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縣教育局教研室 楊姜梅
?
心靈不可虐待
□安徽省舒城縣教育局教研室楊姜梅
【摘要】學校教育要根除心靈虐待的禍根;家庭教育要清除心靈虐待的陰影;社會教育要走出一條健康之道。
【關鍵詞】心理健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最近我看了安徽電視臺的新聞節(jié)目,報道了一少女故意殺母;另一學生因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擔心辜負了家長的一片苦心自殺了。對此,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震驚。我們的教育(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應值得深思。目前的情況是,現實的素質教育與考試制度不吻合。有的家長甚至老師都把素質教育簡單看成:常規(guī)的基礎訓練都省了,學生的愉快學習就是“玩好”,這樣學生也就不知所措了。面對國家的考試政策,家長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更是急不可待,社會上名目繁多的特長班(實際上是學校開設的基礎課)學生爆滿。這樣一來,學生就成了一臺連續(xù)運行的機器,如果教育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出了故障特別是心理方面出了障礙,可以想象這臺機器還能正常運行嗎?為此,我要呼吁:學生的心理不能忽視,心靈更不能虐待。
根據調查,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生存在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一是表現在學習方面:缺乏自信、厭學和學習有困難。二是不良性格與不良行為方面:依賴他人、固執(zhí)任性、罵人、說謊、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試作弊。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繞著走,一點委屈都受不了,很難獨立面對自己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還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遵守集體規(guī)則。針對以上問題,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我認為中小學生應有如下正常心理:(1)認知能力發(fā)展正常;(2)情緒樂觀、穩(wěn)定、心情愉快;(3)意志力強;(4)和諧的人際關系;(5)適應能力強;(6)有集體觀念。
學生在校時間長,學校也是他們成人、成才的主要環(huán)境。我國IT行業(yè)的首席科學家顧鈞教授在談經驗和創(chuàng)造力問題時說到:“從本質上說,每個學生都是人才,都有極大的潛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養(yǎng)。永遠不要對他說你不行,永遠不要挫傷他的自信心,永遠不要讓他產生失敗感,即使在他遭遇挫折的時候。”這意味著學校教育中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著重教育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學會關心,學會負責。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應該是基礎扎實,個性鮮明,特長突出,適應學習,適應未來時代的新人。不要產生個別學生因某科測驗成績差而被老師當眾訓斥,并罰抄試卷的現象。這樣的后果是使學生更加精神壓抑,離群寡歡,平時上這門課就會不自在,頭暈眼花,甚至朝學校方向走腿就會發(fā)抖。這樣的學校能讓大家滿意嗎?學校不就成了學生頭腦中最恐怖的地方了嗎?通過以上敘述,學校反映出心靈虐待的大致有:強迫型(按老師和家長的意志行事);冷漠型(漠不關心,缺少同情心);貶低型(老抓缺點)。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的教師一定要熱愛關心學生,用自己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扎實的教育知識和嚴謹的作風去以身作則,用教師特有的師愛、朋友般的友愛給予學生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班主任的責任更重,要很好地把中醫(yī)的“望、聞、問、切”運用到班務教學工作中去,真正起到學生與老師、家長之間的紐帶作用。
學校教育的氛圍:(1)多用愛心,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2)多加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3)批評含蓄,注意評價對象的可接受性。這樣的學校一定會成為令人向往的高雅殿堂,成為學生的家園、樂園。
中央電視臺公益廣告:一位年輕母親給她的小孩洗腳后,又在為她的母親洗腳時被孩子看見了,小孩看后的行動和語言令人贊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句話說得好:“真情付出,心靈交匯?!笔篱g家庭條件雖不同,但他們的心情是一致的:望子成才。
家長中有一些人認為:你只要學習,其他什么都不要管,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甚至作業(yè)本、筆都準備好,只等小孩來完成了。這樣的結果是:孩子能力越來越差,依賴性越來越強。中日少年在夏令營中的表現暴露出中國孩子的弱點:富貴病,依賴性強,缺乏冒險精神。外國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就已經學會遭遇迷路、火災、地震、車禍時的自救方法,他們還要接受木工、瓦工、鉗工、烹飪、修車等的訓練,所以他們長大以后不管做什么,都會使用工具。而我國的一些家長對此不屑一顧。難怪我們的大學生雖滿腹經綸卻無法面對簡單的家務。勞其筋骨,苦其心志,才能接受現實的挑戰(zhàn)。家長與孩子間要平等,要交流,要互相學習,家長的寬容與理解、善良與自律、身教重于言教等,這些原則將永遠是良方,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人性的光輝永遠閃耀。
1998年,我國確定了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全社會熱切期盼為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和下一個時代的國際競爭做好準備,企盼著教育、科技領域的進一步改革和開放。同時,我國現行的教學體制、招生制度、就業(yè)制度都應向新世紀、新的國際環(huán)境發(fā)展。國家與社會應多設立一些青少年援助中心,讓青少年感受到社會的關愛,現實社會的美好。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未來學家預言:21世紀世界各國的競爭將主要體現在智力和人才方面,人才資源是未來社會最重要的“能源”。也有人說,未來世紀的殘疾人很可能不再是肌體上有缺陷的人,而是那些心理素質低下者·……現在的中小學生是21世紀的主人,要想掌握競爭的主動權,走在發(fā)展的前列,在現代社會中立足并有所作為,就必須有健康的、適應時代特點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