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波
(通化日報社,吉林 通化 134001)
報紙副刊應與時代同行
趙 波
(通化日報社,吉林 通化 134001)
副刊與新聞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但副刊相對于新聞來說,有更多、更廣泛的表現(xiàn)手法。筆者認為,新時期,報紙副刊就像沙漠里的一棵小苗,目前雖然矮小,但遲早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報紙;副刊;與時代同行
副刊,作為一道獨特的文化藝術景觀,對拓寬讀者的知識面、提高人們的思想素質和審美品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報紙副刊既造就了像魯迅這樣的文學巨匠,也培養(yǎng)了許多文學青年。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有不少影響深遠的作家、藝術家談到報紙副刊都滿懷深情。
但是,副刊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副刊長期故步自封,從內容到形式一成不變,以一種靜態(tài)的狀態(tài)脫離了現(xiàn)實、脫離了讀者,遠遠不能反映和適應日新月異的現(xiàn)實生活;有的傳統(tǒng)副刊過分強調高雅、特殊,而缺少對歷史的反思、對大眾的關注,缺少對熱點問題的思考和深層剖析。特別是近些年,隨著副刊讀者數(shù)量的減少,許多報紙壓縮甚至取消了副刊版面。因此,不斷探索副刊如何辦的問題,已經成為副刊發(fā)展的當務之急。
作為一名編輯,近年來,筆者在策劃副刊版面時會與相關節(jié)日相結合,提前預約,提前下筆,讓本地的人講自己的切身經歷或者身邊的真人真事。這樣能讓副刊內容更加真實,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副刊的可讀性。例如,每年的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副刊編輯選取典型人物,讓他們盡情抒發(fā)自己對節(jié)日的感慨、感受、感懷。副刊每年的主題不同,有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有年過五旬的老者對他們父母的異樣感情,這些感人的故事再配以整體版面的協(xié)調構圖,讓人耳目一新。
副刊既然是報紙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副刊也應該像新聞一樣,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堅持先進的文化方向,貼近百姓生活,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弘揚職業(yè)精神,增強職業(yè)道德意識,才能使副刊肩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使命,承載傳播人類文化的光榮職責。
當代中國,發(fā)展先進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在當今的網絡信息時代,由于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訴求也隨之豐富而活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與時代同行,給老副刊注入新活力,既要導向正確、格調高尚,又要不失休閑與時尚的情趣,也就是要把弘揚主旋律和提供多樣化的信息統(tǒng)一起來,給讀者健康的、豐富多彩的文化享受、熏陶和感召。
報紙副刊與時代同行,就需要緊密結合當前形勢,弘揚主旋律。2016年是紀念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在這樣的特殊年份,筆者在策劃副刊時也緊跟時代的腳步,遍訪老紅軍和新中國成立前的老黨員,讓他們去講述自己與那個時代我們所不知的故事,將老一代革命軍人身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通過媒體傳播出去,以教育下一代、教育后來人。
但是,要辦好副刊,讓其產生深遠影響并非易事。一般來說,一張報紙的副刊從內容到形式奇趣迥異,各有特點,有的寬廣博雜,有的具有人文關懷,有的又通俗活潑,這些都給選稿、編稿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也就是說,副刊編輯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統(tǒng)領和指導下,不斷豐富知識、更新知識,加強學養(yǎng)文化建設;在提高政治素養(yǎng)和修養(yǎng)的同時,提高業(yè)務水平,嚴格選稿、精心編稿,才有可能做到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讓讀者喜聞樂見。
副刊編輯是新聞戰(zhàn)線上的一個重要職業(yè)。一名稱職的副刊編輯,不一定要具備新聞記者那樣特別敏銳的新聞嗅覺,也不一定要像新聞記者那樣,整天奔走于大街小巷,但卻需要具備較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這種素養(yǎng)和道德包括較強的思想政治水平、較為廣博的業(yè)務知識、深厚扎實的文字功底和甘于為人作嫁衣的職業(yè)道德和敬業(yè)精神。
副刊編輯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絕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長期學習、長期積累形成的。尤其是現(xiàn)在,社會科技日新月異,各種知識不斷更新,所有這些都向人們提出了新的學習要求。作為一個稱職的副刊編輯,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須不斷“充電”、與時代同行,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
報紙副刊,一向被人們深情地稱為“精神家園”。副刊編輯應像家園的耕耘者一樣,辛勤地勞作,為這片土地付出心血和汗水;需要像園丁一樣不斷地澆灌,使這片家園永遠綠草如茵。
一個稱職的編輯,之所以能在眾多來稿中挑選出讀者喜愛的稿子,除了學識、眼光、精通編務等,很重要的一點還在于,其不是冷漠的、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脫離生活的高高在上的編輯,而是愛群眾所愛,憂群眾所憂,能夠感受生活跳動的脈搏,既是編輯又是讀者,是代表廣大讀者坐在編輯的位子上。筆者認為,只有這樣,副刊才能很好地堅持先進的文化方向,為讀者提供更多健康、向上、和諧、充滿人情味的精神食糧。
走進新時代,各家報紙都在不斷擴版,有些報社甚至提出了異樣的觀點,認為副刊過時了,應該“減副”;認為副刊的發(fā)展空間有限,主張限制副刊的版面等。而筆者認為,報紙副刊能夠發(fā)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舊酒裝新瓶,而是走出了屬于自己的一條發(fā)展之路。未來的副刊將緊跟時代、引領時尚,以一種“心靈雞湯”的形式激勵現(xiàn)代人,在接受新的文化理念的同時,把歷史傳統(tǒng)留住,將人文風氣傳播到社會的每個角落??v觀新世紀的地方報紙也不難發(fā)現(xiàn),與理性的擴充新聞版、增加信息量相適應,副刊已由“小”長“大”、由當新聞版面的配角逐漸成長為報紙不可或缺的一根大梁。如今,各行各業(yè)都在創(chuàng)建自己的品牌,新聞也是一樣。副刊形態(tài)迥異,依靠副刊樹立自己的報紙品牌,讓其以與眾不同的姿態(tài)屹立于報林,只有這樣,副刊才能歷久彌新,不斷發(fā)展??梢灶A言,未來的報紙副刊不僅不會沒落,反之將會更加輝煌。
G213
A
1674-8883(2016)23-0188-01
趙波(1979—),女,吉林通化人,本科,中級職稱,主要從事報社編輯工作,研究方向:報紙的文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