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峰
(作者單位:大同廣播電視臺)
?
真實對于新聞報道的重要性分析
張麗峰
(作者單位:大同廣播電視臺)
摘 要: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用事實說話是新聞寫作和新聞報道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如今,新聞的真實性已經(jīng)被人們廣泛認同;但是,在一些新聞報道中,虛假信息仍舊存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新聞工作者的形象。為此,筆者專門就新聞真實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分析,以期有助于大家對新聞真實性的認識和了解。
關(guān)鍵詞:新聞報道;真實性;重要性
從新聞的定義“新聞是用媒體途徑傳播的最新發(fā)生的真實而有價值的消息”來看,真實是新聞必不可缺的要素之一。換而言之,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就是對客觀事實進行客觀、準確地描述,如果脫離了這一點,那么新聞就不能稱之為新聞。具體來說,新聞報道真實包含著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新聞報道的必須是客觀事實,其內(nèi)容要真實存在、準確無誤。二是新聞報道在報道中要能準確反映事物的全貌,要能由表及里、去偽存真、觸及事物的本質(zh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可隨意臆想和加工??梢哉f,新聞報道只有堅持客觀事實和真實報道,才算達到了新聞報道真實的要求。
2.1 新聞傳播本身的重要性
新聞報道有兩大功效,一是傳播信息,一是引導輿論。尊重事實,用事實說話,還原事實的真實面目和固有規(guī)律,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和工作目的。新聞報道如果偏離了新聞的真實性,那就談不上新聞真實。新聞報道真實也是新聞報道取信于民的重要條件。從受眾的角度來講,我國法律規(guī)定公民具有知情權(quán)、參與權(quán)和監(jiān)督權(quán),真實的新聞報道,本身就是對受眾合法權(quán)益的尊重。也只有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新聞報道本身才能經(jīng)得起受眾的檢驗,才能真正發(fā)揮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作用,才算完成了自己肩負的使命。
2.2 不實報道危害較大
如果新聞報道偏離了真實原則,會有什么樣的危害呢?首先,新聞報道不實有造謠惑眾的嫌疑,會使一些人成為新聞受害者。在市場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下,新聞報道失實現(xiàn)象極其常見,無論是在紙質(zhì)媒體還是在網(wǎng)絡媒體上,一些人為了吸引大眾眼球,經(jīng)常會炮制一些虛假新聞,或采用夸大事實的方法進行不實報道。這些虛假新聞不僅會給當事人帶來困擾,還有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再者,一些不實新聞還善于挑起富有爭議性的話題,激發(fā)人們的對抗情緒,嚴重的還會威脅社會穩(wěn)定。
2.3 新聞報道真實的重要性
新聞報道真實是新聞乃至媒體得以存在的根本,媒體存在的重要意義就是為受眾提供信息服務。具體到新聞報道上,新聞報道存在的價值就是通過新聞報道,使受眾對最近發(fā)生的事實有所了解。如果受眾一打開電視、報紙看到的全是虛假新聞,他們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滿足,那么新聞及媒體在受眾心中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再者,在媒介、媒體及新聞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的今天,新聞工作者只有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獲取民眾的信任,才能避開不實報道帶來的各種風險,才能有更好的發(fā)展。
3.1 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統(tǒng)籌報道的能力
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素質(zhì)、工作能力,也會影響到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藝術(shù)性。這就要求新聞媒體狠抓新聞隊伍建設,定期開展針對新聞隊伍的業(yè)務培訓和理論教育,組織新聞工作者就新聞寫作技巧、工作經(jīng)驗進行交流和討論,讓他們就新聞寫作真實性、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新聞敏感性等進行論證和研究,以提高新聞工作隊伍的整體水平。新聞工作者則要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政治、輿情、新聞傳播等方面的知識,深刻領悟中央和上級精神,全面了解當前局勢,以提高自身信息識別和新聞統(tǒng)籌能力。再者,新聞工作者還要堅持群眾路線和新聞技巧學習,學會從受眾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新聞報道既能反映客觀事實又能滿足受眾的客觀需求。
3.2 關(guān)注調(diào)查、求證
結(jié)合最近幾年出現(xiàn)的假新聞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假新聞之所以會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記者作風浮夸、沒有深入現(xiàn)場進行調(diào)查、求證所造成的。究其原因,許多記者都認為去基層采訪太過麻煩,待在辦公室里、用電話采訪同樣可以獲取信息。要想防止虛假新聞出現(xiàn),新聞工作者首先要摒棄“求快”思想,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要大力弘揚扎根基層、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新聞寫作上做好調(diào)查研究、實事求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聞工作者不能為了調(diào)查取證而故意誘導采訪對象,新聞真實同樣要尊重采訪對象“真實的想法”。此外,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過程中也要堅持真實原則,不要因為新聞“賣點”而故意夸大問題、制造話題,而是要盡量避免那些會誤導受眾思想和行為的做法。
參考文獻:
[1]劉友.談新聞報道要體現(xiàn)真實性、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J].科技視界,2014(33).
[2]柴冬艷.從懸疑報道談新聞的真實性[J].新聞傳播,2015(9).
[3]肖實.我國地震災難新聞報道中真實性與意義性關(guān)系的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3(5).
作者簡介:張麗峰(1977-),女,山西大同人,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報道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