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仕婷 曹小萍
(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康復護理·
情境式反射訓練對養(yǎng)老機構老人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
方仕婷 曹小萍
(寧波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目的 探討情境反射式復健訓練法對老人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對尿失禁老人采取3個月的情境反射式復健訓練方法進行盆底肌鍛煉和排尿行為重建,并對其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差異性比較。結果 干預前后的老人生活質量評分行成統(tǒng)計分析,相關系數(shù)0.982,標準差1.162,t=-26.151,Sig(雙側)=0.000,顯示情境反射復健訓練能有效提高尿失禁老人的生活質量,其干預成效與漏尿程度、頻率、漏尿量和尿失禁類型有關。結論 養(yǎng)老機構內(nèi)尿失禁老人生活質量與漏尿程度、尿失禁類型、漏尿頻率、漏尿量、漏尿年限密切相關。心理社會影響與漏尿頻率和漏尿程度密切相關(P<0.05)。情境式復健訓練法有助于老人正確認知尿失禁,提高社會支持水平,有效應對,改善癥狀,進而改善其生活質量。
尿失禁; 老人; 生活質量; 老年護理
Urinary incontinence; The old poople; Quality of life; Geriatric nursing
國際尿控協(xié)會(ICS)對尿失禁提出的定義為“一種可以得到客觀證實、不自主的經(jīng)尿道漏尿現(xiàn)象,并由此給患者帶來社會活動和個人衛(wèi)生方面的不便[1]”。尿失禁是一個世界性的醫(yī)療衛(wèi)生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國內(nèi)外研究[ 2]表明,尿失禁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明顯升高。尿失禁已成為老年護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研究擬根據(jù)老年人身心特點,對養(yǎng)老機構內(nèi)尿失禁老人采用情境反射式復健訓練法,漸進性進行盆底肌鍛煉和排尿行為重建,并將干預前后的老人生活質量進行差異性比較,探討其影響成效,以期為尿失禁老人干預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5年7月間入住于寧波市某養(yǎng)老機構的女性老人。納入標準:(1)符合ICS尿失禁診斷標準。(2)年齡≥60歲。(3)自愿接受研究。(4)無認知障礙。排除意識或精神障礙、言語表達缺陷、嚴重心肺等重大軀體疾病者。
1.2 方法 針對老人身心特質和已有經(jīng)驗,形成情境反射式復健訓練方案。方案共分盆底肌復健和排尿行為重建兩項內(nèi)容。實施時,以情境為載體,由疾病認知加盆底肌訓練法指導→情境帶入→情境優(yōu)化、培養(yǎng)直覺三個階段組成,最終使情境反射形成;在盆底肌訓練后期設置用力、大笑、咳嗽、打噴嚏等情境,使受訓老人逐漸養(yǎng)成類似情境發(fā)生時先收縮盆底肌的習慣,以避免或減輕漏尿發(fā)生。在排尿行為重建環(huán)節(jié)設置尿急、尿意情境,利用鬧鐘定時、轉移注意力、深呼吸等方法延長排尿時間,重建排尿習慣。訓練形式分三種:除理論及首次盆底肌訓練方法指導集中授課外,其余訓練指導因受訓老人理解能力不同,分別采用小組(4~6人)或一對一指導。漸進式訓練,時間三個月。
1.3 效果評價 干預前后分別用尿失禁生活質量量表(I-QOL)對受訓老人進行一對一式調(diào)查,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所得數(shù)據(jù)作統(tǒng)計學處理。除3位老人自行填寫外,余均因視力或不識字等原因由研究者口述,按老人真實意愿代為填寫。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shù)據(jù)運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分析訓練前后尿失禁老人生活質量,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后效果評價 見表1和表2。
表1 機構女性尿失禁老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表2 機構女性尿失禁老人生活質量各維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3.1 機構女性尿失禁老人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顯示,機構尿失禁老人生活質量影響因素中,P<0.05的因素有漏尿程度、尿失禁類型、漏尿頻率、漏尿量、夜尿次數(shù)、漏尿年限。機構尿失禁老人的生活質量隨著病情嚴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類型尿失禁對老人生活質量影響程度不同,急迫性或混合性尿失禁較壓力性尿失禁影響嚴重。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可能與急迫性、混合性尿失禁老人漏尿頻率普遍高于壓力性尿失禁老人有關。一方面是因為老人為了避免漏尿發(fā)生,頻繁上廁所;已有學者證實,頻繁排尿會影響生活質量水平。另一方面由此滋生恐慌、畏懼等負性情緒,不敢遠離廁所;在調(diào)研中,受訪老人中有84.38%因要顧及如廁而限制活動半徑;而在老人如何預防漏尿措施中,增加如廁次數(shù)位列第一。 生活質量量表包括逃避和限制性行為、心理社會影響和社交活動受限3個維度(見表2)。其中,逃避和行為限制的影響因素有漏尿頻率、漏尿量、尿失禁類型和漏尿程度(P<0.05﹚。心理社會影響與漏尿頻率和漏尿程度密切相關(P<0.05﹚。社交活動障礙維度的影響因素有漏尿量、尿失禁類型、漏尿年限、漏尿程度和夜尿次數(shù)。結果顯示:漏尿程度對各維度均有影響。
3.2 情境式復健訓練法改善養(yǎng)老機構尿失禁老人生活質量分析
3.2.1 有助于老人正確認知尿失禁并有效應對,改善尿失禁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有研究[3]認為, 應對方式是影響生活質量的一個獨立因素, 生存質量的好壞與其采用的應對方式密切相關;生活質量總分及心理影響, 社會活動呈負相關。研究中,尿失禁女性患者采用回避和屈服消極應對, 可能與女性常扮演弱者,加之隨著年齡增大淡化應對增多有關。針對老人認知缺乏和應對錯誤,本情境式復健訓練方案中,首先糾正認知:指導老人正確面對漏尿給她們帶來的影響,告知其尿失禁并不是無法根治,如若患病,不要諱疾忌醫(yī);早期訓練治療,可改善漏尿。以成功案例鼓勵老人調(diào)整心態(tài)積極治療。研究顯示,隨著復健訓練的深入,漏尿量及次數(shù)改善,老人治療信心也隨之增加,其自我效能也明顯提高。規(guī)律的盆底肌鍛煉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藉此促進提高老人的訓練依從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改善尿失禁癥狀,改善生存質量[4]。
3.2.2 提高養(yǎng)老機構尿失禁老人社會支持水平,提高生活質量 老年人是需要社會支持的一個特殊群體,尤其入住養(yǎng)老機構后,老人親緣支持網(wǎng)絡系統(tǒng)明顯縮小。志愿者和機構工作人員是老人社會支持力的來源之一。在復健訓練過程中,研究成員和養(yǎng)老護理員體貼老人,關心其健康,維護其自尊,不埋怨、不厭惡,耐心傾聽,向老人介紹疾病知識及治療方法,為他們營造輕松、舒適、整潔的環(huán)境,根據(jù)老人的基本情況和自我護理能力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尿失禁用品, 并教會老人使用或協(xié)助應用;指導老人加強系統(tǒng)的盆底肌鍛煉;在老人遇到困難時,能及時得到支持和幫助;還鼓勵老人的家屬從情感上和實際行動上多關心、安慰、理解老人;使老人感受到關愛,體驗到強大的社會支持,積極應對,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1] Minassian VA, Drutz HP, AI-Badr A. Urinary incontinence asa worldwide problem[J].Ultrsaound Obstet Gynecol,2003,82:327-338.
[2] 牛麗華,劉少輝,鄭莉.社區(qū)中老年居民尿失禁患病率及三級醫(yī)療機構就診率調(diào)查[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34):3973-3975.
[3] 張江舟,潘建良,陶明,等.心理干預對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5(4):320-322.
[4] Creedy DK, Dennis CL, Blyth R, et al.Psychomet ric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f eeding self-effi cacy scale :data from an Australian sample[J].Research in Nursing &Health, 2003,26(2)143-152.
浙江省老年學會“珍琦”長期照護基金課題(編號:TC2015007)
方仕婷(1957-),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護理教育,養(yǎng)老護理
曹小萍,E-mail:misscxp@126.com
R471
B
10.16821/j.cnki.hsjx.2016.19.028
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