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新
(曲江區(qū)廣播電視臺,廣東 韶關 512000)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與親切的人文關懷的統(tǒng)一
楊萬新
(曲江區(qū)廣播電視臺,廣東 韶關 512000)
新聞輿論要以人為本,要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是新聞人的共識。但是在目前的新聞宣傳過程中,仍然出現(xiàn)了缺乏人文關懷的現(xiàn)象,有些新聞宣傳熱衷獵奇,漠視弱勢群體,忽略對報道對象的人格尊重和受眾的情感尊重,給當事人、媒體和社會都帶來了不良的影響。文章針對這種情況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并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新聞輿論;輿論導向;人文關懷
輿論是指“社會生活中一部分群眾或一定集團對某種事態(tài)發(fā)展所持有的大體相同的言論,是一種社會思潮,具有支配人們行為、道德的一定權威性和約束力”。由此可見,輿論會影響人的行為,從而影響和引導社會發(fā)展的進程。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輿論導向正確,人心凝聚,有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輿論導向失誤,則會阻礙甚至破壞新聞事業(yè)。江澤民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曾強調指出:“輿論引導正確與否,對于我們黨的成長壯大,對于人民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對于人民的團結和國家的繁榮富強具有重要作用。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苯瓭擅竦木僬摂啵沂玖诵聲r期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有的人認為,只要堅持了新聞宣傳的政治方向,在政治上不出問題就是堅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其實,政治導向只是輿論導向的一個方面,輿論導向還包括思想導向、行為導向、文化導向、道德價值導向等方面。只有在這些方面都堅持了正確的引導,才能切實全面地做到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1]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意義、生存價值以及對人類命運和前途的終極關懷,是對自由、平等、科學、民主和人類進步的關注。人文關懷的核心是以人為出發(fā)點,即以人為本。
輿論不僅需要強大的科學理論精神作支撐,而且需要有充滿人文精神的價值判斷。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各大新聞媒體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時,應采取平民視角,關注基層民眾的體驗,關心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也應該懷著博大的同情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現(xiàn)實的真誠關注,去面對新聞人物與新聞事件,去理解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才能真正與采訪對象和受眾達成心靈融合。只有我們真正關懷過的事實,才能成為受眾所關懷的事實。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社會競爭加劇,生存的精神空間往往也如鋼筋水泥般冷硬。人們在收看新聞節(jié)目時除了希望能獲取信息外,往往還希望得到情感的認同、慰藉和溫暖,并且期望在關注別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的過程中得到一些啟迪和引導。特別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人們逐漸從十年浩劫中走了出來,從人性扭曲和對人性的漠視中走了出來,大家學會了尊重別人、尊重自己。不少媒體都將人文精神注入新聞傳播中,以人文關懷的視角來選擇題材,用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來對待采訪對象、對待觀眾。
然而,當我們慶幸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中增強了對人的關注的同時,有些新聞媒體卻在對人的關注方面走向了極端,要么過分地關注、炒作采訪對象,要么極為漠視采訪對象的合法權益。也就是說,現(xiàn)代新聞報道中缺乏人文關懷的報道仍充斥于各種媒體之間。
媒體文化是一種大眾化的通俗文化,對受眾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此,新聞報道高舉人文關懷的大旗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一些媒體為了提高節(jié)目的時效性、轟動性和節(jié)目的收視率,在采編過程中沒有經(jīng)過道德倫理、人文關懷層面的思考,大致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純客觀主義,缺少對報道對象的人格尊重和受眾的情感尊重
所謂新聞報道中的純客觀主義,指的是新聞傳播者對報道對象不加以遴選,強調真實記錄,而不帶價值取向地全文照發(fā),從而導致對報道對象人文關懷的喪失,不考慮報道是否會帶來消極的影響和錯誤的引導效果。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關懷,應是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等。只有在這些實踐領域里,人文關懷的能見度才能夠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因此,人文關懷應體現(xiàn)在深層次上,即精神層面上的關懷。但是,我們的一些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卻往往為了所謂的收視率和煽情,對新聞人物的人格尊嚴采取了極為漠視的態(tài)度,忽視了對人的精神層面的關懷。
(二)過度拔高正面典型,忽略人的常性和自身價值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反映英雄人物怎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他人無私奉獻的報道,但是卻基本上看不到報道那些英雄人物在作出奉獻的同時,他人是如何關心支持他的。誠然,無私奉獻是一種值得提倡和宣傳的行為,但是只強調無私奉獻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其僅僅是一種表象化和平民化的報道形式。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才是一種良性的互動循環(huán)。“為人”只有在“為我”的前提下才能夠生存發(fā)展。人具有社會性的一面,又有作為人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一面。傳媒在宣傳中過分強調“為人”抹殺了人的自我目的性的一面,必然會背離人性的價值,缺乏對宣傳對象的人文關懷,而且也會讓受眾產(chǎn)生懷疑和抵觸情緒,影響正面積極的輿論導向作用。
(三)漠視弱勢群體,新聞媚俗化,過分追求傳播經(jīng)濟效益
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對社會人群根據(jù)一定標準進行比較的結果。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弱勢群體。在新聞報道中,相對于新聞媒介的強勢話語權,處于弱勢被動地位的是那些權利弱勢群體。權利弱勢群體是指在自身權利行使受到其他方面行使權利、權利鉗制、合法權利的現(xiàn)實化存在障礙的人群。[2]
市場經(jīng)濟的歷史條件下,在新聞傳播中注入人文關懷精神尤為重要,它是我們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不可或缺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共產(chǎn)黨是先進文化的代表,作為黨的輿論工具,傳媒擔負著構建新時期先進文化價值體系的歷史重任。只有在傳播中積極倡導新型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的人文精神,才可以在今后的多元化文化格局中保持社會主義優(yōu)秀文化的免疫力,有效抵制西方形形色色思潮的入侵。堅持輿論導向與人文關懷統(tǒng)一的對策主要有:
(一)強化人文關懷意識
在現(xiàn)代文明中,媒體在文化傳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整個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的塑造,對個人和社會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新聞人對此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一個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善良和同情心,對人類的使命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應該成為新聞人起碼的素質。只有記者自己先具有了一種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意識,并且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眾之中,置身于社會變革中,置身于歷史發(fā)展之中,懷著理解、尊重、公正之心,以真誠的目光關注人、關注生命、關注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才能在節(jié)目中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要強化人文關懷意識,記者要加強道德建設,對整個社會和個人應該懷著深切的關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應當為了抓某些“頭條新聞”、獨家新聞而忽視對人的關懷,更不應當受高收視率和高利潤的誘惑,為了自身利益而降低或犧牲人文精神方面的標準。新聞工作者要維護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不揭人隱私,不誹謗他人,要通過合法和正當?shù)氖侄潍@取新聞,尊重被采訪者的聲明和正當要求。
(二)要堅持“三貼近”做到關注民情,關注民生,關注民需
新聞人文關懷的核心是向廣大受眾奉獻愛心,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所以,新聞必須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是新聞應當涉足的領域。媒體要從多方面關注老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那些對群眾的呼聲不聞不問,對群眾的疾苦漠不關心,對群眾的困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等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要擯棄。要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道群眾之所難,幫群眾之所需。使我們的新聞更好地貼近社會生活,更好地貼近人民群眾,使新聞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良師益友。一方面,新聞要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功能,維護受眾的合法權益,積極反映群眾的問題,并給受眾以明確的答復,解決他們的具體問題;另一方面,要突出社會中人的個體生命的存在狀態(tài)。新聞工作者要從人的角度衡量新聞事件的意義,并以此來制作新聞。新聞的重要性就在于人,它寫人、影響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但有他的自身價值,也有他的社會價值。過分強調人的自身價值,人就會變得自私;過分強調人的社會價值,人的主體性就會被抹殺掉。新聞傳媒應當避免兩種偏激的傾向,維護人的主體性。這樣才能科學、客觀地進行輿論引導,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不移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這就是對全體人民最根本的人文關懷。因此,作為喉舌的新聞媒體其輿論導向功能和人文關懷功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 樓偉民.牢記使命 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引導水平[J].視聽縱橫,2016(2):18-20.
[2] 鄧利平.負面新聞信息傳播多維視野[J].當代傳播,2000(04):25-26.
[3] 羅偉榮.試論如何看待廣播電視新聞編輯的輿論導向[J].新聞研究導刊, 2016(06):171.
[4] 王更生.正確把握輿論導向[J].中國傳媒科技,2012(10):10-11.
G212
A
1674-8883(2016)19-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