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響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淺析我國災難性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李 響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本文從我國的災難性新聞報道入手,對其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進行簡要的分析。
災難新聞;報道;問題;對策研究
無論是誰都不想經(jīng)歷災難,然而關于災難的新聞事件卻成為受眾的關注對象。甚至有人說,假如哪一天報紙上或者電視上沒有災難性的新聞出現(xiàn),反而顯得不太正常了。這也符合新聞界的一句名言:“不是好消息就是好消息。”災難性新聞能夠反映出新聞的特質,對社會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受眾對這種類型新聞的重視度要高于其他類型新聞。
(一)信息的超載與短缺并存的局面
災難一旦發(fā)生,不確定的因素就會迅速增加,這樣一來就使得新聞的信息大量增加,尤其是如今網(wǎng)絡時代的發(fā)展取得了較大進步的情況下,使得各種信息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在這些新聞報道中,存在著互為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是信息超載。在突然發(fā)生的信息面前,如果媒體失去了節(jié)制,那么就會有許多雜亂的信息被各種媒介所采用,許多重復的數(shù)據(jù)以及相同的受災照片在省級媒體或者市級媒體上重復出現(xiàn)。這些大量超載的信息會給受眾造成閱讀疲勞,使受眾在媒體的信息轟炸中逐漸變得麻木。二是信息的短缺。在災難面前,大家都產(chǎn)生了一種危機感,在這種危機意識的影響之下,人們對新聞報道的關注也會加深,故此,會給人們帶來一種信息短缺的感覺。
(二)缺乏科學性
這種情況主要表現(xiàn)在“非典”“禽流感”這種新聞的報道當中,疫病一旦發(fā)生,則往往會對人的生命起著嚴重的威脅,而且許多疫病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所以,受眾在這個時候最想了解的是疫病的情況以及如何科學地預防,以達到保障自己安全的目的。但是“非典”發(fā)生之始,因為對“非典”的情況以及預防信息傳播力度不夠,使得“非典”在人們的心目中變得非??膳?,這樣一來就使得人心惶惶,影響社會的安全與穩(wěn)定。
比如神婆“作法”,因為非典的襲擊使得香港寺廟的香火興盛,有一少部分媒體對于這些謠言或一些錯誤的預防措施沒有進行批判,有的媒體甚至津津樂道,這樣與災難事件也沒有什么區(qū)別了。對此,要樹立科學的意識,用科學的方法來戰(zhàn)勝疾病,這也是傳媒應該承擔的責任。
(三)缺乏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指的是要尊重人、要以人為本。對災難事件中的受災群眾發(fā)出悲憫情感,表達對他們的關注,這是災難報道中的正常反應。然而當災難發(fā)生之時,絕大多數(shù)媒體只是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并且用幸災樂禍的一個扭曲心態(tài)去對災難事件進行解讀。甚至有許多媒體僅僅抱著“看客”的心理對災難新聞進行報道,這不僅表明了這些新聞工作者缺乏新聞職業(yè)道德,更缺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
(一)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素質
1.新聞工作者應該具有無畏風險的精神。從事新聞工作,不能將其當做謀生的手段,而應該肩負起社會責任。在新聞傳播中守望社會,增進社會福祉,這是新聞媒體的責任。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特別是災難新聞的報道當中,一定要不畏懼困難,有敢于犧牲的精神。因為災難新聞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沒有一種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將無法擔任這項工作。
2.新聞工作者要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在新聞的報道中,時效性極其重要,如果失去了時效性,就算新聞寫得再怎么好,也極有可能會失去受眾。但是在信息化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如果媒體僅僅注重時效性,那么同樣有可能會失去受眾。所以,媒體要在報道中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不故步自封,學會轉換思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新聞的質量,才能從另一方面來吸引受眾。
(二)確立新聞工作者的報道理念
1.責任意識。災難影響深遠,關乎國計民生。與此同時,災難新聞的報道存在著責任問題,有著強烈的社會敏感性。所以在災難新聞報道當中,媒體要率先樹立責任意識。這里所說的責任意識包含以下幾方面:
第一,媒體有責任公布受眾所需信息,尤其是一些關于公共安全的信息,對于新聞事件公眾擁有知情權,而媒體有責任為公眾提供一些想知道的以及應該知道卻暫時不知道的新聞事實,為公眾服務。第二,媒體有責任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媒體要堅持科學的新聞報道,要用實事求是的精神來進行新聞報道,對災難新聞所產(chǎn)生的人員傷亡、財產(chǎn)損失進行真實的報道。第三,媒體要對社會輿論進行積極的引導,面對災難事件,媒體更應該以積極的態(tài)度介入其中,要將黨與政府所采取的措施進行積極的宣傳,增強民眾對災難事件的信心,宣傳科學的應對、預防方法,使人民群眾提升應對突發(fā)災難事件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渡過這個難關。
2.科學意識。在災難事件發(fā)生之后,受眾因為缺乏心理準備容易產(chǎn)生恐懼的情緒。這種情緒會嚴重影響人們客觀的認識災難事件本身,從而影響社會、生活秩序。所以,媒體在進行災情報道的同時,還應該對災難產(chǎn)生的原因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要將災難的預防措施告知受眾。
我國的災難新聞報道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所以,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提升新聞工作的素質,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創(chuàng)新意識,從而使我國災難新聞報道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1] 李廣強.我國災難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 .商,2015(26):209+192.
[2] 王俊榮,邊慧娟.全媒體時代災難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西北人文科學評論,2012(00):197-207.
G212
A
1674-8883(2016)19-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