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周偉,朱鵬程,黃若華
(西安交大附中,陜西 西安710048)
?
中小學武術教育教學“劍走偏鋒”引發(fā)的反思
張蒙,周偉,朱鵬程,黃若華
(西安交大附中,陜西 西安710048)
長期以來,在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教學中出現(xiàn)了“劍走偏鋒”的怪異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上武術課;喜歡武術,卻不愿意學”。究其原因是由于武術的健身與修心價值功能人為取代了技擊價值功能。創(chuàng)新武術教育教學旨在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效恢復武術的身份與地位,徹底改變武術在中小學的“社會市場困境”,讓武術回歸其本質屬性-技擊性。同時也是體現(xiàn)中國武術技擊攻防格斗和實戰(zhàn)對練的核心價值功能的必由之路。
中小學武術教育教學劍走偏鋒反思
中國武術的技擊、健身、修心的三個價值功能,從古到今都是有機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目前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出現(xiàn)了“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上武術課”、“學生喜歡武術,卻不愿意學”的反?,F(xiàn)象。長期以來,在中小學武術教育主題和教學內容設置上,健身與修心兩個價值功能被認為是武術的主體價值功能,技擊的價值功能被忽略和淡化。引發(fā)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學對武術整體價值功能認識的缺失,這種概念性誤區(qū)造成了教育教學生態(tài)發(fā)展的不平衡,對武術運動在學生中的順利開展和有效普及產生了負面效應。要想中國武術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扭虧為盈”,關鍵是要回歸武術的本質屬性—技擊價值功能,并使其技擊的核心內涵得到真實的體現(xiàn)。
武術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是中華民族意志品質精神的象征。因此,我們要將祖先留給我們后代這一寶貴的文化教育資源傳承下去,用心去充實、豐富、完善。而不要盲目和片面追求武術“所謂”的健身性與修心性,應讓學生在中小學體育認知實踐“有限”的活動時間內,接觸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科學有機結合的中華武術。要想讓武術在中小學里扎根,就必須讓學生喜歡武術這門課程是“以技擊為全要內容,以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由此,在武術教育教學中激活學生對武術技擊攻防格斗、實戰(zhàn)對練“基本功招法—套路”的身心體驗感,有助于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練習武術的興趣、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為武術教育教學在中小學變被動為主動找到順利開展的突破口。中國武術運動與任何一項西方體育運動對比都能找到自己獨特的優(yōu)越性。武術作為我國中小學體育身心教育中極具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尤其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意志品質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等方面,有著西方體育身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韓、日“兩道”在現(xiàn)代世界體壇知名度與關注度的數(shù)據(jù)顯示其綜合影響力明顯高于中國武術,其在當今世界許多國家中小學生群體中的普及與開展的規(guī)模程度令我們汗顏。眾所周知,韓國的跆拳道是現(xiàn)代奧運會項目,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而日本的空手道雖然不是奧運項目,但是在世界卻廣泛傳播。相較之下,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國粹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育項目,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但中國武術在我國中小學生中的開展率與普及率遠不如韓、日“兩道”。這也是時至今日為什么武術還沒有進入奧運大家庭的主要原因之一。
跆拳道、空手道在各國的開展和普及以及規(guī)范和實用等有效的寶貴經驗,及其對中小學生的教育、教學、訓練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與提高都值得我們武術界、教育界認真學習和借鑒。尤其是兩國的服裝、場地、器材、器械的良好配置;禮儀、道德文化教育方面高度的規(guī)范性,使得韓國、日本與國外的中小學生在學習和練習“兩道”之后,不但強身健體、掌握了防身自衛(wèi)的知識技能,而且提高了品行文化素養(yǎng)。近十多年來,日、韓等國外武技在國內的傳播對中國武術在中小學的普及與開展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從各地長期踴躍報名參加訓練的學生人數(shù)和家長積極支持的綜合程度來看,跆拳道,空手道比中國武術更受我國廣大中小學生的歡迎與喜愛,特別是“兩道”項目在我國諸多大城市中心區(qū)域的黃金地段都開設有都道館。相形見絀,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峻性、復雜性,及其現(xiàn)實中的“殘酷性”和“不確定性”,需要國家各級決策部門高度重視,這也是我們深刻反思的世界級重大科研攻關課題。
開展和普及中小學武術教育教學、傳承中國武術的民族文化以及創(chuàng)新中國武術教育教學應以學生為本,根據(jù)學生身心特點的實際情況,采用有針對性的科學方式方法與措施手段,注重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有機結合,改變不符合當今時代發(fā)展的意識理念,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武術教學中,要重點突出技擊攻防實戰(zhàn)對練的知識技能,并配置好徒手與器械練習所需的場地、墊子、服裝、音樂、刀、槍、劍、棍等特定的配套設施保障;在武術教育中傳授健身的科學方式方法,修心的道德品行和禮儀文化。所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在武術教育教學的綜合認知實踐中,端正態(tài)度,明確目的,全身心投入到武術教育教學之中。中國武術只有不斷發(fā)揚光大,才能屹立于當今世界現(xiàn)代文化藝術之林。
事物的良性循環(huán),必須具備可持續(xù)的和諧的環(huán)境氛圍作為強有力的平臺支撐,因此弘揚和傳承中國武術,要求我們一方面重構武術教育文化內涵,一方面提供武術教學必備的物質保障。傳承與發(fā)展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意志品質精神,關鍵要重視與加強民族文化教育在中小學生中的普及和推廣,這樣才能有助于中小學生將民族文化深深扎根在思想意識之中。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一種民族文化走出國門,跨越國界,被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民所接受,并在原生態(tài)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因為文化知識的教育和技能的傳授是沒有國界之分的,它是地球全人類群體所共同擁有的寶貴文化資源與良好精神財富。傳承文化、教育創(chuàng)新,關鍵是以中小學生群體的推廣與普及為第一條件,發(fā)展和提高是建立在良好基礎之上的第二條件,兩者之間有機結合,形成既互相補充、又相互彌補的穩(wěn)定的生態(tài)鏈銜接,創(chuàng)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互相轉換良性循環(huán)的環(huán)境氛圍。
我們現(xiàn)以體育文化中運動項目的傳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提高舉例說明。雖然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國,現(xiàn)代足球起源于英國,籃球起源于美國,空手道起源于日本,跆拳道起源于韓國,排球起源于美國,乒乓球起源于英國等等,但是這幾種運動項目同樣也在異國他鄉(xiāng)風聲水起,大放異彩,深受世界許多國家和民族人民的歡迎和喜愛,尤其在廣大中小學生群體中的開展和普及非常廣泛。雖然各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國家隊在這幾個體育項目的國際比賽中成績優(yōu)異,但最為關鍵的是代表各運動項目的各國家成年隊,在世界各級各類的頂級比賽中,技戰(zhàn)術水平之高,讓世界體壇刮目相看。例如,巴西、阿根廷、德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歐美國家的足球,都多次榮獲過世界杯冠軍。巴西享有當今世界“足球王國”的美名;阿根廷、德國、西班牙、法國等有多名籃球優(yōu)秀運動員在美國籃球職業(yè)NBA的諸多球隊效力,名揚世界籃壇;巴西、美國、俄羅斯等歐美國家的運動員在空手道世錦賽和世界杯等頂級大賽中多次奪得過世界冠軍;亞洲的中國、歐洲的英國、南美洲的巴西等國運動員多次在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等國際大賽上榮獲過跆拳道的諸多冠軍。如此等等,所有這些生動而又典型的世界體壇案例充分證明:無論是哪一國的文化,還是哪一民族的文化,其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提高都是沒有國界與民族地域之分的。這主要取決于本國、本民族、其他國家、其他民族文化知識和技能對廣大中小學生群體的吸引力,沒有強大的中小學生群體作為基礎后備力量,則一切為零。
韓國的跆拳道能夠如愿成為奧運會項目并非易事。事實上,跆拳道在成為本世紀初2000年悉尼奧運會項目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磨難,韓國跆拳道各個流派為了國家與民族的整體利益,團結一致,統(tǒng)一認識;改變觀念,求同存異,不計較門派之間身份與地位的得失,彼此做出讓步和犧牲。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它的傳播和推廣需要充分體現(xiàn)責任與義務、自律和包容、兼容與大度,從而傳播世界。只有在社會文化教育、學校文化教育、家庭文化教育三個層面上重視提高武術文化教育,才能有助于推動武術運動的廣泛開展。在狠抓普及和推廣武術運動的同時,要進一步搞好武術文化教育改革,抓好各級各類中小學武術教學的開展。
中國武術的技擊、健身、修心的三種價值功能彼此相互聯(lián)系、相互體現(xiàn),缺一不可。雖然現(xiàn)在中小學在武術教學中應以技擊性武術為主,而以健身性與修心性武術為輔;但是三者應有機結合,和諧發(fā)展,取得進一步全面實質性的有效突破,否則,傳承和發(fā)展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與培育民族意志品質精神,武術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提高,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個永久而又無法兌現(xiàn)的虛假承諾,具有幾千年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意志品質精神的中華武術,將在其發(fā)源地中國徹底衰敗。這不僅是整個華夏民族毀滅性的打擊和災難,也是對整個世界文化藝術文明的顛覆與重創(chuàng)。
中華民族從古到今是唯一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出現(xiàn)過文化斷層的民族,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享譽世界。武術蘊含了中華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與社會特定環(huán)境下的適應和生存之道。中小學生學習與練習武術,對培養(yǎng)人不同地域環(huán)境的適應和生存能力都能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只把中國武術作為中小學體育課的補充教材,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意志品質精神的一種輕視和否定。我們應該把武術提升到文化教育的高度加以推廣和普及,使其成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把武術從中小學體育課中獨立出來,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文化教育課程。例如,日本的空手道、韓國的跆拳道早已作為各自中小學一門獨立的必修課,不但在自己的國內得到了很好的開展與普及,而且在世界范圍的許多國家同樣受到廣大中小學生的歡迎和喜愛。為什么中國的武術就不能作為一門獨立的必修課在我國中小學中進行教育教學?
中國武術雖然作為體育運動中的一個項目也列入到了中小學的課程之中,但因為多種客觀與主觀原因造成武術在不少中小學名存實亡,這就直接影響了武術在中小學中的推廣和普及。在當今國外人眼中,中國作為武術發(fā)源地的東方文明古國,人人都應練武術,人人都應會武術,人人都應懂武術,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我國的中小學武術教育還沒有真正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對此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只有當武術教育教學成為中小學基礎教育內容的一部分的才能使武術教育在中國大地上得到真正普及。
根據(jù)全國各級各類中小學武術教育教學的現(xiàn)狀,結合現(xiàn)代中小學生身心發(fā)育生長的特點,我們認為對目前中小學武術教材的教學內容應有針對性地規(guī)定學生達到基本熟練掌握四個等級目標的完成,提高武術教學質量水平和武術在學生中的開展率與普及率。小學武術教材的教學內容,應以武術簡單的基本功技術動作小組合與武術技擊簡單的技術動作套路為主,并適當增加武術文化知識的教育,教學的練習方法應突出武術的游戲性、興趣性、趣味性及娛樂性,低年級學生應達到基本掌握武術基本功與簡單的技術動作小組合;高年級學生應達到在熟練掌握武術基本功的基礎上,學會武術技擊簡單的攻防實戰(zhàn)對練技能和武術技擊簡單的技術動作套路。中學武術教材的教學內容,應以武術技擊基本技術動作套路與攻防實戰(zhàn)對練技能為主,并注重加強武術文化知識理論的教育,教學的練習方法應突出武術的技擊性、搏擊性、實戰(zhàn)性、實用性,初中學生應達到基本掌握武術簡單的技術動作套路與技擊攻防實戰(zhàn)對練技能,并在此基礎上學會幾種簡單的防身自衛(wèi)技能;高中學生應達到較為熟練掌握武術技擊有一定難度的技術動作套路和攻防實戰(zhàn)對練技能,并學會一些常用的防身自衛(wèi)技能。
(責任編輯:向欣)
Reflection on “the Sword Goes Slant” in Martial Arts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ZHANG Meng, ZHOU Wei, ZHU Pengcheng, HUANG Ruohua
(TheHighSchoolAffiliatedto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Shanxi710048,China)
For a long time, a strange phenomenon of "the sword goes slant" appeared in martial arts education and English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its main form were that students like martial arts, but they didn't like the martial arts class and didn't want to learn because of fitness and repair heart value function of martial arts artificially replaces the fight value and function of martial arts. So we should innovat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teaching to pass the nation’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effectively restore the identity and status of the martial arts, completely change martial arts’s “social market dilemma”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let martial arts return the nature of attacking and defending, becaus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way to practice the core value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 of attacking and defendi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martial arts education; the sword goes slant; reflection
2016-05-17
張蒙(1988-),山東棗莊人,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與訓練。周偉(1982-),男,陜西漢中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與訓練。朱鵬程(1986-),男,陜西華陰人,碩士,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與訓練。黃若華(1957-),男,福建寧化人,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小學體育教學管理與訓練,中小學生體質與心質健康。
G807
A
1005-5843(2016)09-0068-03
10.13980/j.cnki.xdjykx.2016.0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