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立新
(長沙大學(xué)長沙文化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22
?
關(guān)于毛澤東手跡《歸國謠·今宵月》的探討
喻立新
(長沙大學(xué)長沙文化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22
摘要: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親筆書寫并送給了著名作家丁玲三首詩詞,《歸國謠·今宵月》為其一,但該詞系何人何時何地所作尚無定論。筆者認(rèn)為該詞是毛澤東于1917年夏天游學(xué)期間,在寧鄉(xiāng)溈山密印寺所作。這首詞贊美了月色下的溈山,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在此頓悟救國救民的大道理后開朗的心情。
關(guān)鍵詞:毛澤東;歸國謠·今宵月;游學(xué);密印寺
有多種毛澤東詩詞集中收錄了一首詞——《歸國謠》: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徹。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卻向青灘泄。雞聲歇,馬嘶人語長亭白。
這首詞現(xiàn)存有毛澤東的一幅手跡,最早刊登在《中國風(fēng)》1992年11月創(chuàng)刊號上?!皻w國謠”本是詞牌名,后來有人根據(jù)詞意,給這首詞另加了一個標(biāo)題“今宵月”,所以稱之為《歸國謠·今宵月》。當(dāng)年《中國風(fēng)》創(chuàng)刊號連同這首詞一起刊登的毛澤東手跡還有《賀新涼》和《臨江仙》各一幅。三幅手跡均來自著名女作家丁玲,據(jù)其回憶是1937年毛澤東在延安親筆書寫并送給她的。她說“他(指毛澤東)同我談話,有幾次都是一邊談,一邊用毛筆隨手抄幾首他自己作的詞,或者他喜歡的詞,有的隨抄隨丟,有幾首卻給了我,至今還在我這里。”[1]那么,《歸國謠·今宵月》這首詞是毛澤東“自己作的”還是“他喜歡的”呢?
著名詩人臧克家說:“體味再三,我個人傾向它(即《歸國謠·今宵月》)是毛主席之作。這是從字句上,表現(xiàn)手法上,和其他詩詞比較之下得出的這個看法。”[2]國防大學(xué)教授蕭永義先生上個世紀(jì)末出版了一本書——《毛澤東詩詞史話》,書中從四個方面論述《歸國謠·今宵月》可能是毛澤東所作[3],主要理由有如下兩點:一是“毛澤東的三幅手跡中,《臨江仙》一幅,題下注有‘黃興·北京’字樣,經(jīng)查,確系黃興到北京之作;《賀新涼》一幅,題下無注,系作者自己作品。這幅《歸國謠》題下亦無注,同系作者自己作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倍恰懊珴蓶|詩詞喜用‘直’字,如‘直下龍巖上杭’、‘直上重宵九’;喜用‘都’字,如‘灑向人間都是怨’、‘一片汪洋都不見’、‘都是人間城廓’;喜用‘白’字,如‘漫天皆白’、‘一唱雄雞天下白’、‘歌未竟,東方白’等?!稓w》詞正好用了這些字,詞中‘把’字、‘徹’字也近乎毛詞口氣。如‘把汝裁為三截’、‘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dāng)嚨弥芴旌畯亍ⅰ怅栄懵晱亍?。‘雞聲歇,馬嘶人語長亭白’與他的‘西風(fēng)烈,長空雁叫霜晨月’、‘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在句式、節(jié)奏乃至音律上也非常接近?!笔嗄旰笫捪壬衷凇饵h的文獻》上發(fā)表文章,除重申了原有理由外,針對有人認(rèn)為《歸國謠·今宵月》“是毛澤東抄錄近代杰出革命家黃興的詞作”,指出“多來年,一些研究者遍查了與黃興有關(guān)的文獻資料,始終未見《歸》詞蹤跡。”[4]因此許多專家學(xué)者認(rèn)為《歸國謠·今宵月》為毛澤東自己所作,多種毛澤東詩詞集收錄該詞就是證明。
其實,臧、蕭兩位先生并未完全肯定《歸國謠·今宵月》為毛澤東自己所作,蕭先生甚至認(rèn)為將其編入毛澤東詩詞集“未免操之過急”,并感嘆“十年未解天邊月”[5]。值得注意的是: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并于2003年12月修訂重印的《毛澤東詩詞集》沒有收錄該詞。因此,《歸國謠·今宵月》一詞是否系毛澤東自己所作,雖經(jīng)專家學(xué)者多年查考,但尚無定論。
圖1 毛澤東手跡《歸國謠》
《歸國謠》,又名《歸自謠》,雙調(diào),三十四字。具體格式如下:
平仄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平平中仄平中仄(韻)。平平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6]。
由此可見,《歸國謠》上下闋各三句三仄韻,句句用韻,一韻到底。然而毛澤東手跡《歸國謠·今宵月》中,上闋尾句韻腳“失”(shī)為平聲,與其它韻腳也不相押。
筆者老家與毛澤東家鄉(xiāng)湘潭韶山相鄰,口音幾近一致,有次偶然用老家方言試讀該詞,則朗朗上口,句句押韻。其中“失”在湘潭方言中與“攝”(shè)相近。后來對毛澤東詩詞進行通讀,發(fā)現(xiàn)毛澤東作詩填詞,用韻喜從他家鄉(xiāng)的方音,如《西江月·井崗山》、《臨江仙·給丁玲同志》等。因此,《歸國謠·今宵月》一詞為毛澤東所作應(yīng)可肯定。
關(guān)于毛澤東填寫該詞的時間,有人從追求其政治含義入手,認(rèn)為是毛澤東1919年12月為驅(qū)逐張敬堯而赴京時所作[7]。另有人推測是毛澤東于1918年三四月間與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東岸游歷期間所作,認(rèn)為這首詞“當(dāng)是寫的毛澤東與蔡和森夜間行路所見景色與感受”[8]。還有人認(rèn)為,這首詞似為毛澤東1917年游學(xué)期間所作,具體地點為安化縣境內(nèi)一條不知名的河邊沙灘上[9]。
筆者認(rèn)同“《歸國謠·今宵月》似為毛澤東1917年游學(xué)時所作”的觀點,但認(rèn)為填詞地點應(yīng)在湖南寧鄉(xiāng)溈山密印寺。
密印寺始建于唐代,是南禪佛教溈仰宗的祖庭,位于寧鄉(xiāng)西部風(fēng)景秀麗的溈山上。1917年暑假期間,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的青年毛澤東邀同學(xué)蕭子升走出書齋,以“游學(xué)”的名義,來到長沙、寧鄉(xiāng)、安化、益陽、沅江等地進行社會調(diào)查。他倆一把雨傘,一個布包,剃光頭發(fā),赤腳草鞋,身上不帶分文,全靠替人寫字換來食宿。毛、蕭二人從長沙出發(fā),首先來到寧鄉(xiāng),聽說密印寺乃千年古寺,于是慕名前往。
上個世紀(jì)五十年代末,蕭瑜(即蕭子升)在國外出版了一本英文版的回憶錄,后來編譯為中文,書名為《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jīng)歷》。其中有“溈山的寺院”一章,記載了毛、蕭二人在密印寺留宿了三天兩晚的活動經(jīng)過,其中主要是兩次會見方丈。尤其是第二次會見方丈,他們談了很久,也談了很多,但主要談?wù)摰氖怯嘘P(guān)儒、釋、道等方面的議題。方丈引經(jīng)據(jù)典、侃侃而談,貫穿了佛教和人生的真諦,在于救人救世,悟徹大本大源。毛澤東由此頓悟了救國救民的大道理,即“救國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 而大本大源在于工農(nóng)大眾”[10]。后來這個大道理發(fā)展并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一個基本觀念——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現(xiàn)已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所以毛澤東一直對溈山之行念念不忘。據(jù)說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同斯諾談話時曾提及此行;1948年與衛(wèi)士李銀橋交談中又曾提及此事[11];1955年12月,毛澤東接見了中共寧鄉(xiāng)縣委書記張鶴亭,親切詢問了溈山密印寺的情況。當(dāng)時他意味深長地叮囑張鶴亭道:“溈山是個好地方,有個密印寺,要好好保護起來”[12]。
上個世紀(jì)六十年代末,為了籌建“毛主席早期在寧鄉(xiāng)革命活動紀(jì)念館”, 寧鄉(xiāng)縣革委會專門成立了“毛主席革命紀(jì)念地建設(shè)領(lǐng)導(dǎo)小組辦公室”,對毛澤東當(dāng)年游學(xué)寧鄉(xiāng)期間的許多當(dāng)事人進行了調(diào)查,其中就有一個叫法一的和尚。法一是毛、蕭二人當(dāng)年在密印寺期間結(jié)識的一個小和尚。蕭子升回憶錄說,“法一,十五歲,很會說話,字也寫得很好。從我們初到那里起,他就引起我們的注意”[13],書中對法一敘述較多,可見作者對法一印象之深。毛澤東也沒有忘記法一,他在1948年參觀陜西省佳縣白云山廟時就憶起了法一,特別記得法一還曾請他在“扇面上題了字”[14]。
法一和尚在接受調(diào)查時也提到曾請毛澤東在一把紙扇上題過字。他回憶:毛澤東與蕭子升留宿的第二天,與方丈長談后已是黃昏時節(jié)。他陪同毛、蕭二人沿溈江散步,直到深夜才回到住處。三人在留宿處后坪觀月,毛澤東詩興大發(fā)。因留宿房間沒有桌子,毛澤東只好來到隔壁的齋堂,在齋桌上寫作了一首詩詞。他當(dāng)即請毛澤東將其題寫在一把紙扇上。遺憾的是,紙扇毀于第二年(1918年)密印寺的大火之中。
關(guān)于那首詩詞的內(nèi)容,法一說:“詩詞是寫景之作,與那天傍晚的散步有關(guān),其中有月呀、山呀、溪呀什么的……”。如此說來,那首詩詞應(yīng)該就是《歸國謠·今宵月》。因為,與毛澤東有關(guān)的詩詞中,含“月、山、溪”的唯有其曾經(jīng)手書過的《歸國謠·今宵月》。特別是這首詞中“清溪”二字更令筆者對此深信不疑。
溈山溪多,有許多地方就以溪為名,例如:塅溪、蒿溪、溈溪、八角溪等。其中有一條小溪叫清溪,發(fā)源于清溪坳。清溪之水就在密印寺門前流入溈江,所以密印寺所在地就叫清溪村(2010年與溈山村合并)。
清溪之名在唐代即已有之。從大溈山走出去的詩人齊己,系唐末著名詩僧。其詩作中有三首標(biāo)題含有“清溪”二字:《寄清溪道友》[15]、《寄清溪道者》[16]、《夏日寄清溪道者》[17]。因齊己系佛門中人,所以單從詩的標(biāo)題就可看出,清溪乃佛門之地。其中《寄清溪道者》曰:“萬重千疊紅霞嶂,夜?fàn)T朝香白石龕。常寄溪窗憑危檻,看經(jīng)影落古龍?zhí)??!弊詈笠痪渲小褒執(zhí)丁倍滞嘎冻銮逑驮跍可剑逑勒吣嗣苡∷律?。沿密印寺門前的溈江而下,穿過風(fēng)景秀麗的百葉坡就是“溈山三十六景”之一的“老龍?zhí)丁迸c“小龍?zhí)丁?。兩個“龍?zhí)丁彼诖瀣F(xiàn)在就叫雙龍?zhí)洞??!袄淆執(zhí)丁鄙畈豢蓽y,齊己還專有《龍?zhí)蹲鳌芬辉姡骸罢R毛發(fā)豎,雙壁夾湍流。白日鳥影過,青苔龍氣浮。蔽空云出石,應(yīng)禱雨翻湫。四面耕桑者,先聞賀有秋?!盵18]
仔細(xì)琢磨,《歸國謠·今宵月》應(yīng)無政治深意,而是寫實之作。溈山是一個盆地,四面青山環(huán)抱。清溪流入溈江的地方原有一片沙灘,長滿了青草,可謂之“青灘”。這片“青灘”于1977年開墾成了良田。進入毛澤東留宿處要經(jīng)過一線長亭。毛澤東留宿處圍墻之外原有許多民房,自然有“雞聲、馬嘶、人語”。這些民房直到 2008年才拆遷。
綜上所述,《歸國謠·今宵月》是毛澤東1917年游學(xué)期間在寧鄉(xiāng)溈山密印寺留宿時所作?!稓w國謠·今宵月》一詞,詩人用詞清麗、造句新奇,描寫了一個月夜之景勝:“今夜的月光一直把很遙遠(yuǎn)的地方都照亮,清亮的光輝不讓青山消失。清溪之水卻向長滿青草的沙灘上流淌,此時雄雞停止了啼唱,隱約聽見有馬嘶人語,眼前的長亭也露出了白色的曙光。”這首詞贊美了月色下的溈山,也含蓄地表達作者在此頓悟了救國救民的大道理后開朗的心情。
參考文獻:
[1]丁玲.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前后后[J].新文學(xué)史料,1982,(2).
[2]臧克家.讀《毛澤東同志手跡三幅》[J].中國風(fēng),1992,(1).
[3]蕭永義.毛澤東詩詞史話[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
[4][5]蕭永義.十年未解天邊月——漫議毛澤東手書《歸國謠》著作權(quán)歸屬[J].黨的文獻,2008,(5).
[6]張岳琦,張昕.詩詞格律簡捷入門(上冊)[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7]舒焚.談新發(fā)現(xiàn)的毛主席手書詞兩首[J].江漢論壇,1994,(11).
[8]黃奇志.月寄人間無限情——讀毛澤東詩詞中的詠月章句[N].廣西日報,2008-09-12.
[9]丁正梁.《歸國謠》似為毛澤東1917年游學(xué)時所作[J].黨的文獻,2008,(6).
[10]喻立新.青年毛澤東與寧鄉(xiāng)溈山密印寺[J].長沙大學(xué)學(xué)報,2012,(6).
[11][14]權(quán)延赤.衛(wèi)士長談毛澤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12]寧鄉(xiāng)縣史志檔案局.毛澤東與寧鄉(xiāng)的三次親密交往[EB/OL].寧鄉(xiāng)縣檔案信息網(wǎng),2011-10-10.
[13]蕭瑜.我和毛澤東的一段曲折經(jīng)歷[M].北京:昆侖出版社,1989.
[15][16][17][18]王秀林.齊己詩集校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1.
(責(zé)任編校:余中華)
On MAO Zedong’s ManuscriptGuiguoYao·JinxiaoYue
YU Lixin
(Changsha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Abstract:In 1937, MAO Zedong wrote three poetries by himself in Yan’an and gave them to the famous writer DING Ling. One of these poetries is Guigong Yao·Jinxiao Yue; however, it is not certain about its creator, creation time and location yet.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this poetry was created by MAO Zedong at Miyin Temple in Wei Mountain, Ningxiang in 1917 during his travel study in summer. This poetry extolled the Wei Mountain in the moonlight, and also implicitly expressed his good mood after obtaining the epiphany of saving our country and people there.
Key Words:MAO Zedong’s poetry; Guiguo Yao·Jinxiao Yue; MAO Zedong’s travel study; Miyin Temple
作者簡介:喻立新(1966— ),男,湖南寧鄉(xiāng)人,長沙大學(xué)長沙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溈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研究方向:地方歷史文化。
收稿日期:2015-12-05
中圖分類號:A44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6)01-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