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利雅
(遼寧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對手機媒介構建新場景的思考
付利雅
(遼寧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現代媒介技術的革新在不斷消解人們對場景的認知,手機媒介和移動互聯網的結合,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建構了一些新場景。本文對手機媒介引發(fā)的新行為和新場景進行分析,反思手機媒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手機媒介;新行為;新場景
“場景”一詞最早是影視用語,指戲劇、電影中的場面和情景,其對應的英文Context又譯作“情境”,情境更多是指行為情景或心理氛圍,而場景更偏向于空間環(huán)境。廣義的場景可以包含情境,因此,本文用“場景”一詞來同時涵蓋基于空間和基于行為與心理的環(huán)境氛圍。學者們公認為,對“場景”的提及較早的著作是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認為人們在互動時會根據場景的不同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在此基礎上,梅羅維茨將物質空間上的場景擴展到電子媒介信息系統(tǒng)中,提出了“媒介情景論”。后來,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相繼出現,尤其是智能終端手機的普及,場景的意義便擴大了。據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已達6.20億。手機儼然成為移動新媒體的代表,其打破了地域和時空的限制,構建了網絡信息場景。
(一)改變行為方式,塑造移動化場景
手機媒體正在消解一些場景。比如當我們要了解信息時,不會第一時間選擇書本、報紙、PC端獲知,而是通過隨身攜帶的手機查閱。隨著手機功能的完善,家庭成員間面對面交流互動越來越少,他們更多地把注意力從現實空間轉移到虛擬世界中,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當然,手機在造成一些場景消失的同時,還對現實場景進行了改造。手機利用自身集便捷、移動、互聯為一體的特性,塑造了一些新的群體,如常見的“低頭族”,“低頭”是這類人群共同的特征,他們的視線和智能手機相互交感直至難分難解。與此同時,人們還可以通過手機在線上的不同場景間靈活轉換,刷微博的同時可以網上購物、聊微信、逛貼吧……隨著這些場景的轉換,其行為表現也隨之變化。
(二)打破公私界限,“公私場景”融合
戈夫曼的場景理論認為,人們都是在社會生活的舞臺上進行表演,社會舞臺包括“前臺”和“后臺”,它們分別屬于表演者在社會交往中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在互聯網時代,上網行為被限定在PC端,人們在線上“公共空間”的表達在空間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機媒介的產生和普及模糊了公私場景的界限,個體“后臺”行為大規(guī)模暴露于“前臺”,使“公共空間”中充斥著大量與私人相關的信息,曬照片、寫日記、發(fā)表心情,一些私人領域的內容被有意無意地暴露在公共場景中,個人逐漸變得透明。
(三)功能設計人性化,打造體驗式場景
麥克盧漢曾提到“媒介是人的延伸”。如今,手機成了人們興趣和情感的延伸,在重新定義人們的生活。媒介化生存時代,技術在不斷地貼合人類的生活需求,手機中的各種應用軟件都是基于人類本身的社會行為及需求而發(fā)明的。社交類應用程序是“朋友圈”交往場景的延伸;支付類應用程序是購物、娛樂場景的遷移;手機LBS服務根據位置給用戶推送個性化信息。除此之外,手機技術的更新使得虛擬場景變得更加真實,實現了現實場景和虛擬場景的高度融合,如當下流行的3D手游、VR技術,多維立體空間從感官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
(一)過度依賴手機,用戶失去主體性
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完善,人們對手機的接觸時間越來越多,每天用手機語音、視頻、發(fā)狀態(tài)、購物,甚至抱著手機入睡,手機已經成為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事物。人們開始根據手機的標準和模式建構社會生活方式,并沉浸其中無法自拔,逐漸異化為“屏奴”。在“異化”現象的驅動下,人們沉湎于手機構建的碎片化場景中,在良莠不齊的信息海洋里,對社會失去理性的判斷與思考。最終,媒介技術成為控制和奴役人的工具。
(二)公私場景高度融合,社交行為線上與線下脫節(jié)
手機造成“公共場景”和“私人場景”的高度融合,于是,人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以不斷地自我表露顯示存在感,拉近社交關系,熱衷于通過線上社交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比如發(fā)布信息時會斟詞酌句;關注有多少人點贊等行為。從表面上看,手機似乎增進了社交感情,減少了人的孤獨感,但實際上,越是沉迷于虛擬社交的人,越是在現實中感到壓抑孤單。智能手機的濫觴使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逐漸成了“手機人”。“手機人”生活在手機所構筑的“信息繭房”中,習慣于在自我的空間里長期使用手機進行線上交流,在線下卻難以處理面對面的社交關系,造成線上不斷自我表露,線下社交焦慮的現象。
(三)逃避現實,迷失在虛擬場景中
赫胥黎曾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是我們喜歡的東西。他擔心人類在碎屑的社會中,沉迷于感官刺激,放縱于娛樂和游戲。手機媒介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由的虛擬世界,在這里人們可以獲得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可以在不同的場景和角色間轉換。由于虛擬場景的真切,甚至比現實場景具備更加豐富的體驗,導致人們分不清現實和虛擬的界限,甚至更愿意沉浸在虛擬情境中。再加上手機的便捷性,人們可以隨時進入手機提供的虛擬場景中,疏解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極易讓用戶產生摒棄現實社會角色、逃避現實社會責任的行為。
新媒介的產生引發(fā)新行為,新行為構建新場景。如今,人們青睞于手機媒體構筑的新場景,未來新媒介將會層出不窮,隨之而來的新場景也將會被人們所倚重。我們無法根據場景的利弊評價媒介的好壞,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媒介塑造的場景在賦予社會快速進步的同時,作為媒介使用者的人要始終保持社會主體性,認識到虛擬場景僅是現實生活場景的附屬形式,要學會善用新媒介,善用新場景。
[1] 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J].新聞記者,2015(03):20-27.
[2] 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M].馮鋼,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9,97.
[3] 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肖志軍,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3-68.
G206.2
A
1674-8883(2016)19-0125-01
付利雅(1992—),女,內蒙古包頭人,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