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貝貝
《城南舊事》與《呼蘭河傳》比較
○尚貝貝
孩提時代形象化的情緒記憶,常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源泉。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兩位著名的女作家林海音和蕭紅,都從兒童的視角抒寫了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作品中都飽含濃濃的鄉(xiāng)愁之思和凄苦的別離之情,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和童年的無限懷念。但因兩人的人生境遇各異,同是追憶童年、抒寫鄉(xiāng)愁,卻造就了兩部風格迥異的經(jīng)典之作,這不能不說是現(xiàn)代文壇之大幸。通過《城南舊事》和《呼蘭河傳》這兩部作品的對比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索她們幽謐的心靈世界,把握同一時期大陸和臺灣女性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的不同風貌。
《城南舊事》 《呼蘭河傳》 童年記憶 女性命運
林海音,原籍臺灣苗栗縣,1919年出生于日本,不久后隨父母遷回臺灣,5歲時又隨父母遷往北平(現(xiàn)北京),并在那里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直到1948年攜丈夫及孩子遷回臺灣。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幾乎都是在北平度過的,北平已經(jīng)成了她的第二故鄉(xiāng),二十余年的城南生活,也成了林海音生命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在寫作《城南舊事》時,盡管林海音在臺灣已經(jīng)生活了十余年,然而“北平城南冬日暖陽下?lián)u曳著鈴聲的駱駝隊、小胡同里井窩旁嘻笑的玩伴……忠厚淳樸的奶媽”,這些童年時代城南的風景人物還歷歷在目,盡管林海音在臺灣生活漸趨穩(wěn)定,但濃烈的鄉(xiāng)愁仍難以抑制,因而她遠離了當時臺灣盛行的“反共文學”“戰(zhàn)斗文學”的創(chuàng)作潮流,默默地回憶著故鄉(xiāng),尋找失落的鄉(xiāng)土,追尋文化之根。
《城南舊事》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小說通過小英子的視角,寫“我”十二歲之前在北平的生活,為我們展示20世紀20年代北平市民生活的畫卷。文中的小英子有著一顆童真無邪的心,她用純真的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用孩子的思維來理解他人的不幸和苦難,用孩子的方式對生活進行懷疑和默默的反抗。因此,童年在“我”的記憶中是真實而鮮活的,是快樂和疼痛并存的,遙遠的故鄉(xiāng)也在我對童年的回憶中變得觸手可及。通過對城南舊事的敘寫,作者仿佛重歷了童年,重返了鄉(xiāng)土,遷臺十多年來對故鄉(xiāng)濃郁的思念之情暫時也得到了緩解,因此,追憶童年和故鄉(xiāng),尋找精神上失落的鄉(xiāng)土家園,追尋文化之根,是林海音創(chuàng)作《城南舊事》的主要動因,正如她在《城南舊事》中所說:“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p>
《呼蘭河傳》是蕭紅于1940年在香港創(chuàng)作完成的,她經(jīng)過長時間的輾轉(zhuǎn)漂泊,終于在香港找到了棲身之所,香港相對平靜的生活雖然可以使她疲憊的身體暫得修養(yǎng),然而她的靈魂仍在漂泊。這與她苦難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兒時的她不被雙親疼愛,僅有年邁的祖父相伴,她的童年是孤寂的。而祖父的離世使她失去了唯一的溫暖和依靠,她孤寂的心已經(jīng)開始踏上了流浪征程。長大后先是為了反抗父母包辦的婚姻,逃出家庭,后又經(jīng)歷了流產(chǎn)、婚變、貧困及長期的病痛折磨,她內(nèi)心的凄涼苦楚是常人難以體會的。在香港北望故鄉(xiāng),回想起那里曾有最愛自己的祖父,有盛滿著童年記憶的后花園……使童年入夢來,從對童年往事的回憶中,尋找一點溫情,以此慰藉孤寂的靈魂。因此,蕭紅寫《呼蘭河傳》一方面是抒發(fā)對祖父和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更重要的是想要忘卻苦痛和寂寞,尋求精神的解脫,正如她在《呼蘭河傳》的結(jié)尾中所寫的那樣“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林海音的家境相對比較寬裕,父親是一名開明的知識分子,母親是溫婉的家庭主婦,她自幼倍受雙親的疼愛,童年的生活比較幸福。故而作者在回憶童年時,筆尖處處灑下了陽光般的溫暖。然而,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無法使她的童年宛如童話般永遠快樂溫馨。她看到黑暗的社會把人逼成了小偷,冷漠的世俗風氣將秀貞逼成了瘋子,淳樸善良的宋媽也經(jīng)受著骨肉分離的煎熬,進步的知識分子遭受著黑暗勢力的迫害等,這些人生慘劇一次次沖擊著英子童稚的心靈,在她的心頭烙下了一道道的傷痕,隨著時光的流逝,傷痕已逝但疼痛之感仍縈繞心頭,所以,《城南舊事》里又隨處可見那濃得化不開的哀愁。從整體來看,小說的情感色彩還是明媚、哀而不傷的。
而蕭紅的人生境遇可謂苦澀悲涼。幼年時蕭紅已經(jīng)初識人生悲涼,她僅能從年邁的祖父那里得到些許溫暖,除了祖父,也只有后花園里的花草蟲魚與她相伴,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面。與祖父在后花園的生活卻是蕭紅一生最美好的回憶,如清早在床上學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詩,下雨時一個人頂著破舊的盆子當小屋等,蕭紅在回憶這些生活場景時,心情是輕松愉悅的,筆下的文字也不自覺的溫柔起來了。當蕭紅從回憶中走出來,寂寞蒼涼之感再次襲上心頭,“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依舊,也許現(xiàn)在完全荒涼了”,這樣的悲涼苦楚幾欲令人落淚。除了祖父和后花園,呼蘭河城內(nèi)幾乎再沒有蕭紅眷戀的東西,因此,她在描寫呼蘭河這個刻板單調(diào)的小城、城內(nèi)麻木愚昧的人及他們單調(diào)、死寂、悲慘的生活時,滿含悲憤之情,筆調(diào)犀利尖刻,諷刺入木三分,對卑劣人性的揭露和黑暗社會的批判也一針見血,這些文字讀之則令人悲愴滿懷。從整體來看,凄涼悲傷之感是小說的主調(diào)。
林海音和蕭紅都是接受了現(xiàn)代文明洗禮的時代新女性,她們不約而同地關(guān)注和思考著女性的命運,然而由于人生經(jīng)歷不同,她們對女性命運的思考也不盡相同。
盡管現(xiàn)實生活中的林海音,剛強獨立、做事果敢、固執(zhí)而又有擔當,較多地帶有男性化的性格特征。然而她筆下的女性大都成了傳統(tǒng)的家庭主婦,她們?nèi)棠?、不反抗命運的撥弄,如《城南舊事》中的秀貞和宋媽,秀貞一直在努力追求一個完整的家;宋媽為了再要一個孩子,最終也無奈地跟嗜賭成性的丈夫回到了鄉(xiāng)下。林海音認為柔弱的女性,無力與傳統(tǒng)黑暗勢力相對抗,所以女性的抗爭也只會以悲劇收場。從《城南舊事》中可以看出她對女性是同情卻又無奈的,她對黑暗的社會也多是溫和地指責和批評。
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蕭紅,不僅自己對命運進行著頑強的抗爭,她也同情呼蘭河城內(nèi)那些不幸的女性,同時也對楊太太、周三奶奶等女性麻木冷漠的生存狀態(tài)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指責她們受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禁錮,對自己受苦受難的同胞姊妹沒有絲毫的同情和憐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父權(quán)統(tǒng)治的幫兇,她們的冷漠無情仿佛冬日里的風霜雨雪,無形中摧殘著女性姐妹的生命,蕭紅為因他們的愚昧狠毒而痛恨,為他們被毒害不覺悟而痛心。
蕭紅和林海音都不約而同地借兒童的視角來回憶童年的生活和故鄉(xiāng)的風情人物,關(guān)注和思考著女性的命運,以獨特的眼光對社會進行著審視,對生命和人生發(fā)出了叩問。她們的作品至今仍是海峽兩岸文壇兩朵永不凋謝的奇葩。
[1]沈衛(wèi)威.《呼蘭河傳》《城南舊事》比較分析[J].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1,(01).
[2]曹普軍.光陰的故事——林海音《城南舊事》解讀[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0,(3).
[3]周莉.在離別中成長——再讀《城南舊事》[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9,(3).
[4]楚恒葉.《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的兒童視角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
(尚貝貝 河南鄭州 鄭州大學文學院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