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帆
【摘 ?要】以文言寫作,可謂難矣,尤難在審題立意,結(jié)構(gòu)成章。然本文作者小小年紀,老于筆墨,下筆千言,神思萬里?!办o”“動”之間,辯證觀之,對比類舉,以闡釋“處事之道”;而“鏡”、“水”之辯,足見其人智,其文約,其旨遠。
【關(guān)鍵詞】心靜 ?心動 ?如鏡 ?如水
【中圖分類號】G633.98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1270(2015)03-0002-01
古有仲尼過盜泉而不飲,惡其名也。昔聞隱之至貪泉而飲之,心不亂也。
二者所遇之事相同,而處事之道相異也,何哉?前者為萬世之師也,其行不獨現(xiàn)于己,而彰于世人也,是故,仲尼惡其名,又恐其有辱圣人之名號,若飲,則何姿以示弟子,何顏以見世人?后者為地區(qū)官吏,其所行不彰于世,現(xiàn)于己。是故,隱之不畏其惡名,飲之而去,后為官清廉嚴明,為貪泉之名平反,尤而敬之矣!
然盜泉、貪泉,兩泉耳,飲之者善盜或飲之者必貪,僅世人之閑語,豈能信哉?
余嘗趨百里,入書塾,求顧師名人之道,嘗得名師指點,得八字真言。其曰:心靜如鏡,心動如水。
心靜,則能如鏡,又何患外而生亂擾之??字倌?,萬世之師表也,而不飲盜泉,其心自亂矣。當是時,仲尼急而求水,卻得水而不飲,徒惡其名,患辱之名。以仲尼之仁德,何患飲盜泉之水而污其清名乎?不飲,則心已亂之也。若仲尼飲之,其高山流水,德隆望尊,天下必不閑語,仲尼為萬世之師表,若飲惡泉而色不改行不變,則其弟子必以敬而習之,必為萬古之良品也。
心動,則能如水,又何患外有所不克也。吳隱之,晉代之官吏也,而敢飲貪泉,其心自動矣。當是時,其遇泉而知其有惡名,然臨泉而坐,酌而飲之,并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得心?!彪[之飲貪泉而賦詩,坦蕩瀟灑之情可見一斑。人心之動,隨其本愿,而不失其本心,聞外之閑人語,則不患其利害得所。后隱之為官依然清廉,離任時仍兩袖清風,此乃萬古之真君子也。
然而,仲尼恃其聲望,不飲盜泉,其因也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因而后人有“志士不飲盜泉之水”之贊譽,對乎哉?仲尼之所為,似錯非錯,若錯,則錯不在身,而在于后世之人,非錯,則有違真之明意,孰能解其惑矣?
噫!此言隱于吾之心良久矣,今逢文試,且題與吾之志相合,遂起興而下筆,吾因得將吾之志彰于外,識此文筆者,必是心靜如鏡,心動如水者,與吾同道而游也。
點評:
以文言寫作,可謂難矣,尤難在審題立意,結(jié)構(gòu)成章。然,本文作者小小年紀,老于筆墨,下筆千言,神思萬里?!办o”“動”之間,辯證觀之,對比類舉,以闡釋“處事之道”;而“鏡”“水”之辯,足見其人智,其文約,其旨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