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經在2016年1月14日《南方日報》撰文指出:北京海淀檢察院近日以涉嫌代替考試罪對替考者蔡某及被替考者梁某提起公訴。這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實施后,因替考行為而受到刑法處罰的第一案。
作弊事件屢禁不止,除考生個人動機和某些非法機構提供幫助外,對行為人懲處力度不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作弊行為反映出作弊者在投機取巧的利益誘惑面前缺乏定力,這同道德自律能力較差有關。然而,法律同道德倫理規(guī)范之間的差異和距離始終存在,指望單方面通過法律的完善來徹底解決道德問題,并不符合實際情況?!白鞅兹胄獭睏l款對作弊產業(yè)的整條“生產線”進行監(jiān)管,并給予較重處罰,但處罰形式多系財產性的和對人身自由的一定限制,這些都不能根絕作弊者日后重操舊業(yè)的可能。再嚴密的法律規(guī)范,犯罪分子也可能見縫插針地尋找可乘之機,更遑論國家考試這樣涉及面極其廣泛、牽連度極高、作弊隱蔽性極強的情況。所以,盡管作弊已經入刑,但不能讓刑法單打獨斗,作弊在表面上僅僅侵犯了考試的公正,實則傷害了其他考生公平參與考試的權利,對考試權利的限制和剝奪才是對他們最嚴厲的懲罰,建立透明度更高的個人誠信檔案,強化誠信檔案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將對作弊者產生更為持久的威懾。
有專家認為,面對“作弊入刑”,仍有考生鋌而走險,為此這需要進行一場教育體制的“社會化改革”。如果沒有具體的制度建構打底,“誠信建設”就很容易因過分空洞而流產;而如果現(xiàn)在將相關規(guī)定作為誠信宣傳的核心內容,可能會收獲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