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王敏
“我是不穿稅服的稅務人”
——記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朱青教授
●特約記者王敏
朱青做客中國政府網
朱青: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稅務學會理事、中國社會保險學會理事、國家稅務總局揚州培訓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兼職教授等職,著有《國際稅收》等教材專著多部,影響廣泛,在宏觀經濟和財政稅收領域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早聽朋友說朱青教授的現(xiàn)磨咖啡味道極好,當我走進朱教授位于人民大學明德樓的辦公室,空氣中果然飄散著淡淡的咖啡香氣,書香更濃,幾個書柜占滿一面墻壁,桌面上下壘摞著各種書籍。磨咖啡的裝置只占據(jù)小小的一角,卻一應俱全?!澳阆牒饶姆N?我這兒咖啡豆可全著呢,膠囊咖啡也有?!敝烨嘟淌诳偸悄敲礋崆闃泛恰⑵揭捉?。輕啜著香氣撲鼻的咖啡,聽朱青教授侃侃而談,這午后的時光真是令人愉快。
在至今活躍于我國財稅學界的知名學者當中,朱青教授豐富的個人經歷可以說是他最鮮明的特點之一。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豐富多樣的人生閱歷不但淬煉出了朱老師豁達超脫的為人之道和潛心育才的高尚師德,也成就了朱老師深入淺出的授課特點和務實求新的學術風格。
聽過朱青教授講課或發(fā)言的人都會對他的人格魅力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對于自己早年的人生經歷,他風趣地總結為除了沒經過商、沒當過官,工、農、兵樣樣干過。
獲2016年“北京市師德先鋒”稱號
朱青于1957年5月出生在北京。1970年,年僅13歲的他隨父親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在干校生活的1年多時間里,每天都是半天學習、半天務農,十幾歲的朱青插過秧、割過稻、摸過稻田,用他自己的話說,曾經是一個精通農活的小農民。1976年,19歲的朱青在北京高中畢業(yè)后參軍入伍,在浙江黃巖和寧波的海軍東海艦隊高炮部隊當了3年戰(zhàn)士,在保家衛(wèi)國的軍旅生涯中“官至”副班長。1979年2月,朱青從部隊復員,后被分配到郵電部北京電信公司,成為一名電信工人。當時,我國恢復高考已經兩年,社會上掀起了讀書熱潮。在丟下書本多年后,朱青邊工作邊準備高考,并于1980年秋天,在當了9個月的工人之后,考入北京經濟學院(現(xiàn)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貿系,從此與財稅研究結下不解之緣。
對于早年的經歷,朱青教授并沒有提到過什么艱難困苦,而是說這段經歷對他了解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行業(yè)的真實情況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梢哉f,工、農、兵的多樣經歷是朱青早年攻讀社會科學的一筆財富,朱青教授日后的學術研究成果之所以在我國財稅學界得到公認,很大原因在于他的研究接著地氣,連著真實,卓有見地,從來不是象牙塔里脫離實際、窮經皓首的“死學問”。
如果說工、農、兵的經歷讓朱青教授的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國的實際,那么,三次“洋插隊”的經歷則給他的研究提供了放眼看世界的全新視角。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朱青教授就受中國人民大學委派,于1988年到1989年到歐盟的財政部和關稅與稅務部工作實習。1996年到1997年,朱青教授二下西洋,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管理學院訪學。2005年,他又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系做了3個月的高級訪問學者。
對于這三次遠渡重洋的訪學經歷,朱青教授詼諧地比喻為“沒吃過豬肉,但見過豬跑”。雖然并沒有拿到歐美大學的文憑,但在異國求學的日子里,朱青教授博覽群書、潛心鉆研,對于歐美經濟及其財稅制度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為地方稅務系統(tǒng)作“營改增及供給側改革”專題講座
在人才輩出的財稅學界,研究興趣廣泛是朱青教授又一個鮮明的特點。1984年從北京經濟學院財貿系本科畢業(yè)后,朱青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財政系,師從我國著名財政學家陳共教授,攻讀財政專業(yè)碩士研究生。1987年夏天,朱青畢業(yè)留校任教,并于任教期間的1998年到2001年在陳共教授指導下攻讀財政學在職博士研究生。
從事學術研究30年來,朱青教授涉獵廣泛,著述頗豐,他的研究領域不僅囊括財政、稅收、社會保障,甚至包括金融問題。1999年,歐元作為新生事物誕生伊始,他就出版了專著《歐元與歐洲經貨聯(lián)盟》。近些年來,朱青教授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財稅領域,特別是在稅收理論、稅收制度、國際稅收、稅務籌劃等方面出版和發(fā)表了富有影響力的專著10余部、論文70余篇,還主持了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
做客中國政府網,解讀稅收協(xié)定助力中國企業(yè)“走出去”
眾所周知,教材是教育的基石,好的教材是指航的明燈。教材因其奠基石的作用而有著特殊價值,可以說,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教材是對學者功力的最佳佐證。朱青教授編寫的《國際稅收》,連續(xù)被教育部評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目前修訂至第七版,作為迄今為止我國最具權威的《國際稅收》教材,被國內各大學廣泛采用。
朱青教授的另一項代表性成果,是出版于2003年的《企業(yè)轉讓定價稅務管理操作實務》(合著)。當時,國內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幾乎處于空白,相關稅收征管工作實踐尚處于探索之中。這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轉讓定價稅務管理的國際先進經驗,為我國反避稅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提供了有的放矢的實務操作性指導,成為當年奮戰(zhàn)在我國反避稅工作一線稅務人員的必讀書。
給本科生授課
在2014年“全國十大稅收新聞”評選發(fā)布會上發(fā)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06年和2007年,朱青教授先后榮獲“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稱號和“北京市名師獎”。2008年,朱青教授主講的《國際稅收》課程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精品課。從而立之年到年近耳順,朱青教授執(zhí)教將近30年,為我國財稅領域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人才,師名滿天下,桃李滿天下。一屆又一屆的學子們被朱老師循循善誘、妙語連珠的授課傾倒折服,他的授課總能把理論與實務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對各類文件法規(guī)總是了如指掌、信手拈來,更讓學生們敬佩的是,再枯燥的理論經由朱老師講授出來都會變得生動易懂、妙趣橫生。
身為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的朱青教授,不論學術研究多么繁忙、學術活動多么密集,對于本科生的課程他一直安排得很滿,“本科生正是打基礎的時候,他們的課我一定要上?!眰鞯?、授業(yè)、解惑的為師之道,朱青教授始終在身體力行。
朱青教授笑談自己后半生與稅結緣,是不穿稅服的稅務人。這個說法真是恰如其分,研究稅收,講解稅收,為稅育才,為稅參謀,朱青教授與稅收緣分匪淺。
30載春秋寒暑,朱青教授培養(yǎng)出來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當以千計,他們多在稅務部門工作,多為精通業(yè)務的骨干中堅,遍布全國征管一線。朱青教授每年都會到各地國地稅系統(tǒng)做財稅學術講座,他的講座深受廣大稅務干部歡迎,通過這種方式,更多的稅務干部有幸得到朱老師面對面的指教。朱青教授不僅被國家稅務總局稅務干部進修學院、長沙稅務干部學院聘為特聘教授,更被國家稅務總局聘為特約評論員,還擔任著北京電視臺稅務普法類節(jié)目《稅收天地》的顧問一職。每逢重大稅收事件發(fā)生和稅收改革舉措出臺,朱青教授時常作為知名財稅專家在中國政府網、中央電視臺、央廣新聞等主流媒體第一時間評論解讀稅收政策,他的發(fā)言風格獨特,觀點鮮明、旁征博引、分析到位,總能給大家留下?lián)]之不去的余味。近年來,應國家稅務總局領導的邀請,朱青教授多次參加稅務總局召開的專家座談會,針對當前稅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發(fā)表見解,為推動我國稅收改革發(fā)展建言獻策。
到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作學術報告
受聘為校外兼職教授
解讀十八大報告
跟學生在一起
到外校講學
朱青教授從事財稅研究的另一個鮮明特點是,注重學為所用、學以致用。朱青教授的學術研究,既注重緊密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又注重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我國推進財稅工作特別是稅制改革的過程中出謀劃策,提出不少的真知灼見。多年來,朱青教授在學術刊物和一些學術會議上提出一系列鮮明的觀點,比如,2007年提出“增值稅不應作為中央地方共享稅”,2008年提出“不斷提高消費稅稅率是中國稅制改革永恒的主題”,2011年提出“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不應一刀切,應當實行個性化費用扣除標準”,2012年提出“營改增應當有頂層設計,要綜合考慮稅務機構設置和中央地方分稅制問題”,現(xiàn)在他又開宗明義地提出“對老百姓普遍開征房地產稅不可操之過急”。朱青教授長期堅持的一些觀點,從實踐來看,都被證明是正確的。
提到當前哪些稅收話題應當引起重視,朱青教授再次強調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必須要有頂層設計,作為一項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改革,不能異軍突起,而要統(tǒng)籌兼顧、通盤考慮,要考慮稅務機構調整,實現(xiàn)“人跟稅走”,還要對中央地方分稅制加以調整。朱青教授關心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二十國集團(G20)委托經濟合作發(fā)展組織(OECD)實施應對“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行動計劃,在全球掀起打擊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的浪潮,中國的稅制改革如何更好地適應這種全球共同反避稅的趨勢值得關注,他認為,在這種國際趨勢下,《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國稅發(fā)〔2009〕2號)也需要進行適當修改。
(本欄目責任編輯:阮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