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 李希貴
長期以來,我們給學生提供的課程太單一,不同能力、不同興趣的學生都只能學同樣的內容。課堂上大量的重復練習、機械訓練,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讓學生在學校完全處于被管制的狀態(tài),缺少生長的空間。
商場里的東西,不用糧票布票,你拿著錢就可以買,就很自由;有了自助餐,吃飯喜歡吃什么就取什么,自在了很多。好多問題都是因為有了選擇,才迎刃而解。十一學校的突破也是從選擇開始的,具有選擇權,是讓學生自由呼吸的一個前提。
所以,十一學校取消了班級,也不設班主任,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張自己選擇的、獨一無二的課程表,他們每天背個書包從這間教室走到另一間教室去上課,就是我們所說的“走班上課”。
如果你幾年前來十一學校,會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非常糾結,甚至苦悶,很多人都哭過。為什么呢?他們感覺失控了。以前走進教室,40多個學生坐在那里,老師們覺得心里很踏實?,F(xiàn)在你去看,學生都不在。原來一個班的學生現(xiàn)在分散在好多個教室里,現(xiàn)在上語文課的在語文教室,上數(shù)學的在數(shù)學教室。
沒有班級了,老師也就沒有原來那么大的權力。過去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現(xiàn)在要先想想是不是真的有道理、有依據(jù),因為要是沒有,學生就不一定聽你的。每個人都必須服從真理。這種改變的沖擊非常大,過程也非常痛苦!過去老師只管自己備課,我用的參考書你們學生都沒有看過,課堂上一講都是新的,學生覺得老師講得好,有學問?,F(xiàn)在參考書全部公開放在教室里,都放在書架上,有些書老師還沒看完呢,學生已經(jīng)看完了,老師如果還是按照以前的套路來教學生是行不通的。電腦都在教室里,有時候講著講著學生上電腦一查,說:老師,你剛才講錯了。這種挑戰(zhàn)隨時隨地都可能發(fā)生。
但就算再痛苦,也不能再倒退回去,只能往前走。那時真覺得是在深水區(qū)里嗆水,不知道能不能游出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改革的成效一點點顯露出來了。有了選擇后你會發(fā)現(xiàn),接下來的問題就好解決了。人生像一枚硬幣,如果正面是“選擇”的話,那么背面就是“責任”。既然他們自己選擇了,那么他們就會對自己負責,慢慢的,他們也會對別人負責,甚至對學校、對社會負責。這個變化可能一下子看不見,但它確實一點點在那里慢慢發(fā)生了,這給了我們巨大的鼓舞。
把選擇權給了學生,必然會帶來更多的平等。平等了之后,孩子們才變得真實起來。在老師面前不再需要偽裝,全部袒露出來。當然,他一不裝,你就“麻煩”了,因為問題也就暴露出來了。過去你看到的很多可能都是假象,學生表面上都很乖、很聽話,實際上并非都是如此?,F(xiàn)在他讓你天天看到他真實的樣子,有的學生散漫,有的學生浮躁,有的男女生之間交往過密,他們都不回避老師。有的還主動和老師商量:“我們倆互相有了好感,有點影響學習,你看應該怎么辦?”老師一下子不知道怎么辦,因為過去沒人這么問過他。類似的新問題很多,老師只能回去重新“備課”。
這意味著真正的教育來到了,這時候需要智慧的教育。過去學生出了什么問題,班主任更多的是用行政權力批評學生,或者打電話告訴家長,可是學生心里并不服。那是假教育?,F(xiàn)在呢?我們有一位老師因為學生上課時不守紀律,就采用了比較粗暴的方法訓斥學生。結果課后老師花了1個小時和學生談話,也沒有把學生說服。陸陸續(xù)續(xù)談了半年時間,終于有一個下午談明白了,老師和學生互相道歉。這個教育的過程雖然漫長,卻有長期的效益,你這回把學生教育好了,他就是真的好了。
表面上看起來這場教育改革就是取消了班級,沒有了班主任;但實際上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fā)了一連串的變化。我們在開始設計走班制的時候,當時想得多的是,沒有了班級,怎么加強德育工作,怎么加強控制力,怕亂了。但沒想到,師生關系一平等,真的教育就出現(xiàn)了。每個老師都是班主任,人人都真正關注教育了。以前你教數(shù)學,講好數(shù)學就好了,學生思想工作讓班主任去做,現(xiàn)在不一樣了,學生的事都是自己的事,老師們真正從學科教學走向了學科教育。
第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是學生們漸漸有了獨立人格、獨立思想,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被激發(fā)出來。以前,老師總是覺得,學生只要不在眼皮底下,就是去做壞事了;老師看不到學生,心里就不踏實。而現(xiàn)在的事實證明,不在老師的眼皮底下,學生通過自主實踐、自主學習,不僅實踐能力增強了,而且充滿了創(chuàng)造力,像我們學校的學生“銀行”、學生影院、網(wǎng)店、模擬國際組織等,都是學生自己創(chuàng)辦的。
第二個意想不到的收獲,是學生們有了社會責任感。有一次我問學生“銀行”的行長:“你們的利潤打算用來干什么?”他回答說要拿出一半利潤去從事公益事業(yè)。十一學校里有家“樂仁咖啡廳”,董事長是一名女生,她用咖啡廳的盈利設了一個“樂仁獎學金”,獎勵從事公益活動的同學。在每年的頒獎典禮上,我頒的是“校長獎學金”,她頒的是“樂仁獎學金”。這真的讓我感到非常欣慰,孩子們從為自己負責開始,逐漸建立起為家庭、為學校、為社會負責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對于一個人來說,太重要了。
長期以來,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一直是“不見樹木,只見森林”,我們希望把所有的孩子都變成一樣的 “好學生”,讓所有的孩子都走在同一條通往所謂的成功的大道上。但實際上,這棵樹與那棵樹并不一樣,我們沒有權力通過競爭淘汰任何一個孩子。于是,發(fā)現(xiàn)每棵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價值,就成為我們的新挑戰(zhàn)。發(fā)現(xiàn)那棵樹,就要為他搭建合適的成長平臺,讓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喚醒、自我發(fā)現(xiàn),從而形成獨立人格、獨立思想,最終成為與眾不同的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要改變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只有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入手設計“突圍”路徑,這場教育改革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