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莉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電影《致青春》的傳統(tǒng)敘事結構分析
石 莉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由80后作家辛夷塢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票房與評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為趙薇首次導演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選擇了傳統(tǒng)的、中規(guī)中矩的線性結構來敘述故事,將觀眾引向青春校園這段值得每個經歷過的人去回憶的時光。筆者通過分析該電影的傳統(tǒng)敘事結構,淺談該電影獨特的藝術風格,以期為現代電影傳統(tǒng)敘事模式的回歸提供一些意見。
電影;傳統(tǒng)敘事結構;分析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是傳統(tǒng)敘事風格青春電影的典范,突破7億的票房讓它成為了當年華語電影當之無愧的黑馬。《致青春》這部改編自辛夷塢同名小說的電影主要描寫了女主角鄭微從大學到社會工作這一時間段中的生活變動以及愛情經歷,影片用最為平實的敘事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普通女孩的成長故事。但這部內容如此簡單的電影為什么會引起觀眾的觀影熱潮呢?僅靠賣一賣青春的情懷恐怕難以達到這種效果。筆者認為,正是因為《致青春》中不存在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設計以及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以最為平實和傳統(tǒng)的線性結構完成了通篇的敘述,才使觀眾產生了一種真實的感覺,讓觀眾得以在電影中回憶過去,緬懷自己的青春。而這也正是觀眾所需要的。所以,《致青春》采用的傳統(tǒng)敘事結構十分符合該電影的劇情,這種傳統(tǒng)的敘事電影也正是經歷了五花八門的視覺盛宴的觀眾所需要的。
《致青春》是傳統(tǒng)敘事風格的青春電影,用“緬懷”的方式來引導觀眾走進對青春的回憶,從而引發(fā)了觀眾的觀影熱潮。這種“緬懷”的主觀感受,能夠給觀眾帶來一種精神上回歸家園的感覺。影片中大量堆砌了卡帶錄音機、BP機、小霸王以及回力鞋等屬于90年代的大學校園生活元素,為觀眾營造出了一種時代的氛圍,讓觀眾能夠被這種“舊”的氣氛所感染,從而由現實社會飛向回憶中的那一片“凈土”?!吨虑啻骸窡o論是在物質上的懷舊還是在情感上的感傷都能夠引起觀眾內心深處的共鳴,這也是該影片的成功之處。
在情節(jié)推進上,導演趙薇直接運用時間順序進行敘事,采用傳統(tǒng)的線性結構來展開劇情。根據影片的預設受眾,《致青春》將鏡頭集中在“70后”和“80后”這一群體之中,影片充分展示了能夠代表當時校園生活的符號以表達出那個年代所獨具的人文文化與情懷?!吨虑啻骸芬詴r代變遷作為敘事的節(jié)點,將影片分成了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四年青春校園的敘事,主要表達了大學時代的嬉笑怒罵和無拘無束。例如,鄭微與陳孝正的愛情故事,鄭微與阮莞、朱小北的友誼等,這種典型的青春式敘事讓觀眾能夠以較輕松的心情觀影,同時也為后面人物的命運作了鋪墊以及加強了對比。影片后半部分開始講述這群大學生步入社會之后的生活,陳述了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的百般辛酸和千種無奈。例如,老張因為生活的壓力被迫為死人寫傳記,黎維娟為了能夠實現有錢的夢想嫁給了離異帶子的老男人等?!吨虑啻骸吠ㄆ詴r間作為敘事順序,可以說這是一種幾近格式化的傳統(tǒng)敘事結構。但正是因為這種敘事結構,才讓整部影片更加真實,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整篇故事在觀眾眼前鋪展開,每一個情節(jié)都能夠娓娓道出,無論是對初戀還是對生活,無論是留戀青春還是情感成長,都能夠引起有著共同經歷的觀眾的共鳴。
《致青春》在前半部分將人物之間的關系交代得很清楚,如林靜是鄭微的初戀男友,陳孝正是鄭微的現任男友,其余人物是鄭微的同學等。而且前半部分的劇情也比較輕松,就是平鋪直敘正常的大學校園生活,如鄭微在宿舍煮東西吃導致宿舍斷電,老張和許開陽在迎新的時候四處尋找美女等。這些真實的情節(jié)讓觀眾感受到青春氣息洋溢的同時,也將他們都帶回了那個曾經的大學校園。
影片后半部分的敘事重點就是鄭微及其同學都走進了社會,既是影片的結尾,也是為前半部分做一個結局。這部分的敘事內容與前半部分的內容形成對比,向觀眾表達了成長路上的痛苦。例如,鄭微大學時候的粗枝大葉與工作后教訓下屬在細節(jié)方面的誤差,陳孝正在大學時候的潔癖和討厭煙變成了穿著白褲子隨意坐在地上一根接著一根地吸煙等等。這些細節(jié)無不向觀眾述說著青春已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終將改變。
《致青春》采用了傳統(tǒng)的線性結構,以時間為軸線來對事件展開敘述,這樣就使得結構比較嚴謹,事件的前因后果比較清晰,時空轉換不頻繁,讓觀眾很容易地就被劇情所吸引。《致青春》的線性結構嚴謹,較少使用打亂時間順序的敘事手法,如倒敘、插敘等,尤其是在前半部分,只在鄭微回憶初戀的時候用到了插敘的手法。這種傳統(tǒng)的線性結構敘事手法,能夠更加突出影片本身的情感,并通過這種情感來打動觀眾,這可以說是趙薇執(zhí)導這部影片的一大成功之處。一部好的影片,最基礎的還是劇情與人物塑造。趙薇通過傳統(tǒng)敘事結構對人物和劇情進行塑造,促使《致青春》取得成功,這是值得其他導演借鑒的。
《致青春》與同期上映的《中國合伙人》和《小時代》都屬于青春題材的電影,它們在票房方面也都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是它們在敘事方式與題材上卻有著較大的差異。
《致青春》主要表現為對青春的緬懷與回憶,通過平實的線性敘事手法將這種緬懷表現得深入人心;《小時代》則是進行了多線描寫,并且以華麗的場景表現出一種“正青春”的態(tài)度;而《中國合伙人》則是用交叉剪輯的方式展示了青春的成長與蛻變。
與《小時代》相比,《致青春》多了一分底蘊與緬懷,并且通過傳統(tǒng)敘事結構明確了故事的主線,讓觀眾更容易沉浸在影片當中。而《小時代》則是夸大了“物質生活”的表現,以迎合當下青年人的口味,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驕奢淫逸的上海貴族世界。同時,《小時代》采取了多線敘事手法,將四個人的青春故事用平行剪輯的方式展現給觀眾,顯得敘事有些支離破碎。由于針對的受眾不同,兩部影片在內容上存在一些差異,表現手法上也有著較大的差別,因此對它們的評價也各不相同。
《中國合伙人》主要是以成東青、孟曉駿、王陽三個人為主線,進行交叉剪輯,將三個人的成長歷程展現給觀眾。因為陳可辛導演的靈活處理,把三個人在青春時期的苦澀彷徨與中年時的成熟穩(wěn)重剪輯在了一個相對復雜的時間序列里,友誼、愛情、事業(yè)交叉對比,在體現故事真實性的同時也讓影片多了幾分可觀賞性。與《中國合伙人》相比,《致青春》沒有過多的夢想與成長經歷,也沒有過多的商業(yè)元素,這讓《致青春》多了幾分吸引人的元素。
在《致青春》的創(chuàng)作中,導演趙薇將“回憶”應用得爐火純青,使觀眾能夠在影片中找到其想要的那份記憶以及產生回到當初的校園的情感。尤其是在校園場景上,充分地還原了“70后”“80后”的那種校園回憶,能夠讓他們產生對影片的認同感。同時,趙薇作為女性導演,本身會更多地注重情感的表達,而她又采用了傳統(tǒng)敘事結構進行影片的演繹,這就讓這部電影更加難人尋味。傳統(tǒng)的線性敘事結構使影片更加注重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這樣就使得人物性格表現得更加鮮明,讓觀眾更能體會到青春成長的痛苦。這種簡單的傳統(tǒng)敘事結構,避免了觀眾被復雜的敘事結構以及凌亂的敘事手法所干擾,讓觀眾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影片所描述的故事。
[1]郭艷.多元狀態(tài)下的青春文學寫作與可能性[J].當代文壇,2008(06):62-66.
[2]徐建國.當代青春電影的敘事策略——以電影《致青春》為例[J].四川戲劇,2013(09):105-107.
[3]景秀明,艾志杰.走出青春的臆想域——電影《致青春》的青春敘事分析[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校學報,2014(05):67-72.
J905
A
1674-8883(2016)16-0164-01
石莉(1983—),女,吉林人,講師,研究方向:電視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