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志雪(瑞安市仙降中心小學 浙江瑞安 325200 )
?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
婁志雪
(瑞安市仙降中心小學 浙江瑞安 325200 )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的觀察。科學觀察只是科學探究活動中的一個部分,但它卻是貫穿整個探究活動中的靈魂。培養(yǎng)學生科學觀察能力是科學課堂的重要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伴隨興趣,明確目的,多維創(chuàng)新,結合記錄等途徑進行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真正使科學觀察成為學生的課堂習慣,甚至生活習慣。
關鍵詞:科學觀察 觀察能力 重要性 能力培養(yǎng)
背景回眸
觀察是人類認識一切事物的源泉,是科學探究的基礎。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每一項活動:無論是探究中的預測,實驗,還是探究后的記錄,匯報,數(shù)據(jù)分析等都離不開科學觀察的支撐與參與??茖W課堂圍繞著觀察展開探究.但是, 如果我們冷靜下來,仔細分析我們的課堂。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課堂中對科學觀察的培養(yǎng)還是很薄弱的,教學中往往為觀察而觀察,特別是在探究型科學課中,這個指向尤其明顯。也許我們老師都沒有意識到,恰恰是我們自己忽略了對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老師都認為,觀察就讓學生去觀察,我們做老師的能說什么,做什么呢?如果我們再不把科學觀察抓住的話,我想,我們培養(yǎng)的“科學家”將會是個空洞的“理論家”??茖W觀察如此重要,那么,我們的學生的觀察習慣如此粗糙?什么是科學的觀察?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觀察習慣?教師又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1]
提升策略
小學生對什么都有興趣,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試一試,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抓住學生的這個認知特點和實際情況,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是十分有幫助的。那么,如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養(yǎng)成科學的觀察習慣呢?下面,我簡單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1.合理設計觀察活動,激發(fā)學生觀察欲望。
觀察中的專注程度直接影響觀察效果,因此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讓學生感興趣的觀察活動,讓學生觀察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如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的教材,就安排學生去觀察植物的一生,蠶寶寶等。學生對神奇的動植物本來就充滿好奇,觀察積極性自然很高。
當然,也有些探究活動,因為學生十分熟悉,或者經(jīng)常探究而興致索然,我們可以采取情境,故事,游戲等活動,或者用語言激勵學生,都能大大提高學生觀察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一杯水的觀察》時,就不僅僅是要學生用五種感官去觀察了,而是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材料,讓學生盡情玩水,這樣,學生不知不覺就在玩的過程中感受到水的一些特征。[2]
2.適當鼓勵,增強學生觀察興趣
學生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fā)現(xiàn)者,知識經(jīng)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生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當學生觀察到一些不同的事物之后,提出了問題,如果教師不了解答案或者不知道用學生聽得懂的話來回答,這時千萬不能回避,如果有幾次消極的反饋后,學生觀察的興趣會越來越小。我的方法是和學生一起去尋找答案,一起去收集資料,一起觀察,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如:在觀察完蝸牛的身體特點后,有的學生就問:“蝸牛有眼睛,有沒有鼻子和耳朵呢?”我接著說:“對啊,你問得很好,蝸牛到底有沒有鼻子和耳朵呢?讓我們仔細找一找吧?!蓖ㄟ^仔細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蝸牛身上有四個小孔,他們很高興,但又不知道這些小孔是什么,有什么用。我讓他們課后查找資料。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找終于知道了蝸牛大觸角后面的兩個小孔是呼吸孔,即相當于鼻子,而腹足背面的兩個小孔分別是生殖孔和排泄孔。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同時,對學生錯誤的觀察結果,也不要輕易的說出不對,而應該鼓勵他再看看。[3]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理解“科學觀察”,科學觀察不同于平時所說的“看”,而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感知活動因此培養(yǎng)學生有目的、持久的觀察是提高學生觀察質量的保證。為此,教師必須在學生整個觀察過程中,首先用提問的方式,告訴學生觀察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從觀察中尋找什么,使觀察的過程按一定的目的進行;其次,教師還應適時的提出問題,把觀察活動引向縱深,延續(xù)學生對事物觀察的時間,加強觀察的持續(xù)性。如:在觀察不同植物的果實時,學生往往只會對比觀察在形狀、顏色、大小等簡單特點,不懂往縱深方面觀察。教師可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如何去觀察,如“除了外表性征不一樣,它們的里面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一步一步的進行思考和觀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指導,如“不同的果實,他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呢?”這樣通過提問學生的觀察目標就很明確。
一談起觀察我們就可能會想起用眼睛看,其實在科學里,觀察的含義是非常廣的。除了用眼睛,鼻子等感官來觀察之外,還可以借助工具等進行復雜的觀察活動。然而,但當學生熟悉了一些基本的觀察方法后,很容易思維定式、簡單套用,久而久之創(chuàng)新能力就得不到發(fā)展了。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觀察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水和食用油的比較》,學生往往只局限于兩者的表面的觀察,說不出多少兩者間的區(qū)別。如果放手讓學生創(chuàng)新觀察方法,并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學生就會想出攪拌、搖晃、混合,借助工具等多種方法。這樣,學生不但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了兩種樂趣,而且嘗到了創(chuàng)新的樂趣。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對觀察記錄有明確的要求:“能用各種感官感知事物并用語言或圖畫描述觀察到的事物的形態(tài)特征?!笨梢姡笇ё龊糜^察記錄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怎樣指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呢?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隨時記錄觀察到的客觀現(xiàn)象,并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梳理的好習慣。其次,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方式記錄。記錄的方法可以用文字,也可結合表格,還可以用畫圖的方式來表示,有的還可采用拓印的方法。如:在觀察指紋時,我讓學生想想有哪些辦法能把自己的十個指紋清楚地拓印下來,學生想出的方法真多:有的用鉛筆涂黑當印泥的、有用圓珠筆膏當印泥的、有用墨水的、有的用水彩顏料當印泥,拓印出各種顏色的指紋圖案。通過對指紋圖案的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了第四種指紋(其形狀與書本中的三種均不同):它的圖案是由兩個畚箕環(huán)繞組成的,我們把這種指紋叫“雙箕形”。通過做觀察記錄,既鞏固了觀察結果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求變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喻伯軍. 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M].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6
[2]陳華斌,梁玲. 小學科學教育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研制組.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