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永璽
回憶賴若愚對新中國工運事業(yè)的重大貢獻
文/王永璽
賴若愚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繼李立三之后 ,新中國工運事業(yè)的又一位開拓者和奠基人。
賴若愚在全總主持工作有六年時間,在此期間,他在黨中央領導下 ,積極探索工會工作規(guī)律 ,加強工會建設 ,充分發(fā)揮工會組織作用 ,團結帶領工人階級為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和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此也創(chuàng)造出新中國工運事業(yè)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賴若愚(1910—1958),山西五臺縣人,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和久經考驗的革命戰(zhàn)士。全國解放后,先后任太原市委書記、山西省委書記,1951年11月起調全總工作,曾在中國工會第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兩次當選全總主席,成為繼李立三之后,新中國工運事業(yè)的又一位開拓者和奠基人。賴若愚在全總主持工作有六年時間,在此期間,他在黨中央領導下,積極探索工會工作規(guī)律,加強工會建設,充分發(fā)揮工會組織作用,團結帶領工人階級為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和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此也創(chuàng)造出新中國工運事業(yè)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賴若愚對新中國工運事業(yè)的貢獻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來概括。
“一”就是一個方針,即賴若愚在主持全總工作期間對新中國工運事業(yè)的首要貢獻,就是主持制定了新中國工運的第一個正確工作方針。在賴若愚的主持下,遵照黨的“一化三改”過渡時期總路線要求,1953年召開的中國工會七大確定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聯(lián)系并教育工人群眾,不斷地提高工人群眾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鞏固工農聯(lián)盟,團結各階層人民,積極地完成國家建設計劃,并在發(fā)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地改善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為逐步實現(xiàn)國家的工業(yè)化與過渡到社會主義而斗爭”的方針任務。這個方針任務強調了以生產為中心,生產、教育、生活三位一體的內容,突出了在工人階級執(zhí)掌國家政權條件下,工會工作和工人運動的性質、職能和任務,對于指導過渡時期工會工作的開展和工人運動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就是兩次工會代表大會,即賴若愚在主持全總工作期間,另一重要貢獻就是成功組織召開了中國工會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這兩次大會的主要成果是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會和工人運動的成就和經驗,確定了在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工會和工人運動的方針任務,修改了中國工會章程,選出了以賴若愚為首的全總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這些都為工會組織團結動員工人階級在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中發(fā)揮主力軍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障,推動建國頭七年工會工作“黃金時期”的形成,并對以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工會和工人運動的開展產生深遠影響。
“三”就是三個結合,即產業(yè)(職業(yè))地方相結合的工會組織原則。這是賴若愚主持全總工作期間,對健全完善工會組織領導體制的一個重要貢獻。針對產業(yè)工會與地方工會的關系沒有理順,某些部署同地方黨委的工作不協(xié)調問題,賴若愚主持進行了認真研究,并根據(jù)黨中央的意見,在工會八大修改《中國工會章程草案》時,將“中國工會是按產業(yè)原則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改為“中國工會是按照產業(yè)和地區(qū)相結合的原則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指出,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自治州、省轄市、縣 (鎮(zhèn) )工會聯(lián)合會是當?shù)毓M織和各產業(yè)工會組織的地方聯(lián)合領導機關;中華全國總工會是各地區(qū)工會組織和和各產業(yè)工會組織的全國領導機關。工會八大提出按照上述原則建立工會組織領導體制,符合我國國情和工人階級狀況,有利于工會在地方黨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因地制宜開展活動,履行應有的社會職能;同時可以兼顧產業(yè)和地方的特點,調動產業(yè)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更好地為職工群眾服務,也保持了與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相一致,從而成為以后中國工會始終堅持的一項重要組織原則,意義十分深遠。
“四”是四個重點,即賴若愚在主持全總工作期間,緊緊抓住以生產為中心,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生產、生活、教育和加強基層工會建設工作所做出的成績和貢獻。賴若愚主持全總工作的時期,正是我國全面展開有計劃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建設的時期。進入“一五”時期后,全總和各級工會緊密圍繞生產建設任務,動員和組織工人階級不斷掀起群眾生產運動高潮,如 1953年廣泛開展了群眾合理化建議、推廣先進經驗及加強計劃管理與勞動競賽相結合;1954年在全國推廣了廠際競賽或同工種競賽以及群眾技術革新運動;1956年開展全國先進生產者運動和召開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等等,群眾生產運動覆蓋面之寬,發(fā)動群眾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建國以來最好的,對保證提前超額完成 “一五”計劃,起到了重要作用。全總和各級工會積極協(xié)助政府進行工資改革,發(fā)展勞動保險、勞動保護和職工福利事業(yè),努力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提高工人群眾的生活水平,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術教育,建立起職工業(yè)余文化學校 、文化宮、俱樂部等開展業(yè)余文化活動陣地,加強基層工會建設,帶動了全國各地基層工會工作的開展和水平的提高?!耙晃濉睍r期工會工作取得的成就,從根本上說,是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全會上下的共同努力,但它與賴若愚作為全總領導人的領導能力、水平、工作作風和扎實工作也是分不開的。
“五”是五件大事,即賴若愚在主持全總工作期間,作為全總領導人在對待全總黨組第一次擴大會議、整風反右、保護工會干部、三次赴外地調查等大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實事求是精神。賴若愚在主持全總工作的最初兩年,始終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抓群眾生產工作上,勞動競賽、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以及先進生產者運動搞得轟轟烈烈,在國家建設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然而,在成績的背后,工會某些脫離群眾和發(fā)揮作用不夠的現(xiàn)象也暴露出來,為此他一方面努力在實踐中加以糾正,另一方面做了深入的理論思考,從而使 “一五” 時期的工會工作和工人運動都達到了建國以來的一個高峰,體現(xiàn)出一位工運領袖的高度求實精神和不唯書、不唯上的可貴品質。1957年 5月,工會系統(tǒng)整風開始后,賴若愚即從工會工作實際出發(fā),強調工會與群眾的關系問題是工會工作中的根本問題,要求堅持中央提出的整風辦法,充分發(fā)揮工會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中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解決幾年來工會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隨著整風轉向反右,在1957年 9月召開的全總黨組第二次擴大會議上,賴若愚雖然維護了全總黨組第一次擴大會議的結論,但也提出:“在學習中不要扣帽子?!睂嶋H上把很多同志保護了起來。對全總一些同志只是作為思想認識問題來處理,并沒有給予組織處分,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賴若愚還十分重視調查研究,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取得較好效果。1952年9月,他帶領全國總工會的同志和東北總工會與東北行政區(qū)有關部門的同志一起,總結沈陽五三工廠的做法,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系統(tǒng)的國營企業(yè)的基層工作經驗,通過在全國推廣,促進一些廠礦企業(yè)改進了自己的工作。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人民內部矛盾逐漸突出并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居主要地位的矛盾。1956年下半年,賴若愚親率工作組專程赴上海調查處理工人罷工請愿問題,他張深入調查,合理“調節(jié)”,即合理的要求要解決,不合理的要求要教育疏導,結果問題得到了正確的解決。全國總工會還給中共中央報送了《關于職工罷工請愿情況的調查報告》,提出了正確對待群眾合理要求、反對官僚主義,加強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等建議,得到中共中央重視和肯定。1957年春天,賴若愚用近一個月時間,視察了山西、陜西、甘肅三省的總工會和太原、西安、蘭州三個市工會和臨潼縣工會,沿途視察了 l6個廠礦企業(yè),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賴若愚在全總主持工作期間,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兢兢業(yè)業(yè),勤奮工作,其中許多工作都富有開創(chuàng)性,取得很大成績。
“六”就是六論 ,即賴若愚在主持全總工作期間,從實際出發(fā)對工會若干理論問題進行探討所重點闡述的六個方面的理論觀點。賴若愚是一位既注重實際又善于理論思考的工會領導人,他在主持全總工作期間,對工會工作遇到的一系列新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并在探索中系統(tǒng)提出了一些頗具創(chuàng)見性的理論觀點,從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工運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的工運思想,且同李立三時期的探索成果一道奠定了社會主義時期工運理論的基石,至今仍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具體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本隊論。賴若愚認為,工會和黨雖然都是工人階級組織,但二者是有著明顯區(qū)別的。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它只包括工人階級的先進部分,是工人階級的領導力量。工會是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幾乎包括了工人階級的全體成員,也可以說它是工人階級的“本隊”,成為黨團結本階級和團結全體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紐帶。二是依靠論。賴若愚特別強調工人階級和工會組織在民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工業(yè)化中的作用。三是生產論。賴若愚認為,發(fā)展生產是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只有生產發(fā)展了才能使國家富強,并使工人改善生活。四是獨特任務論。賴若愚指出,工會的作用,就在于聯(lián)合和團結全體工人階級,保護職工群眾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并且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影響、教育廣大的職工群眾,使廣大群眾和自己的先鋒隊緊密聯(lián)系起來。五是調節(jié)論。賴若愚認為,工會作為職工群眾的組織,應當代表群眾同官僚主義作斗爭,同時,工會又是全國統(tǒng)一的組織,應該代表群眾的長遠利益,對群眾中的一些不正確意見進行耐心說服。六是監(jiān)督論。賴若愚從理論上全面、深刻、具體地闡述了工會的監(jiān)督作用。
賴若愚的六論既全面深刻系統(tǒng),又獨具工會特色,是“一五 ”時期工會理論探索的最高成果。它所揭示的我國社會主義工會工作的規(guī)律,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fā)展道路的重要理論淵源,至今仍閃爍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