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華(中央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
從文學翻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角度研究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及對策
盧華
(中央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隨著我國“打開國門,走向世界”,中國文化也不可避免要走向世界。然而,近幾年,中國文學在世界上卻出現了“失語”的現象,通過調查發(fā)現,出現“失語現象”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中國文學翻譯人才嚴重缺失。分析了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問題的主要表現,且探究了從文學翻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角度研究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及對策,以期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培養(yǎng)出更多的翻譯人才。
文學翻譯素養(yǎng);翻譯教學;教師隊伍
隨著中國加入WTO,世界各國都注意到了中國燦爛的文學,吸引了不少國外留學生學習研究,但是由于中國文學翻譯人才缺失情況嚴重,導致中國文學在世界上出現了“失語”的情況,因此,作為當代一線的大學英語教師,要時刻謹記自身責任,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出“中國文學翻譯人才”,促使我國文學能夠更好地“沖出國門,走向世界”。
1.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
當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仍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占有絕對的主導權,學生只能夠被動接受,參與翻譯實踐活動的機會非常少,不利于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
2.英語“雙師型”教師缺乏
當前從事英語翻譯教學的教師,大多數都不是翻譯專業(yè)出身,對于文學翻譯理論知之甚少,更不能夠擁有豐富的翻譯實踐操作,同時還沒有良好的文學修養(yǎng)和扎實的批評功底,不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榜樣”和“引導”作用。
3.英語課程系統(tǒng)設置欠妥
英語課程系統(tǒng)設置不夠合理、科學,致使大學生雙語基礎不扎實,漢語知識欠缺,更不會有相應的補救措施。
4.翻譯學科評價體系單一
評價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翻譯學科評價單一,不科學,不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翻譯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1.注重中國文化和文學,培養(yǎng)高校學生良好的漢語功底
當前,大部分師生都認為英語翻譯理論知識和英語翻譯技巧才是學習的主題,必須要給予高度的重視,至于我國民族文化學習被忽視,造成了當前中國文化被邊緣化的現象卻被忽視了。當代大學生能夠用英語將西方節(jié)日說出,卻不能夠運用英語將中國的端午節(jié)表達出來;會用英語說出漢堡包、麥當勞,卻不能夠用英語將中國的主食饅頭、米飯等表達出來,概括來講就是患上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爸袊幕дZ癥”已經引起了廣大學者的注意,通過查閱文獻,關于“中國文化失語”相關研究非常多,且都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作為當代英語教師,要開展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時,要注重中國文化和文學的滲透,為中國培養(yǎng)出具有文化素養(yǎng)的翻譯人才。
2.構建科學英語翻譯課程體系,滲透中國文化素養(yǎng)
(1)保證學生語言輸出與輸入的平衡與互動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都較為注重學生的輸入性教學,而忽視學生的輸出性教學,導致學生張口說英語的能力低下,不利于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英語翻譯教學就是輸出性教學的一種,因此將中國文化滲透進來,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漢語言的魅力,還能夠補充英語語言文化的不足,為學生營造“講英語”的氛圍。
(2)構建“問題式”的翻譯教學模式
大多數學生反映翻譯教學較為枯燥,且難度較大,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式”翻譯教學模式,始終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設恰當的翻譯任務,選擇典型的范例,使學生進行自主翻譯,而教師給予及時點撥和點評,促使學生的翻譯水平得到提升。
(3)完成“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的轉換
評價對于師生來講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對于學生來講,因為每位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與肯定。因此,教師要構建科學、合理、多樣化的評價體系,促使評價完成由“終結性”向“形成性”轉化,加大學生平時翻譯實踐的分值比重。翻譯實踐要側重向文學翻譯傾斜,引導學生欣賞“英”“漢”兩種語言的美,掌握兩種語言表達的特點和區(qū)別。
3.構建高質量的“雙師型”英語翻譯教師隊伍
英語翻譯教師是當代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引導者和榜樣,因此,必須要構建高質量的“雙師型”英語翻譯教師隊伍。“雙師型”英語翻譯教師,就是既要掌握英語翻譯的理論知識和翻譯技能,還要掌握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認識,簡單來講就是要熟練地駕馭“英”“漢”兩種語言。教師給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高的重視,且能夠將中國文化滲透到英語翻譯教學中,使學生掌握文學翻譯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到實踐中。另外,在實踐過程中要注重發(fā)揮自身的引導和指導作用,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新和完善,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高校教育就是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各種人才的場所,而當前中國文化在世界出現了“失語”情況,這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且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改革,培養(yǎng)出具有中國文化素養(yǎng)的英語翻譯人才。在日常的英語翻譯教學中,要將文學翻譯的特點視為著手點,以提高高校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為己任,肩負起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和使命,使中國文化“沖出國門,走向世界”,使世界各個國家都能夠看到我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1]郭海波,年智英.大學英語精讀課中翻譯教學的定位及對策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
[2]朱振武,綦亮.加拿大英語文學在中國的譯介(1949—2009):兼論社會文化對文學翻譯的制約[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