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
《夜歸鹿門歌》教案
□張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生平和本詩的創(chuàng)作目的。
2.掌握“緣景明情”的詩歌鑒賞方法。
3.感受孟浩然詩歌的“淡”。
過程與方法:
1.結(jié)合詩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詩歌的內(nèi)涵。
2.通過誦讀,了解詩歌情感。
3.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賞析詩歌,注重提高學生詩歌閱讀、理解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在描寫清閑脫俗的隱居生活中暗藏著孤寂無奈的心靈軌跡。
[教學重點]
掌握“緣景明情”的詩歌鑒賞方法。
感受孟浩然詩歌的“淡”。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在描寫清閑脫俗的隱居生活中暗藏著孤寂無奈的心靈軌跡。
[教學方法]點撥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PPT,黑板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詩的題目叫什么?作者是誰?有誰不是從小就背誦這首詩的呢?
孟浩然,就是這樣一位悄悄走進我們童年的詩人,甚至于是終生與我們相伴的唐代詩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重溫童年舊夢,再次走進孟浩然的世界吧。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人,詩歌情感飄逸,語言雋永。(板書:孟浩然)
好友李白《贈孟浩然》前四句可以看出他對孟浩然的評價:風流瀟灑和對生活的愜意。
1.學生自由朗讀。
2.請學生朗讀。
(一)緣景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
2.哪些景是詩人的選擇?
明確:山寺鐘鳴、鹿門、月照、煙樹、幽人
3.為什么你認為這些景是屬于詩人的呢?
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景是情的載體,情寄寓在景上。
(二)明情
1.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些景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情?
⑴“山寺鐘鳴晝已昏”:傍晚時分,依稀聽到了山中寺廟悠然的鐘聲,這更顯得山林的寧靜,“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板書:山寺鐘鳴)
“漁梁渡頭爭渡喧”寫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之景,目的是寫出渡頭的喧鬧,反襯出山寺的幽靜。寧靜的環(huán)境其實寫出了詩人寧靜的內(nèi)心。(板書:寧靜)
⑵“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边@聯(lián)詩中什么地方要重讀?(齊讀)
明確:“江村”“鹿門”應(yīng)重讀,突出強調(diào),世人回家,而詩人也是回家,一個是回世俗之家,一個是回隱居之家,世俗之家是熱鬧的,隱居之家是幽寂的,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這一對比表明詩人對世事的釋然之情。(板書:鹿門幽寂釋然)
請學生朗讀,“江村”語調(diào)應(yīng)上揚,“鹿門”聲音略低。
齊讀上面四句,爭取背誦。
⑶賞析“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庇蒙⑽幕恼Z言描述出來。(ppt展示月夜圖片,營造意境)(板書:月照煙樹)
“開煙樹”中的“開”如何理解?
明確:煙霧籠罩,樹木朦朧,轉(zhuǎn)眼間,月光朗照,樹影清晰,化靜為動。與其說煙霧籠罩的山林轉(zhuǎn)瞬之間赫然清晰,倒不如說是詩人的心情豁然開朗,超然物外。(板書:超然)
詩歌中的景物是含情的,如果缺了景語詩就乏味了。欣賞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⑷行文至此,作者流露出一種喜悅與灑脫之情。那么“巖扉松徑長寂寥”一句中的“寂寥”如何理解呢?
明確:寂靜,無人居住,無奈。
⑸“惟有幽人自來去”中的“自來去”表示什么意思呢?
明確:逍遙自在(板書:幽人自在)
⑹前面有無奈,后面又逍遙自在,好像有點矛盾,如何去體會作者這里矛盾的心情?穿插孟浩然的故事。(討論)
40歲時,游長安,應(yīng)進士試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
與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nèi)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jù)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
明確:無奈是歸隱的選擇,自在是選擇后的釋懷。求仕與歸隱是古代知識分子一種普遍的矛盾心境。“士”者任官為“仕”,豈有原本就不求上進之“士”?得意之時,入世為官,兼濟天下;失意之時,出世歸隱,獨善其身。歸隱既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一種理想追求。
可貴的是當現(xiàn)實與理想發(fā)生強烈的碰撞之時,詩人不妄自菲薄,也不急功近利,而是選擇了讓自己內(nèi)心寧靜、釋然、超然的隱逸之路。所以同學們要學會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之必然,順其自然。(板書:隱逸)
(三)賞味
人們常說“詩言志”,在面對人生失意時,李白會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蘇軾會說:“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辛棄疾會說:“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我們的孟浩然會用何種方式來說呢?聞一多先生曾這樣評價:“淡到看不見詩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詩。不,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蔽覀兙蛠碣p析一下本詩中的“淡”(提示學生可以從語言、內(nèi)容等方面著手)。
明確:本詩讀來頗象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語言淺近自然,不追求辭藻的華美,而是力求極自然地表現(xiàn)山水本身的美。
“亦”:也。別人回家,我也回家,從中絲毫感覺不出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波瀾起伏,真可謂“大味必淡,大音必稀”。
如果說詩中能讓我們稍微感覺詩人的一點點情感起伏的話,大概也就是“惟”?!拔保褐挥?,僅僅,顯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流露出內(nèi)心的不平之氣。
孟浩然隱居,為著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與古人的一個神圣的默契,從離開長安到去世,他對隱居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找到了精神的家園,那就是放棄功名的誘惑,在隱居家園中保持人格的純潔,保持自己的真性情。(板書:精神的家園)
真正讓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傷痛,而是心靈的落寞;真正讓臉上失去笑容的,不是苦難,而是心靈的困惑。修養(yǎng)心靈,修養(yǎng)人生,寧靜優(yōu)美的人生,往往要從心開始。
從下面這首詩中體味孟浩然詩歌的“淡”。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yīng)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孟浩然《留別王維》
【板書設(shè)計】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第一中學)
[責編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