包括身份、性格、個人經歷、未來打算、興趣愛好、生活方式等。這一概念既包含現實中的自我表露,也包含網絡中的人際表露。
對網絡自我表露的概念,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做了各種界定。謝笑春、孫曉軍、周宗奎綜合了現今自我表露的目的性界定和形式性界定,提出了整合界定——網絡自我表露是個體在網絡上運用多種方式向他人傳遞信息,以達到維持網絡溝通或獲得個人需求的網絡行為。
2.中學生自我表露的特點
研究發(fā)現,中學生的自我暴露總體水平,從初中到高中呈上升趨勢。但初一到初二、高一到高二的發(fā)展變化不大,初二到高一表現出明顯而快速的發(fā)展,這是一個轉折階段。
在研究中小學生的自我表露情況時發(fā)現:中小學生在表露對象的選擇上,向好朋友表露隨年級增長上升,向父母、喜歡的老師表露隨年級增長下降。而六、八年級是表露對象發(fā)生轉變的關鍵年級;中小學生在表露方式的選擇上,最常用面對面方式表露,其次是QQ,網絡論壇表露最少,而且面對面和QQ表露具有一定的互補性。
3.網絡自我表露與現實自我表露的對比研究
國內對比網絡自我表露與現實自我表露的研究多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有人通過自編量表發(fā)現大學生在現實自我表露的觀點態(tài)度、學習、親子、異性交往、情緒、個性特征均高于網絡情境中的自我表露。另有老師也通過自編問卷調查得出,大學女生的現實自我表露顯著多于大學男生,而網絡自我表露程度沒有性別差異。在自我表露內容方面,無論是網絡上還是現實中,大學女生的興趣與快樂表露均多于男生。而現實情境中大學生的失望與痛苦表露、興趣與快樂表露、不滿與憤怒表露、觀點與評價表露以及自我表露總分遠遠多于網絡情境中的自我表露。對于這種現實自我表露多于網絡自我表露的現象,國外的研究者認為網絡人際關系不能代替現實生活面對面的自我表露,是現實自我表露的有益補充。
4.問題提出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自我表露是個體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的行為表現,適當的自我表露對維系人際關系和維護心理健康有極大的幫助。中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和人格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現在又恰好處于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時期,網絡深入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為他們的自我表露提供了新的場所和對象。那么在這種背景下,中學生在網絡中與現實里的自我表露有沒有區(qū)別?網絡中和現實里的自我表露又有何特點?這是本次調查要探究的內容。
表1 配對t檢驗結果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武漢市城區(qū)抽取了4所初中和6所高中,在武漢市非城區(qū)抽取了3所初中和3所高中,其中每個年級各抽取一個班施測。共隨機抽取878名初中生、863名高中生進行調查,發(fā)放問卷1758份,回收有效問卷1741份,有效回收率為99.03%。其中,男生占54.1%,女生占45.9%。
2.研究工具
研究的《自我表露指數量表》,包含10個項目,適用于測查中國青少年自我表露的一般狀況。要求被試者針對三種目標人(父母、現實中的好友以及網絡上的好友)分別回答自己的表露程度。量表采用5點記分,從1=從不告訴對方,過渡到5=非常詳細地告訴對方。計算各分量表題目的總分,分數范圍介于10~50之間,得分越高說明自我表露水平越高。以上研究表明,該量表針對不同目標人表露時內部一致性系數介于0.86~0.93之間。
3.施測過程和數據處理
問卷采用團體施測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 18.0進行統計分析。
(1)不同分組的自我表露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從表1中可以看到,除了初中組對父母和對現實中的朋友自我表露情況無差異外,其他分組對父母、對現實中的朋友、對網絡上的朋友的自我表露均存在顯著差異。即初中生對現實中的朋友和對父母的自我表露程度及其相近,但到了高中之后,對現實中朋友的自我表露開始超過對父母的自我表露。從得分平均值來看,無論怎樣分組,對現實中的朋友的自我表露是最多的,對父母的自我表露緊隨其后,而對網絡上對朋友的自我表露水平遠低于前面兩者的水平。
(2)不同學段自我表露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從表2中可以看出,初中生和高中生對父母的自我表露水平沒有差異,對網絡上的朋友的自我表露水平也沒有差異。但是高中生對現實中的朋友的自我表露水平要顯著高于初中生。
表2 分學段t檢驗結果
將三種自我表露的對象的結果細分到每個年級上,可以得出圖1的結果。從圖1中可以直觀印證表1、表2的結果,同時也發(fā)現高一學生對網絡上的朋友的表露水平比其他年級的中學生要高。
圖1
(3)不同性別自我表露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從表3中看出,女生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現實中的朋友,自我表露水平均顯著高于男生。但在網絡上對朋友的自我表露,男女生沒有顯著差異。
表3 分性別t檢驗結果
從學段和年齡增長的角度看自我表露的發(fā)展,初中生對父母的自我表露與對現實中的朋友的自我表露程度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到了高中,對現實中的朋友的自我表露開始顯著多于對父母的自我表露了。這說明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從更傾向對父母表露發(fā)展為更傾向對朋友表露,而初中是發(fā)生這一轉變的關鍵時期,這與前面的研究結果相類似。而對網絡上的朋友,高一年級的表露水平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初二到高一呈現一個網絡自我表露水平逐步升高的過程。關于網絡自我表露的年齡變化特征,許多研究有類似的結果。還有研究發(fā)現,初二和高一的學生對網絡上認識的朋友進行自我表露的程度要高于中學其他年級的學生;Valkenburg、peter認為15歲是個體網絡自我表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處于該年齡的青少年認為通過網絡交流表露私密信息的意義更大,也更愿意通過網絡表達私密信息。初二到高一這一網絡自我表露的轉折期,也與之前的研究所發(fā)現的中學生自我表露總體水平的轉折時期極其吻合。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與初二學生全面進入青春期,身體與心理都發(fā)生著轉變有關。青春期時,學生的成人感增加,情緒波動大,對友誼的需求強烈,自我意識也在快速發(fā)展。這一時期,學生更愿意與同伴交流,溝通的主題也更豐富、程度更深入。因此初二到高一,是學生自我表露逐漸增多的時期,這也包括在網絡上的自我表露。到了高一,自我意識、個性逐步形成,趨于穩(wěn)定,因此自我表露水平也趨于穩(wěn)定。
從性別的角度來看中學生的自我表露情況,可以發(fā)現女生對父母及現實中的朋友的表露程度都要高于男生。這點與之前的研究相一致。但本研究中女生與男生在網絡上對朋友自我表露的程度沒有顯著差異,這一點與對大學生的研究的結果相類似。從這里看到,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大學生,女生在現實情境中的自我表露都要多于男生,而在網絡上男女生沒有差異。也有研究表明女性在網絡上的自我表露仍然要高于男性。這可能與國內學生的學業(yè)壓力有關,因為國內學生學業(yè)負擔重,因此可自由利用網絡的時間少于國外的被試。在這一點上可以進一步研究國內已參加工作的被試者在網絡自我表露上有無性別差異。
總體上看研究結果,中學生對現實中的父母、朋友的表露水平明顯高于網絡上的朋友。本問卷對“網絡上的朋友”沒有區(qū)分是現實中就認識的朋友,還是現實中不認識的朋友,因此中學生是綜合兩者考慮了的,這一結果與大學生的研究結果一致。網絡自我表露具有以下作用:①幫助青少年確立了相應的社會支持系統;②網絡表露使青少年更了解自己;③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個人心理健康水平;④暫離現實、逃避責任。但從本研究結果來看,中學生更多是把網絡當做現實交流的一種補充,來幫助確立和維護社會支持系統,并不能替代現實或逃避現實,因此中學生的網絡自我表露是健康且有益的。
受問卷長度限制,本研究的問卷只得出被試者對父母、對現實中的朋友、網絡上的朋友的自我表露得分,對表露內容沒有細致區(qū)分。因此,如果要了解中學生在現實中與網絡上的自我表露內容上的差異,還須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Jourard S M, Lasakow P. Some factors in self-disclosure[J].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58,56:91-98.
[2]謝笑春,孫曉軍,周宗奎.網絡自我表露的類型、功能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2):272-281.
[3]邱莉,陳會昌.生自我暴露發(fā)展趨勢研究[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9(5):88-91.
[4]鄒瓊.中小學生自我表露特點的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07.
[5]于明璐.大學生網絡與現實自我表露的量表編制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D].河北師范大學,2011.
[6]周林.大學生網絡自我表露與現實自我表露的比較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19).
[7] R. Peris, B.A.Gimeno, B.A.Pinazo, G.Ortet et al."Online chat rooms:virtual space of interaction for socially oriented people".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2.
[8] Miller, L. C., Berg, J. H., & Archer, R. L. Openers: Individuals who elicit intimate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4(6),1234-1244.
[9]李董平,余苗梓,王才康,謝晰君,周柳梅,朱訓明.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隱瞞的特點及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06,22(4),83-90.
[10]楊芳琳.青少年網絡自我表露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
[11] Valkenburg, P. M., & Peter, J. Preadolescents' and adolescents'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closeness to friend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43 (2),267-277.
[12] Kays, K., Gathercoal, K., & Buhrow, W. Does survey format influence self -disclosure on sensitive question item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1),251-256.
[13]佘瑞琴.青少年網絡依賴現象與其自我表露[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6(2):52-55.
(編輯:趙悅)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7-0085-03
作者簡介:萬德芳,湖北省武漢市第23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