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煒
摘要:中西方文化里有兩個相似的女英雄角色,那就是花木蘭和圣女貞德。她們都生活在戰(zhàn)爭年代,同樣驍勇善戰(zhàn)。但是決定她們一生一死的不同歸宿的原因是她們之間的差異性,那就是迥然相反的動機和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背后折射出各自文化的演變和進化。正是這種巨大的文化價值讓她們得到永生。
關鍵詞:花木蘭;圣女貞德;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011-01
1.引言
燦爛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中西方文化有著各自獨特的魅力與內涵,但是獨樹一幟之中又有重疊,比如女英雄這個歷史角色。在中國文化里,花木蘭就是這樣一個婦孺皆知的女英雄,她的原型來源于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間敘事詩《木蘭辭》?!稑犯娂匪洝赌咎m辭》前有宋人郭茂倩的注解:"《古今樂錄》云:木蘭不知名。"這便是關于花木蘭最早的文字記錄。此后的一千多年間,以花木蘭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層出不窮,但都包含了忠孝、從軍、神勇、女扮男裝等故事要素。一千年以后的西方文化中也出現(xiàn)了這樣一位女英雄貞德,她也同樣英勇神武、馳騁沙場,但與花木蘭衣錦還鄉(xiāng)的結局大相徑庭的是,貞德最終成為了信仰的殉葬者,被判以火刑。同樣是受世人頌揚的女英雄,緣何結局如此不同?本文以《木蘭辭》和蕭伯納的《圣女貞德》為研究文本,分析二者之間的異同,探究兩人不同命運背后的原因。
2.木蘭與貞德的相似性
2.1時代相似:人們保家衛(wèi)國?;咎m所處的時代局勢不穩(wěn),《木蘭辭》中"可汗大點兵"、"策勛十二轉"等詞句說明木蘭是北魏人,從詩中出現(xiàn)的地名"黑山"、"燕山"來看,木蘭參加的很有可能是北魏鮮卑人與北方柔然人之間的戰(zhàn)爭。這種動蕩不安的局勢為木蘭替父從軍提供了社會背景。
貞德所處的1429年,英法戰(zhàn)爭正如火如荼。在此前的戰(zhàn)斗中,法國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許多城池落入英國侵略者之手,法國人民正飽嘗著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痛苦。壓迫便會帶來反抗,也為貞德投身戰(zhàn)斗提供了可能性。"時勢造英雄",從這一點上看,木蘭和貞德都是特定戰(zhàn)爭背景下特殊的女英雄。
2.2性格相似:二人智勇雙全。戰(zhàn)爭,自古以來仿佛就是男人的專利。但是女英雄的出現(xiàn),讓世人對女人性格的其他方面進行了反思。
《木蘭辭》中對戰(zhàn)爭的描述只有如下幾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這30個字生動再現(xiàn)了戰(zhàn)場的殘酷血腥。不難想象,如果沒有過人的勇氣和謀略,就不可能馳騁沙場十二載。
貞德同樣也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在法國軍隊一片頹勢之時,貞德的出現(xiàn)令軍隊士氣大振。一個17歲的鄉(xiāng)下少女,在兩個月內迅速組建軍隊,成為法國軍隊的領袖和靈魂,徹底打敗英國軍隊。
從木蘭和貞德戰(zhàn)爭上的表現(xiàn)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位女性之所以被稱為英雄,是因為她們展現(xiàn)了女性性格中智慧與英勇的一面,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追求跟男性一樣平等的地位與權利。
2.3家庭相似:深受父親影響。家庭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重要環(huán)境,從精神分析角度來看,木蘭與貞德做出挑戰(zhàn)世俗的舉動在一定程度上都受父親的影響。
對于花木蘭的家庭生活雖然沒有過多的文字記錄,但是從一些側面我們可以推測出她的父親是一個堅毅勇敢之人,其行為無疑是木蘭學習的榜樣,木蘭的責任感與勇敢或多或少來源于父親的教育。
貞德也是如此。從《圣女貞德》的相關描述可以看出,她的父親雖名不見經傳,卻敢于挑戰(zhàn)權威,這種敢于挑戰(zhàn)的精神在貞德身上得到了繼承和發(fā)揚,貞德曾為了得到鎧甲和裝備而挑戰(zhàn)權貴,即便面對不公正的審判也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畏懼和退縮。
3.木蘭與貞德的差異性
盡管二人在時代背景、性格特征和家庭教育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但這卻沒有給她們帶來同樣的結局,原因是多重的:
3.1動機不同:責任與信仰。首先,二人參軍的動機是不同的?;咎m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而貞德卻是在樹下得到"神的啟示",受上帝的旨意帶兵收復失地。因此從一開始她們兩人便注定接收到外界不同的聲音,一個被貼上了道德與責任的標簽,而另外一個被施以精神的質疑。
在形象塑造上,木蘭被描述成一個忠孝兩全的人,她首先是個勤勞孝順的淑女,其次才是個驍勇善戰(zhàn)的英雄,這樣的定位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對女性的認知。而貞德一方面展示著堅定的信仰,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了常人不解的偏執(zhí),因而招致質疑甚至排斥。這種動機的影響與花木蘭的"親民"截然相反,因而從一開始便為各自不同的命運奠定了不同的基調。
3.2裝扮不同:紅妝與武裝。男權社會里馳騁疆場的木蘭和貞德都女扮男裝。但是離開戰(zhàn)場這個環(huán)境,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卻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形象:一個真女人,一個假小子。
女性穿男裝被看作是叛道的行為,但二人都是事出有因。花木蘭為了掩蓋替父從軍的身份,選擇男裝作為保全自己的護身符。當脫下男裝,木蘭就是個典型的賢良淑德的中國女子?!赌咎m辭》的開篇便為我們刻畫了她賢淑的一面:"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而貞德則不同,她剛到前線時便對杜諾萬將軍說:"我只是一個軍人,我也不想讓別人把我當女人來對待。"一個只愛武裝不愛紅妝的女人承擔了男人的社會角色,是對男性尊嚴的極大挑戰(zhàn),因此勢必遭到打擊。
3.3結局不同:生存與死亡。十二年征戰(zhàn),木蘭最終"賞賜百千強",衣錦還故鄉(xiāng),而貞德卻在兩年的戰(zhàn)爭生涯后以異教徒罪名被判火刑,為何歸宿如此不同?
首先,由上述兩個差異性分析可以得知,責任與信仰的不同動機為二人的命運奠定了不同的基調。其次,二人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在各自的文化背景里收到了截然不同的反響,木蘭始終沒有跳出傳統(tǒng)女性的圈子,并沒有對男權社會構成威脅,因而"忠孝"被放大頌揚,最終成為一個平民英雄;而貞德不喜歡別人把她看作女人,這種想法跨越了封建的性別制度,引起了人們的質疑,特別引起了男人的焦慮。因此在引導無效后便被施以打擊,直至毀滅她,以此來保住男權社會中男性的尊嚴和地位。
此外,中華文化注重俗世,因此千百年來都在追求大團圓式的結局,花木蘭的人生軌跡符合中國人的追求,有付出——替父從軍,有道德——賢良淑德,有收獲——衣錦還鄉(xiāng),如此符合大眾審美的人沒有理由得到死亡的結局,因此花木蘭活了。而在貞德篤信的信仰中,死亡意味著新的開始,對貞德來說,這也是人生達到巔峰的一種形式?;咎m的生和貞德的死都代表了各自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和闡釋。
4.結論
作為中西方文化中相似的女英雄,花木蘭和圣女貞德已經成為了各自文化中的一個象征符號。她們之間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相似的是,她們都處在動蕩不安的時代,有著智勇雙全的謀略,深受父親的正面影響。不同在于,她們參軍的動機不同,價值觀不同,致使她們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歸宿。但是這兩種結局對她們而言意義是一樣的,都意味著成功和永生。雖然木蘭和貞德是兩個相距千年相隔萬里的歷史人物,但折射出的卻是各自文化和歷史的輝煌與燦爛。
參考文獻:
[1]Fabian Feminist.Bernard Shaw and Woman[M].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997.
[2]肖伯納.圣女貞德[M].方湘 譯.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3.
[3]吳衛(wèi)東.花木蘭的人格成長分析[J].電影文學,2010(17),74-75.
[4]朱廷波.他者與貞德[J].科技信息,2009(24),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