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琪
(江蘇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1)
新中國成立前師范生教育實習情況初探
史 琪
(江蘇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淮安 223001)
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末,伴隨著師范教育的產生和發(fā)展,教育實習也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得到重視和完善的過程。在不同時期,教育實習的發(fā)展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情況,文章對這一階段不同時期教育實習的發(fā)展情況進行了梳理,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前教育實習的特點。
師范生 教育實習
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師范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重要方式,也是連接師范生學習生涯和職業(yè)生涯的重要階段。對于新中國成立前教育實習的產生和發(fā)展情況的研究,有利于了解這一階段教育實習相關政策的變化過程,把握不同時期教育實習所呈現(xiàn)出的特點。
我國教育實習的產生和發(fā)展與師范教育及教育實習的產生和發(fā)展密切相關。在19世紀末,我國一些受西方民主主義思想影響的有識之士,認識到洋務學堂聘請外國人任教師的諸多不宜之處,提出創(chuàng)辦我國自己的師范教育的思想。梁啟超在《論師范》中指出“師范學校立,而群學之基悉定”,“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范學堂為第一義”并強調“以師范學堂之生徒,為小學之教習,而別設師范學堂之教習,使課之以教術,即以小學堂生徒之成就,驗師范學堂生徒之成就[1]?!?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提出創(chuàng)辦自己的師范學堂并讓師范生進行教學實習的主張。而真正第一個將師范教育和教育實習付以實施的則是盛宣懷。1896年2月,清政府的大理寺少卿盛宣懷在上海創(chuàng)辦南洋公學,分立四院、先設師范院。他將師范生由低到高依次分格五層,規(guī)定其他三院——上院、中院、外院教習,從師范生最高層——第五層合格者中挑選。并“仿日本師范學校有附屬小學之法,別選年十歲內外至十七八歲止,聰穎幼童一百二十名”,設置外院學堂,供師范生進行從教前的“教習”和“實事練習”活動,以實現(xiàn)“分班教之,比及一年,師范諸生,且學且誨,頗得知行并進之益[2]?!钡哪康?。
1902年清政府制定了《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guī)定京師大學堂附設師范館,并對師范館的課程進行了安排:師范生一至四學年每學年的教育學課程分別是“教育宗旨”、“教育原理”、“教育原理及學校管理法”以及“實習”[3]。1904年頒布的《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規(guī)定在第四學年和第五學年進行“實事授業(yè)”即“使師范生于附屬小學堂練習教授幼童之法則[4]。”并認為,由于是培養(yǎng)小學教師,所以在講授教育、教學的道理與方法時,應以實際操作、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同年頒布的《奏定優(yōu)級師范學堂章程》在第三學年教育學課程中設置了“教授實事練習”科目,并在章程中規(guī)定“優(yōu)級師范學堂得附設中學堂、小學堂,以備研究普通教育之成法,且以資本學堂之事實練習[5]”,“師范各科教員及附屬小學堂之堂長與教員,務須會同督率師范生監(jiān)視其授業(yè),品評其當否,且時自教授之以示模范[6]”。
民國初年,初級師范學堂改為中等師范學校,優(yōu)級師范學堂改為高等師范學校。國民政府1912年9月頒布的《師范教育令》和1913年3月頒布《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都十分重視師范學校實習基地的建設,如明令高等師范學校設置附中、附小,并規(guī)定“本科各科都十分重視師范附屬中學校、小學校實地練習。專修科、選修科學生最后學年亦如之[7]”,此處的“實地練習”即是指“教育實習”。
1913年國民政府頒布了《師范學校課程標準》。其中規(guī)定“教育實習占教育學科教學時數(shù)的47%,占全部教學時數(shù)的5.3%,實習總時數(shù)約360小時左右[8]”。同年,國民黨教育部頒布了《注重師范教育實習的訓令》,在其中闡明了教育實習的重要性,指出“師范教育不注重教育實習,缺乏教授才能,對于教育前途,影響甚大;師范教育切實注重教育實習,良師輩出,盡了師范教育的本職,奠定了普通教育的基礎,對于教育的發(fā)展,是有裨益的[9]?!?/p>
1916年頒布的《修正師范學校規(guī)程》規(guī)定,“在本科第四學年,得于第三學期酌減他項科目,增加實習時數(shù),并得將本學年功課提前于第一、第二學期勻配教授完畢,即以第三學期專為實習之用[10]”,并要求師范學堂的教師在“教育實習時,除各種教授外,凡關于管理等事項均應隨時指導[11]?!?922年11月國民政府公布“壬戌學制”,將教育實習列在師范專修科目的必修科目,將參觀、參預、實地教學以及學校行政練習等統(tǒng)稱為教育實習,在時間安排上體現(xiàn)出總量增加、分散安排的特點:教育實習總計約400小時,分散在各個學年中。此時北京師范大學已采用學分制,規(guī)定教育學科課程20學分,教育實習8學分,教育類課程的學分約占總學分的18%左右[12]。
1935年6月頒布的《修正師范學校規(guī)程》為教育實習添加了許多新的舉措。如規(guī)定“師范學校學生實習時,應有其所實習之學科教員、教育學科教員及附屬小學教員到場指導”,“師范學校學生之實習場所,除自設之附屬小學及幼稚園外,并得在附近小學及其他相關學校實習”,“師范學校應隨時利用余暇領導學生參觀臨近小學,最后一學期應為參觀旅行。其時間以兩周為限,費用由學校負擔”,并首次對于教育實習的考核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將實習成績與學業(yè)、操行及體育4者并列為晉級或畢業(yè)的標準[13]?!?937年7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頒布了《師范學院規(guī)程》,該規(guī)程中提到:“師范學院本科的學制為五年,校內四年,最后一年到中學去實習,實習合格者才能得到學位證書”,并規(guī)定“師范學院須附設中小學校,供學生參觀與實習”,“各系設實習導師一人,主持并輔導該系學生的教學實習[14]。”
1941年國民黨教育部公布《師范學(科)校學生實習辦法》,是我國關于教育實習的第一個專門工作條例。《辦法》中,“參觀”、“見習”、“教學實習”、“行政實習”等活動均被納入到“教育實習”科目中[15]。1943年公布的《師范學院學生實習及服務辦法》和1944年公布的《師范學校教學實習辦法》都對實習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作了詳細規(guī)定,如規(guī)定“教育實習”科目分為“見習、試教及充任實習教師三部分”,其中“見習”在第三學年分科教材及教法科目內實行,每周實際教學l小時;“試教”在第四學年教學實習科目內實行,每生每周試教3小時;“充任實習教師”則在第五學年進行,準教師被分發(fā)到實習學校擔任實習教師[16],準教師充任實習教師滿1年后,其實習成績經原校審核后轉呈教育部,經教育部復審合格者,準予畢業(yè)[17]。1946年的《修正師范學院規(guī)程》規(guī)定“專業(yè)科目訓練之教學實習,以每星期實際教學一小時,學期終了經實習導師評定分數(shù)及格者為一學分。滿十六學分,方得畢業(yè)。[18]”
同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和一些師范學校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師資。1934年制定的《各級師范學校簡章》中規(guī)定“師范學校的教育計劃,要有30%的時間從事實習和社會工作,并參加附近夜校的識字教學工作,把業(yè)余教育學校列入學員的實習場所。高級師范部業(yè)務課程開設教育行政實習,以實驗我們新的教育方法。[19]”而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的師范教育主要由高等師范學校和中等師范學校來承擔。其中高等師范學校以華北大學教育學院為代表,“以當?shù)匾粋€中學和師范學校作為實驗學校,師生經常參加各地教育會議,到學校進行實習和參觀,與中學教員聯(lián)系密切[20]”。
從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教育實習伴隨著師范教育的產生和發(fā)展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并逐步受到重視的發(fā)展歷程。
初創(chuàng)時期的教育實習,由于師范教育機構通常為大學堂中的師范館或是新建的師范學堂,也具有以下一些特點:第一,教育實習主要以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為主,尤其是學習日本師范教育的先進經驗,實習內容主要以集中的教學實習為主,對于實習的場所、時間安排和指導要求等進行了規(guī)定。第二,關于教育實習管理的規(guī)定沒有形成制度化,相關內容零散地分布在有關學堂章程中。
而在生長時期,師范教育最初由獨立設置的中等師范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舉辦,伴隨著1922年“新學制”的頒布,大多數(shù)中等師范學校改為師范科并入高級中學,而許多高等師范學?;蚴巧窕蚴桥c普通大學合并,轉化為綜合性大學。形成了師范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共同舉辦師范教育的局面。教育實習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新的發(fā)展,體現(xiàn)出如下特征:首先,教育實習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國民政府頒布的許多文件中都涉及到有關教育實習的規(guī)定,并且制定出專門文件闡明教育實習的重要性,針對教育實習制定了專門的工作條例。其次,關于教育實習相關內容的規(guī)定有所增加,實習的內容不僅包括集中的“實地練習”還包括“參觀”、“見習”、“教學實習”和“行政實習”等,同時規(guī)定了教育實習各項內容進行的時間,擴展了實習的場所,明確了指導老師的責任,并將教育實習成績的考核和畢業(yè)升學的資格聯(lián)系了起來,提高了教育實習的地位。
[1]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中華書局,1989,35-37.
[2]舒新城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6.
[3]舒新城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52.
[4]李友芝、李春年等編.《中國近現(xiàn)代師范教育史資料》(第一冊)[M].內部資料,100-101.
[5]馬嘯風主編.中國師范教育史[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6]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228.
[7]許高厚、翟家慶、孟詳恪主編.教育實習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261.
[8]許高厚主編.教育實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8.
[9]劉問岫主編.當代中國師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248.
[10]舒新城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07.
[11]李友芝、李春年等編.《中國近現(xiàn)代師范教育史資料》(第二冊)[M],內部資料,226.
[12]張隆華主編.教育實習[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
[13]劉問岫主編.當代中國師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251.
[14]蘇真主編.比較師范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293.
[15]寧靜.我國近代教師教育模式的歷史變遷[D].河北大學2004屆碩士學位論文,2004:22.
[16]李偉.民國時期高師教育實習政策的演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 (1):46.
[17]劉捷,謝維和.柵欄內外——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114.
[18]李友芝、李春年等編.中國近現(xiàn)代師范教育史資料(第二冊) [M].內部資料,1983:549.
[19]劉問岫主編.中國師范教育簡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93.
[20]楊之嶺、林冰等編.中國師范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96.
史琪(1986—— ),女,實習研究員,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