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珈綺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穆青的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觀
張珈綺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時值當代著名新聞記者穆青誕辰95周年之際,為學習他身上所飽含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本文將探索他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及他與采訪對象、與身邊人的精神交往現(xiàn)象,并向他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致敬。
穆青;精神交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研究了人類的物質(zhì)交往和精神交往現(xiàn)象,他們從“交往”的角度,考察各種人類精神交往現(xiàn)象,特別是新聞傳播現(xiàn)象。穆青獻身于黨的新聞事業(yè)的年代,正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程中的成熟時期。他的人品、文品以及他身上表現(xiàn)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都值得我們學習。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注釋道:“人來到世間,既沒有帶著鏡子,也不像希特派的哲學家那樣,說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從別人來反映自己的。”人在交往中把自己看做別人的認同行為對交往的實現(xiàn)和持續(xù)起著重要作用,也是交往的一開始的心理前提。[1]而拙于交際的穆青一到老百姓中間就神采飛揚,渾身通泰。穆青常常被一個個采訪對象所感動,他也以自己的新聞報道感動著無數(shù)人。
記者對采訪對象的情感吸引是情感上默契、交融、共鳴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的潤滑劑。采訪中,穆青潤物無聲地用真誠營造出“綠色”的采訪環(huán)境,雙方情緒的契合使得事實真相自然而然地隨著談話進程而表露出來。他用手撫摸紅旗渠除險英雄任羊成腰際的傷痕,潸然淚下,而任羊成也為眼前這個為像他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農(nóng)民流淚的人流淚。植樹模范潘從正贈與穆青的兩顆櫻桃樹深深扎根在新華社的院子里,這是穆青“心上的樹”,也是新華社“永生的樹”。
誠如馬克思所說的:“我們現(xiàn)在假定人就是人,而認同世界的關系是一種人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蹦虑嘣趲资甑挠浾呱闹?,和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交朋友,與下層特別是農(nóng)民朋友有著親人般的情愫。他將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澆鑄在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人物通訊中,趙占魁、梁雷、王進喜、吳吉昌、潘從正、孫釗、任羊成等無不體現(xiàn)他“勿忘人民”與采訪對象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交往。
好的新聞報道,必須在思想上對群眾有所啟發(fā),精神上有所鼓舞,因此它必然是群眾良好的思想教材。穆青與馮健、周原歷時一個半月,走遍貧困縣蘭考的一坪一土,哽咽地聽基層干部和農(nóng)民朋友講述好書記焦裕祿的故事。歷經(jīng)先后七次易稿,最終那段“生者與死者”的對話成為鼓舞無數(shù)砥礪前行的中華兒女的精神動力。
新聞需要“讀者讀出言外之意”。馬克思所說的“讀者讀出言外之意”是記者與讀者交往的密切程度達到相互信任這一步才能出現(xiàn)的神交情形?!拔母铩苯Y束一年多的時間里,仍然無法在公開報道中表達對那場浩劫的駁斥。穆青在《為了周總理的囑咐》一文中打破“政治禁區(qū)”,實事求是地反映了當時的典型環(huán)境。他相信沒有明確說出來的,讀者通過作品提供的事實和形象便會理解其中的“潛臺詞”,得出應有的結論。通訊見報后,讀者紛紛寫信表示“十分感激”說,寫出了人們不吐不快而又無法表達的心里話。
很多情況下,精神交往方面的認同并不是一拍即合,有經(jīng)驗的作者作為信息能量較強的一方能夠通過表達藝術而培養(yǎng)讀者,并與讀者建立密切的交往關系。穆青主張在新聞寫作上有所突破,建議嘗試用散文的筆法寫新聞,吸收散文寫作那種自由、活潑、生動、優(yōu)美、精煉的表現(xiàn)手法,突破不合理束縛,為讀者改變令人生厭的新聞語言。特別是要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對概念化的表述訴諸具體形象,使讀者能夠?qū)π侣剤蟮赖膬?nèi)容可聞、可見、可觸、可感。
馬克思有句格言:“長久不能實現(xiàn)的希望使人痛苦,而長久不能實現(xiàn)的預言使人懷疑。”穆青在追求外界與自己內(nèi)在尺度的趨同并非一致時,也在精神交往層面產(chǎn)生種種痛苦。在“大躍進”的浪潮中,他同樣沒有避免時代的“發(fā)燒”,“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等一個個忽視和否認客觀真實的口號,也是通過新華社傳遍全國的?!拔母铩苯Y束后,對張志新烈士的冤案新華社就一字未發(fā)。[2]穆青對政治禁區(qū)的回避和思想困惑的退卻也成為他永久的遺憾。
然而在人們的記憶中,他依舊是那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頭”。穆青對待工作一絲不茍,他對同志和后輩,也永遠保持著關心與愛護。面對延安整風后過激的“搶救失足者”運動,他利用采訪間隙,向毛主席如實匯報,為無辜的人民換來平反和賠禮道歉。在擔任新華社領導的40余年,他用理解、信任和幫助,保護那些社勤勤懇懇、埋頭苦干的新聞工作者,把新華社上萬人凝聚成一個有親和力的整體。
穆青是一個性格內(nèi)向、不善言談的人,但與他接觸過的人常常會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工作中,對于后輩他總是孜孜不倦,傳授做人、做事的經(jīng)驗,“要做好工作,最好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在記者之中,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做是一個高出記者之上的人”。生活中的穆青樂觀慷慨,身患重癥的穆青與死神一次次擦肩而過,每次病情稍一穩(wěn)定就流露出樂觀的情緒,用微笑給親人和同事以慰問。[3]遲暮之年,穆青揮毫而下“堂堂正正,別無所求”,這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對后來的新聞工作者的殷切期盼。
愛是貫穿穆青生命的精神力量。用《穆青傳》作者張嚴平的話說:“他愛他的共產(chǎn)主義信仰;他愛自己歷經(jīng)苦難和光榮的祖國;他愛哺育了他一生的勤勞善良的人民;他愛畢生為之貢獻的黨的新聞事業(yè);他愛他的同志;愛他的親人;愛人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從戰(zhàn)火硝煙到社會主義建設,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穆青用筆忠實記錄著半個多世紀的風云動蕩。而通過這些文字的記憶,我們能與他進行精神交往,體會他噴薄于生命中的大愛無形。
[1] 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96.
[2] 李彬,侯麗軍.大愛無形——讀《穆青傳》[J].新聞戰(zhàn)線,2005(5):53.
[3] 張嚴平.穆青傳[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6.
G214.2
A
1674-8883(2016)18-01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