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兵,陳順偉
論日常生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影響
李繼兵,陳順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最終目標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指導和規(guī)范人們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日常生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場域,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日常生活是以活動實踐的方式存在的,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日常生活由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組成。日常生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日常消費活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現實基礎,日常交往活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載體平臺和日常觀念活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思維圖式。
日常生活;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日常觀念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日常生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根發(fā)芽”的現實土壤,具有清晰的層次性。日常消費活動從本質上是人的對象性的活動,代表著日常生活領域中的主客體間的關系,反映的是“主體-客體”結構,是主體對客體的需要和客體對主體的滿足,是日常生活的基礎,它直接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人生命延續(xù)的物質保障;日常交往活動是關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模式,代表著日常生活領域中的主體間關系,即一種互主體性或共主體性,是兩個或數個主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和關聯,反映的是“主體-主體”的結構,或者稱之為“主體間性”,是人的社會屬性根本體現,區(qū)別于動物;日常觀念活動則既代表著日常生活領域中的主客體間關系,也代表著主體與主體間的關系,反映的是“主體-客體”和“主體-主體”的結構。人能從事日常觀念活動在某種意義上主要由于人是理性的動物、符號的動物、意向性的存在物或對象性的存在物,這與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或存在方式直接相關,即人的觀念意識通過特定的媒介能作用于事物,也能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提供思維平臺。
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個組成部分既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各自發(fā)揮作用,又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和協同運轉。日常消費活動是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只有滿足人們肉體對于物質的需求,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了足夠的物質支持,才能從事交往和觀念活動。日常交往活動是日常消費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信息傳遞和交換的紐帶與載體,日常消費活動雖然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但是人們在完成消費活動后,必然會把對消費的感受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獲得更多的消費信息;同理,人們?yōu)榱双@取更多的知識,除了書本的途徑之外,在與他人交往中獲取也是很重要的渠道。因此,通過日常交往活動,人們的日常消費和日常觀念信息可以實現互通有無,提高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能力。日常觀念活動是日常生活在思想觀念層面的體現,它滲透在日常消費活動和日常交往活動之中,沒有思想觀念的能動指導,日常消費活動和日常交往活動就是動物性的自然活動,毫無目的的習慣性動作而已。因此,日常觀念活動從思想觀念上賦予日常消費活動和日常交往活動更多的目的性和選擇性,使日常生活呈現多姿多彩的樣態(tài)。
深入分析日常生產活動是準確理解日常消費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指出:“生產中介著消費,它創(chuàng)造出消費的材料,沒有生產,消費就沒有對象。”[6](P9)因此,對日常消費活動的探討,離不開對生產的分析。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分工的角度把生產劃分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物質生產又細分為物質資料生產和人的自身生產(繁殖)。正如他們指出的:“分工起初只是性行為方面的分工,后來是由于天賦(例如體力)、需要、偶然性等才自發(fā)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現實地想象;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2](P28)物質資料生產是人們維持自身的生存需要,對客觀世界進行改造的過程,主要是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必需品;而人的自身生產只是人生物生命得以延續(xù)的過程,它是一個民族的情感和性格得以延續(xù)的生理基礎。通過物質生產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生活資料對于個體肉體的生存滿足極端重要,是個體精神生活和社會再生產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是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盵2](P79)物質資料也是日常消費活動的對象,如果對象不存在,日常消費活動就失去了實踐的目標。除了物質生產之外,日常生產活動還包括精神生產,精神生產來源于物質生產實踐過程??梢哉f,人們在生產物質的同時也促使生產精神的產生,這里指的生產精神其實就是物質生產觀。既然日常生產活動決定日常消費活動,那么與物質生產觀相對應的也必然存在著物質消費觀,也就是日常消費觀念。
日常消費觀念滲透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內化于心全過程。日常消費活動是人們對于物質需求的實踐,日常消費觀念則是日常消費活動在思想意識領域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主要體現為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上,其中內化于心是外化于行的前提,其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鞏固和填補人們內心的價值版圖,滿足人們的價值需求。這里指的價值需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們對自身正確價值觀鞏固的需求;二是人們對自身錯誤價值觀糾正的需求,而無論是正確價值觀的鞏固還是錯誤價值觀的糾正其本質都是人們內心價值秩序的鞏固和調整,通過這種鞏固和調整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的過程中,日常消費觀念一直在起著引導作用。因為日常消費觀念直接會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消費秩序圖式,這個消費秩序圖式會引導人們價值觀的排列秩序,即消費秩序圖式中消費序列會引導人們價值秩序中價值序列的形成和調整。而要想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成為人們頭腦中最靠前的價值觀,最根本就是要人們樹立科學的日常消費觀念。
日常消費活動的基礎性作用集中體現為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于行提供物質保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秩序功能發(fā)揮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秩序功能發(fā)揮主要體現在價值目標指引、價值動力支撐、價值共識凝聚和價值尺度規(guī)范上,通過這種功能的發(fā)揮可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有序社會的建立。再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發(fā)揮作用過程中,也會出現內在各自價值觀或者價值觀的排列組合不適合社會實際的情況,這就需要對原有的價值觀進行刪除、補充、替換或者重新排序,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過程,最終的目的和歸宿都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也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目標在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化于行,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人們的日常行為,使人們的日常行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guī)定。但是不管人們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社會中,都離不開最基本的物質保障。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把人類的需要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他認為只有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才會出現高層次的需要。當食欲等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后,“立即會出現另外的、‘更高級的’需要,支配有機體的就是這些更高級的需要而不是生理上的饑餓。當這些需要依次地得到滿足之后,又會有新的(依然是‘更高級的’)需要產生,等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類的基本需要組成有相對優(yōu)勢的層次。”[7](P164)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清晰地描繪了人類需求的變化趨勢和構建了人類需求的金字塔結構,其中生理需求主要存在于日常消費活動時期,它位于金字塔的底端,是實現其它需求的基礎。日常消費活動通過對加工過的物質資料的消費,為其滿足自身生存需求提供物質保障。馬克思、恩格斯反復強調:“人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歷史活動。缺少個體的生產和再生產,任何其他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都根本無法確立。”[2](P164)這里所指的“吃、喝、住、穿”都是日常消費活動,物質資料經過一定的加工生產成為產品,再通過消費實現這些產品的自身價值。
衣俊卿指出:“交往是指人的世界中共在主體間通過語言符號系統或操作活動系統而建構起的‘主體-主體’結構,是指諸主體的主體間性的展開?!盵8](P132)因此,交往就是共在主體間相互作用、相互接觸、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的過程,是人區(qū)別于物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從交往的性質和活動圖式來看,日常交往屬于自在交往,是日常生活主體憑借天然情感、文化習俗、傳統習慣等而自發(fā)地展開的緘默共存的交往關系。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滿足了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資料后,會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間的交往活動中,并且日常交往活動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不同的活動形式呈現,最主要的有聊天、情感交流、禮尚往來和游戲,這些不同的形式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供了載體,搭建了平臺。
(一)聊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語言載體
恩斯特·卡西爾在《人倫》中認為,人與其說是“理性的動物”,不如說是“符號的動物”,人除了生活在物理世界中,還生活在符號世界中,聊天是日常交往活動最常見和最普遍的一種形式。聊天的符號就是語言,“語言是人類統一其感知世界的最初嘗試,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意義傳達、信息傳播等必不可少的媒介,并且貫穿于人的所有活動之中”[8](P143),因此,語言交流就是作為最基本的日常交往方式貫穿于日常生活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需要其深入日常生活,實現其日常生活化,而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日常生活化,僅僅依靠黨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法律法規(guī)是遠遠不夠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就必須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聊天內容,進而口口相傳,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體系的轉換,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二)情感交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精神載體
從心理學上講,“情感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但反過來又影響人的認識,只有在良好的情感的伴隨下,人才能進行有效的觀察、記憶、想像和思維,從而充分地激活智力,使智慧潛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9](P141)。情感是日常生活的“調味劑”,使日常生活具有“酸甜苦辣”的味道,是精神意識狀態(tài)的一股活水,并存在于人的主觀意識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表現出來。通過情感交流,可以為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提供色彩和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通過日常消費活動使人們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后,還需要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支持和慰藉,因此,就需要人們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情感認同本質是價值認同,價值認同是“以某種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則為追求目標,并自覺內化為自己的價值取向”[10]。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語言、表情、具體動作、行動和物品等情感交流活動形式,把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所激發(fā)的情感傳遞給其他的日常生活主體,使人們通過這樣的情感體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重要一環(huán)。
(三)禮尚往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物質載體
日常生活是一個重復性思維和實踐的領域,并自在地、周而復始地運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的運行遵循著一些給定的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包括傳統、習慣、風俗、經驗、常識等,它們自發(fā)地調節(jié)和支配著日常生活的運行,構成了日常生活的自在圖式。盧卡奇曾說過:“沒有大量的習慣、傳統、慣例,生活就不能順利地展開,人的思維就不能這樣迅速地(往往是絕對必要的)對外部世界作出反響?!盵11](P27)其中禮尚往來是“傳統、習慣、風俗、經驗、常識”的鮮明體現。禮尚往來包含著兩方面意思:一方面是為了表示某種感情而進行的某種行為,比如為了表示尊敬、哀悼可以進行鞠躬、獻花圈等動作;另一方面是物品或禮品的贈送或相互往來,前者是禮尚往來的外在形式,后者是禮尚往來的實際內容,這里物質載體中的物質不是物質生產或消費,而是在禮尚往來中充當中介的實物,是禮尚往來的實際內容。不同的物品內含著不同的價值觀,比如岳飛《滿江紅》的詞中含著愛國的價值觀,孫中山的傳記里含著民主的價值觀,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詞的基本內容可以全部用不同的物品表現出來,在禮尚往來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就得到了傳播。
(四)游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休閑載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不僅體現在正式的日常交往活動中,而且也存在于非正式的休閑游戲中,游戲是日常交往活動的休閑形式。衣俊卿從游戲的本質規(guī)定性出發(fā),認為游戲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所共同進行的非生產性的,即消遣性的交往活動”[8](P154)。另外,他對“消遣性的交往活動”的范圍做了限制,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主體在衣食住行、飲食男女等日常生活資料的獲取與消費活動之外或之余,為了達到娛樂消遣的目的,兩個人或數個人以共同活動方式進行的游戲”[8](P156)。游戲的主要形式包括成年人(從青年到老年人)的娛樂消遣和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游戲,是人們在完成物質資料生產和消費之后的共同活動,其中共同活動是其本質特征。在這種共同活動中,有助于形成輕松、自由、和諧的社會人際交往關系,阿格妮絲·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談到游戲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時,他認為:“我們稱之為‘游戲’的活動,是人的許多能力可以在其中以幻想為一般引導而得以運用和拓展的活動,因為它沒有根本性后果,‘游戲’從不是強制性的,它不能也不是被誘使的。一方面是人的能力可以得到發(fā)展而沒有社會后果,另一方面是它的非強制性特征,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由以及伴隨而來的對自由的意識的特殊領域?!盵12](P230)由此可知,游戲中滲透著自由的價值觀,它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自由意志得不到有效的實現,而從游戲中尋找真正的自由。此外,一個成功的游戲的開展必然要求參與者平等參與,秉承誠信、公平、友善等原則,使參與者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游戲。因此,游戲的過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過程,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廣大民眾認知和接受。
日常觀念活動也稱日常思維,不具備非日常觀念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憑借給定的自在圖式自發(fā)地應對日常生活問題。給定的自在圖式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習慣、風俗、經驗、常識等日常思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要成為人們內心的信仰,而要成為人們內心的信仰,就必須通過模式化和固化的過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的日常常識和經驗。再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和政府提出的凝聚當代中國人民共同價值理想的價值觀念,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自覺的人類精神生產領域或人類精神領域,屬于非日常生活領域。從日常觀念活動的角度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本質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滲透到日常生活領域,成為人們的一種常識思維和經驗思維。因此,日常思維包括常識思維和經驗思維。
常識思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領域中模式化和常識化的結果。作為存在于非日常生活領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一種常識思維是其建設目標在思想理念上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其內涵需要專門的理論解讀,跟日常實際生活相結合,成為日常實踐中經常起作用的因素,指導日常生活。而理論解讀能否滲透進日常生活領域,使其在人們頭腦里形成常識思維,關鍵在于解讀的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面對的是全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不同階層就代表具有不同的知識文化水平和思維圖式,不同的知識文化水平和思維圖式就代表著接受能力的差別,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解讀應該是有針對性的,針對不同的階層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且這些方式方法必須與日常生活的特殊性相適應。解讀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可以使理論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地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成為模式化和常識化的思維,使人們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能自然地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日常生活實踐。
經驗思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日常生活領域中固定化和內化的結果。列寧認為:“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復,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式固定下來,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億萬次重復才有著先入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盵13](P18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是一項紛繁復雜的系統工程,建設過程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不斷地作出調整,但更多的是不斷的重復。盧卡奇曾從勞動對象化的角度揭示了勞動活動以及行為的練習對于形成日常思維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勞動中會形成對象化的一種方式。……由于日常經驗的積累以及練習和習慣,使得在每一勞動過程中重復和進一步形成某種運動,這些運動在質和量上有一定的聯系、相關、互相的補充和提高,這對進行勞動的人就具有一定對象化的特性?!盵11](P8)這是人的活動方式向思維圖式的內在過程,其結果是日常經驗思維的形成。人的活動方式或圖式固定化和內化為自在的日常經驗思維圖式,主要是指:“人的某種活動方式經過專門的訓練或多次的重復而固定為一種習慣的行為模式或活動方式,這樣一來,參與這些活動的思維因素同這些行為模式或活動方式一道內化為人們以后自在地、得心應手、不假思索地運作的日常經驗思維圖式?!盵8](P21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經過無數次不斷重復的過程,會成為人的一種活動方式,最終成為人們頭腦中的經驗思維。
“日常生活是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得以萌生與成長的土壤和濫觴,也是一切活動的匯聚地、紐帶與共同基礎?!盵14](P16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除了理論創(chuàng)新之外,主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日常生活通過其內在結構要素中的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和日常觀念活動的影響,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奠定現實基礎、提供平臺保障和思維圖式,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可以實現日常生活化,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一部分,滲透進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地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薩特.薩特哲學論文集[M].潘培慶,湯永寬,魏金聲,等,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4]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徐崇溫,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5]衣俊卿.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亞伯拉罕·馬斯洛,等.人的潛能和價值[M].林方,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8]衣俊卿.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9]劉兆吉.高等學校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10]賀善侃.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價值認同與沖突[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3(5).
[11]盧卡齊.審美特性:第1卷[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12]Agnes Heller.Everyday Life[M].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4.
[13]列寧.哲學筆記[M].中共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伍洲慧]
李繼兵,廣西師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 南寧 530004;陳順偉,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北京 100029
D 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6)12-0050-05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1]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斷凸顯了價值觀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價值觀可以指導日常生活;二是日常生活影響著價值觀的功能發(fā)揮。當前中國最根本、最核心、最崇高的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最大的“價值公約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人們的日常行為具有能動的指導作用,對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反過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是在日常生活的大場域中進行的,必然也會受到日常生活的影響。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強調的“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2](P72)。筆者主要探討的是后者。另外,筆者從日常生活實踐的角度,把日常生活具體細化為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并闡述了這三個活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不同影響。
一、日常生活的基本層次
準確理解日常生活的科學內涵是明晰日常生活基本層次的思想前提和理論準備。日常生活是一項復雜的、重復性的活動,關于日常生活的內涵,目前學術界的說法不一。昂利·列斐伏爾吸收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從對日常生活批判的角度闡述了他對日常生活的理解,他認為:“日常生活是由重復組成的”,“如果你愿意可以稱之為物質文化”[3](P21),但這也只是現象性的描述,他并未對日常生活進行明確的定義。與昂利·列斐伏爾不同,阿格妮絲·赫勒指出日常生活的本質是一個自在的對象化領域,個體再生產要素是社會生產和類活動的基礎,但也會抑制人的創(chuàng)造意識。應該承認,對日常生活進行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分析具有很大的合理性。衣俊卿在對與非日常生活的參考和比較中給出了對日常生活的理解,他認為:“日常生活是以個人的家庭、天然共同體等直接環(huán)境為基本寓所,旨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再生產的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的總稱,它是一個以重復性思維和重復性實踐為基本存在方式,憑借傳統、習慣,經驗以及血緣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維系的自在類本質對象化領域?!盵5](P210)衣俊卿從日常生活實踐的角度,把日常生活劃分為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三個基本層次,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內在結構和基本圖式,使日常生活更加的具象化。
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多元社會思潮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的路徑研究”(15XKS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