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全
中圖分類號:G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039-01
中學政治教師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使命,而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和現(xiàn)代學生思想發(fā)展特點需要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綜合性,所強調的正是“知識理性、道德情感和審美判斷三者之間的和諧發(fā)展”。
1.教師要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與扎實的專業(yè)知識
1.1教師要具備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是中學政治教師對課程最高價值的信念。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信仰對教師來說起著課程觀的作用,是滿足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一種特殊的精神需求,是教師對課程已知或未知領域的價值取向,是教師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的精神支柱。 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是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政治課教學是價值的生成與重建過程,是意義不斷生成和重構的過程。面對復雜的思想領域中的問題,學生通過展開自己的想象力及價值選擇能力,在各自的理解中有可能呈現(xiàn)出無限豐富、不斷生成的道德意義。"在知識與理性高度發(fā)達的情況下,信仰往往帶有一定的自覺和理性……這種信念的意義,在于形成人對未知或未來的世界的價值取向,成為人們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的精神支柱、起點。"教師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決定了其應在學生面前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威信,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威信來自于學生對教師內在信念力量的折服。同時,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尚不成熟,如果缺乏教師正確可靠的指導,放任自流,會導致其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讀。教師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對各種社會思潮的分析與理解,增強中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合法性與權威性的認識,把學生引向科學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方向。
1.2教師要具有扎實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中學政治教師應該"努力學習、刻苦鉆研,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基礎",這不僅是課程教學的要求,更是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自身需要。 新課程改革后,課程內容的特點是直接依托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其他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人類思想文化智慧的結晶,它在知識占有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著較高的水平,在對科學真理的闡釋中,體現(xiàn)了理論邏輯的力量和學術價值的魅力。當前,日漸明朗的教師專業(yè)化趨勢凸顯了對中學政治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予以重新審視的必要性。"在知識的土壤里,能夠生長出信仰。"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熟練的職業(yè)技能,是時代發(fā)展賦予政治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精神意蘊,表現(xiàn)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特有的知識素養(yǎng);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體系的傳播能力;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充分吸收,與其他專業(yè)的對話與合作觀念等。具備較為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與科學合理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結構,堅持知識的真理性與科學性,增強知識儲備,這些是中學政治教師的立業(yè)之本。
2.教師要在差異化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tǒng)的初中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衡量學生優(yōu)秀與否的標志是學生對政治知識的識記程度,也正是教師這種過于對政治課程知識性的定位,使得學生對政治課程的學習陷入了單一的狀態(tài)中,也就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意義下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式。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此類教學方法的運用,不但忽視了對學生思維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而且影響到了政治課堂結構的改革,成為課堂教學內容、方法及組織形式改革和優(yōu)化的制約瓶頸。
差異化教學方法的實質是以新課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為基礎理論,突破性地把學生進行"分類","分類"的真正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教學。也就是說,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對政治知識了解的基礎之上獲得新的提高,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區(qū)"體驗自己的成長,從而提高每個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比如,在講"公民的義務和權利"一課時,教師首先要明確課堂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生對公民義務和權利一致性的學習,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履行義務的能力,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明確后,教師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學習方法,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應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學生、應用感性與理性的結合深化學生對該課堂知識認識的深度等。不管采用哪種方式,最終的教學目標只有一個,改變的只是學生對知識獲得的方式。
政治課程差異化的教學方式的基礎得益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體現(xiàn)的是學生學習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師從"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轉變。自主學習倡導的是把更多的學習時間留給學生、把更多的發(fā)揮空間還給學生的教學理念。比如我們提到的"公民的義務和權利"一課,在講這一課前,學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義、權利和義務的含義,如果單純靠教師用抽象的文字去論述兩者的定義,那么學生對兩者的定義的理解便在無形中增加了約束成分。但是,作為政治教師要意識到,政治知識只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素材,高效的學習方法才是學生受益終生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不妨把學習的時間讓學生自己來掌握,讓每個學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維模式都能得到開發(fā)。最后,讓學生自己去"說"對政治知識和觀點的認識。這樣一來,不但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而且還展示了學生對知識駕馭能力,從而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體會到了收獲的快樂,為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也給教師下一步教學目標的確立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3.教師要有對課程審美價值的體現(xiàn)與創(chuàng)造
3.1教學思想中的審美價值。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不同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吸納與排斥、融合與斗爭,呈現(xiàn)出相互激蕩之勢。這就給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宣傳教育要展現(xiàn)出一種更加特別的張力。中學教師必須采取更加主動積極的手段,在增強思想力量的審美價值上發(fā)揮更大的功能。特別是在當前課程改革深入發(fā)展的背景下,課堂教學要求尊重學生發(fā)展的自主性,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獨特思想,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社會、主流思想與非主流思想之間保持一種張力,這有助于國家主導教育思想與中學生思想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在這種良性互動中,使學生認識到個人發(fā)展的新尺度和新規(guī)定,在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基礎上,充分認識社會發(fā)展與個人成長的規(guī)律,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和諧統(tǒng)一,在把握現(xiàn)實與創(chuàng)造未來中達到思想與心靈的自由。
3.2教學藝術與外在形象的審美價值。中學政治課的審美價值還體現(xiàn)在教師的教學藝術之美與外在形象之美。中學政治課程的實施過程,既是一個完整的教育實踐活動過程,又是一個系統(tǒng)的思想信息傳播與溝通過程,教師作為媒介發(fā)揮著思想的傳遞作用。教師應有意識地把大眾媒介和人際媒介等優(yōu)勢組成統(tǒng)一的思想傳播系統(tǒng),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此,思想傳播的藝術與技巧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隨著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變革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藝術與外在形象已經成為其教育思維、道德修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審美情趣、精神面貌的外在顯現(xiàn),教師的教學風格、言行品味與氣質在學生眼中直接與課程聯(lián)系在一起,特別是在當下中學生的認知呈現(xiàn)聲像化特點的背景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教師的教學藝術與外在形象在他們的意識中就是課程的象征。通過嫻熟的教學藝術與內部氣質展現(xiàn)的藝術魅力,使教學活動在教師思想追尋與藝術品味中交相輝映,可以有效地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