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靜
陳垣是20世紀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他從教70年,擔任過46年的大學校長,他的教學時間甚至比他從事史學研究的時間更長。2010年11月,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陳垣來往書信集》增訂本(以下簡稱“增訂本”)。增訂本中收錄了陳垣先生與其子陳約的217通家書,有208通是首次發(fā)表。
陳約(1909—1999),字約之,陳垣(援庵)第三子,書法家。陳垣寫給陳約的家書中,大多是指導陳約讀書、做學問的話。
本文期待從陳垣對陳約教育的諸多例子上介紹陳垣為人父的一面,展現(xiàn)他對兒子的愛與期望。
一 書法學習
陳約自幼學習書法,遍覽這200余封信,大部分都是陳垣指導陳約學習書法的內容。
1930年8月,陳垣寫信給陳約專門提及書法學習一事:
《九成宮》乃晚清來年最流行之字體,尤其是廣東,但風氣早已變過,不可學?!妒ソ绦颍酚袘讶始豸酥?,有褚本。王本最佳,行書從此入,不患誤入歧途也。
汝既然喜歡學字,何不學篆?今付汝篆帖多種,先認識《說文》部首五百四十字,照《續(xù)卅五舉》筆畫先后,寫得半年,便有模樣,比行楷易進步也。試為之,有困難,再告汝。
至于字帖,從前講石刻,自有影印出,得帖較容易,有正書局、中華、商務,皆有影本,比前人眼界廣闊得多。若求進步,當要看前人墨跡。……余近以廿五元得一手卷,為乾隆第六子永瑢所書,極佳,或可寄汝。此事要看汝后日進步如何矣。
此處看來,陳垣用了一點點“物質鼓勵”的方法。
1930年9月12日陳約寫信向父親請教書法學習事項,陳垣在批復中對陳約書信中格式錯誤一一進行了更正:
來字或示字之上應空一格,以表敬意,此去信與尊輩或平輩均應如是也。
陳垣又問及之前給陳約寄去的《故宮周刊》是否妥收,并批復:
《故宮周刊》……每期均有宋人書札一通,……要知書札行款,最好看《故宮周刊》之宋人尺牘。
1930年10月10目陳約在信中回復《故宮周刊》已妥收,陳垣批復道:
收到有何用?寄汝為是看這些宋人墨跡耳,何以一字不提?
看來陳垣責怪兒子并未認真對《故宮周刊》內容有所闡發(fā)。1931年7月1日陳約寫信給父親表示了自己想學畫的想法,陳垣于10月23日回復道:
書畫是相因的,能書能畫是大佳事。但入門要緊,不可走錯門路,不懂猶如白紙,尚可寫字;入錯門路,則猶如已寫花之紙,要洗干凈,難矣?!仪凹臍w汝之《故宮周刊》,是好東西,見你不甚注意,故不再寄了,知你未能領會也。
因未能重視《故宮周刊》而屢次被責,陳約便在1933年12月16日給父親的信中說:
《故宮周刊》兒曾看過,有書有畫,正合兒現(xiàn)在所學,如仍有出刊,請父親多寄些來。
陳垣還推薦了《故宮書畫集》給陳約,希望對其書法學習有所助。1933年2月28日陳垣信中道:
我從前是有故宮出版之《故宮書畫集》十冊,寄汝否?是黑皮的。我忘記寄與何人,便復我。
1933年3月21日陳垣在給陳約的書信中說:
近來《故宮書畫集》出得多,《故宮》出得少,從前適得其反?!豆蕦m書畫集》每冊書皮皆奉有浮簽,因系易培基所題,此等字不甚雅觀,故每冊均撕擊也。
看來,陳垣先生不喜歡易培基的題字。
寫到這里,想順便提及陳垣與故宮的淵源。
1924年11月20目“清室善后委員會”成立,陳垣被任命為善后委員會委員,參與了對故宮文物進行點查的工作。從此,陳垣便與故宮結下了不解之緣。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陳垣擔任理事,并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直接負責文獻部的工作。1928年6月,國民政府命易培基接管故宮,故宮正式成為隸屬國民政府的機構。此時的陳垣雖不再負責文獻館的領導工作,但是受聘擔任文獻館專門學術委員會委員,從事整理故宮的圖書檔案、編目、鑒定版本、監(jiān)督學術等工作,直至30年代離開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面對浩如煙海卻又雜亂無章的各類明清檔案,陳垣以其對明清檔案的熟知與檔案整理的經驗,制定了整理原則與具體方法,確保了檔案整理的成功與明清檔案的完整保存。陳垣還一直主張將整理的檔案盡快公布,以適應學術界研究的迫切心情。從1925年至1937年,文獻館相繼出版了《掌故叢編》《史料旬刊》《清三藩史料》《清文字獄檔》《蘇州織造李煦奏折》《康熙與羅馬使節(jié)關系文書》《清乾隆內務府輿圖》《軍機處檔案目錄》等等,成績斐然!解放后,文獻館改為檔案館,即今天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陳垣先生對檔案館成立、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陳垣不僅推薦有價值的字帖、出版物給陳約,還在書法學習上的諸多細節(jié)也頻頻給予指導。1932年11月28日陳垣給陳約家書中談到書法學習諸多要素:
執(zhí)筆之法,不要聽人說要執(zhí)正,有時非用側筆不可。寫篆或顏柳,似非正不可,此外大約須側筆方能取勢。至于寫隸,則是非將筆尖向身不可,豈能全用正筆?
……行楷最難寫,篆隸最易寫,因行楷是進步的寫法,篆隸是初民時代的寫法。故寫行楷,非要有多年工夫不可,篆隸只有一年半載即可寫成似樣,速者三兩個月便能似樣,行楷無此急效也。但凡事最怕不得其門而入,又怕誤入迷途。所謂誤入迷途者,即起壞頭是也,入門不慎,走入歧途,回頭不易。故惡劣之字帖,萬不可學,一學便走入魔道,想出來不容易,故凡事須慎于始。
陳約在1933年2月18日的家信中與父親談及唐宋書法字體差異,陳垣對此闡釋道:
運腕運指,由于起居不同,宋以后坐椅伏案,故運腕不靈。唐人尚席地而坐,幾矮腕高,故自然易于運用。今日本人起居尚如唐人,故日本人字有唐味。
分析入微!
二 治學之道
在讀這些書信的時候,仿佛陳垣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他對陳約在學術上的引導與規(guī)勸甚至批評使他與陳約更像是師生而非父子。陳垣家書中有關為學、為人的話語足可以展示他作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的一面。
陳垣常常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一句來教導陳約,如1932年11月16日在給陳約的信中說道:
近日讀何書,并須告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你有問我然后有答也。最怕淺嘗輒止,各得其皮毛,則廢物矣。人不可一日閑,心必須有所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則廢人矣。
陳垣最擔心的是陳約產生浮躁的情緒。1933年4月1日陳約在信中對于自己學問不足表示自我安慰:“其所可自慰者,則此為大眾問題,蓋較兒不通者,尚大不乏人?!贝苏Z遭到了陳垣的批評:
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今以有不如己者以為自慰,系大錯誤,若自己境遇不好,可以拿不如己者自慰。學問不好,不能作此想也。
陳垣批評陳約的時候往往是毫不客氣的,有時候甚至很嚴厲。
1933年6月25日陳垣在陳約的來信中批復道:
又想讀書,又多思慮,一肚俗氣,何能讀書?讀書要挨得饑,抵得冷,并受得世人譏笑,方能成學。
浮躁之人不能讀書,何謂浮躁?如三日來信至十七日再來信,乃云前奉一函,前者何日也?此所謂浮躁不經心也,……浮躁不精細,令人不能看重也。
1934年8月12日,陳約在家書中聊及近日讀書情況,因覺嚴氏《通鑒補》太難,希望選擇稍易的書籍。陳垣就此批評他:
若圖易,則天下無易事,易必不能長久。松柏一年不長一尺,蒲柳一夜可長數寸,然則其壽命之長短亦如之,為學何獨不然。
關于做學問的途徑與方法,也是陳垣經常提起的。陳垣在1930年11月14日陳約來信中批復道:
學問要就自己環(huán)境。如果家藏書籍豐富的,則宜于博覽;如果家中書籍少的,則宜于專精,余藏書不算甚少,但你則可算甚少甚少。無力多購,又無圖書館可利用,則唯一方法是先專精一二種,以備將來之博覽,此所謂就環(huán)境,古人所謂素其位而行,不能因未有書遂停止不學,等有多書乃學也。習書亦然,家多藏帖則博觀,家無藏帖則先專臨一二種,以求將來之博觀。
陳垣還常常就陳約所學推薦各類典籍給他,如1932年11月28日在信中說:
《論》《孟》《莊》、司馬之文皆可背誦,《騷》陶則純文學而已,歸有光等則瀏覽足矣?!俄n非》《商君書》不可不讀(論嚴謹,韓勝于莊)。其文深刻謹嚴,于汝學文有益,余生平喜閱雍乾上諭,其文皆深刻入里,法家、考證家均不可不閱也。
1933年9月18日,陳垣在陳約家信中批復道:
《孟子》《論話》宜熟讀,文氣自暢;曾讀過之古文,亦宜常溫。此古文也。至于今文,吾極欲汝看一家好論說之報紙。天津有《大公報》其社論極有法度。未識粵中有此類好社論之報紙否?宜留意。
1936年9月6日,陳約寫信詢問父親研究法律史應如何入手等等。陳垣在此信中批復道:
先斷代或各史《刑法志》。漢晉魏隋兩唐舊五代宋遼金元明凡十二史皆有《刑法志》,先讀《元史》何如?
三 為師之道
1933年起,陳約在廣州圣心中學任教,教的是初中國文,陳垣常常給陳約一些教學方法上好的建議。1933年9月14日,陳垣在家書中說:
國文所要者,系教授法,如何得學生明白有興趣,能執(zhí)筆達心所欲言,用虛字不誤,不論白話文言,白話必要干凈流利,閑字少,的字呢嗎等字越少越好。文言至要句法,講文時必要注意造句及用字,改文必要順作者意思,為之改正其錯用之虛字,及不達之意,與乎所寫錯之字。非萬不得已時,不可改其意思……教習須自有日記,記某生佳,某生劣,某生有何毛病,某字錯若干回,有可檢查,方能得益。至于講文,最要緊注意學生聽懂否。如有一二人不在心,是學生之過。若見全班都不在心,則必定教者講得不明白或無興趣。即須反省,改良教法,務使全班學生翕然為妙。至于批文章,尤要小心。說話宜少,萬不可茍且。
陳垣還將《字學舉隅》一書寄與陳約,讓他參考其中的辨似、辨異字,以防教學中出現(xiàn)錯字笑話。信中還強調:
自己讀書尚可,教人則要另用一番工夫也。
可見,陳垣迫切將自己教學工作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傳授給陳約,其中有很多都是他長期實踐、反復摸索的成功的方法。
陳垣常常教導陳約教書要有良好的態(tài)度。1933年9月18日陳垣給陳約的信中說:
講書態(tài)度,要穩(wěn)重安詳。最好有時自照鏡一觀,即知檢點。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亦學也,學教人亦學也。勉之勉之。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教學相長,必大有益。
1936年4月11日陳垣在家信中批復道:
因既系教書,即要好好教,免誤人子弟為要。教中學甚不易,教中學亦最好練習。今北大史學系教授錢穆先生數年前亦教中學國文也。……余意圣心是一立足地,不可騖外,專心教好之為要。
陳垣希望陳約在學校為人平實謙虛,與其他教員能相處融洽,反復告誡他“不可與人爭鐘點”。例如:在1936年5月7日陳約家書的批復中陳垣反復強調:
萬不可與人爭鐘點,免招人恨?!豢蔂幦绥婞c。須要聽自然,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又語云,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勢貴己。
當陳約在信中表示自己也能教歷史學科,陳垣批復道:
先求自己能教,不可爭人鐘點,切切。
四 鼓勵
陳垣一直認為鼓勵是使學生進步的有效方法?!艾F(xiàn)存的許多成績登記單、作業(yè)批語充滿了對學生的鼓勵之語”(陳智超《陳垣與歷史教學》)。雖然他的鼓勵對于陳約來說稍顯吝嗇,但也偶爾可見于家書中。如:1930年7月10日,陳垣表揚陳約的書法有所長進:
你此次來字,大進步,可喜??梢娔憬鼇碛霉Γ廖恐廖?。一個人總要有一樣長處,免人鄙屑。
1933年10月9日,陳垣夸獎陳約的書法進步:
有心機寫時,字的確佳,唯末行一忙,遂至馬爪盡露。此吾常言之,人當注意于匆遽之間也,用心寫時的確可愛。
1936年6月25日,陳垣鼓勵陳約:
你字甚佳,可惜生遲數十年,不然可有狀元之望,為之一笑。
1937年4月25日,陳垣鼓勵陳約:
草書不可不學,……既有學書天分,正如百尺竿頭,一氣學好。如此則篆、隸、楷、草無不能,亦大足樂也。我見汝有可能,故以此勉之。
陳垣教子雖嚴,但卻時時關注他的一絲一毫的進步,微有進步則即時加以褒獎,其教育家之譽絕非虛名矣!
五 做人
陳垣先生有愛國之志與政治理想。日寇侵華后,在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的他常常利用他的歷史知識在課堂上宣揚民族氣節(jié),通過他的歷史研究與教學為民族貢獻力量。1931年12月6日,陳垣在給陳約的信中提到日本侵華之事,因陳約之前有“日本暴行如此,殊令人指發(fā)。現(xiàn)在全國既如是奮激,難免一戰(zhàn),在此情形,讀書亦非其時矣”之言,陳垣對此不滿?;匦胖?,陳垣就“各人的本分”這個話題,以自己為實例,來勸導陳約做人要以各盡其本分為重,才可于國于民有補。信中道:
我本來就是一讀書之人,于國家無大用處,但各有各人的本份,人人能盡其本份,斯國可以不亡矣。難道真要人人當兵去打仗方是愛國耶?
陳垣的話,句句懇切。他奉勸陳約作為學生應以學業(yè)為重,讀書同樣可以救國。
1932年11月28日,陳垣在給陳約的信中反復告誡陳約“品格不可墮落”,不可“只知謀利,不顧良心”。陳垣還經常叮囑陳約平時做人處世不可信托人情,1933年3月23日陳垣在信中囑咐陳約:
尤不可去信托人情,令人生厭。余生平非萬不得已,不求人。古人所謂介介,所謂有守者此也。切切!
陳垣還十分注意陳約的交友,1932年12月15日在陳約來信中說道:
交友要緊,不交友則孤陋寡聞。但要識人,誰為益友,誰為損友,別擇甚難。學問、道德、能力,三者最要,每交一友,必自審曰:此人學問能益我否?此人道德能益我否?此人能力能助我否?能則大善矣。反是則問此人能累我否?害我否?能則大害矣,此擇交不可不慎也。
六 生計艱難
陳垣以他的品格、學問如嚴師一般無時無刻不影響著陳約,在其中,我們目睹了他作為史學大家、教育家的一面。但是,在家書中也會有陳垣作為一位父親肩負重擔、艱難奔波的一面。有時甚至令人心酸。
亂世之中,作為一名教師,陳垣的生活總是拮據的。陳約在外求學,境況也是可想而知。求學需要錢,而陳垣作為家長需要維持整個家庭的生計。這樣的矛盾似乎一直存在。陳垣在學術上似乎無所不能,但是現(xiàn)實的生計問題擺在他面前的時候,縱有千般本領卻也無可奈何。
1930年11月3日,陳垣接到了陳約尋求資助的書信,信中懇請他“最好能每年寄兒六百余七百余元”等等。陳垣在此信中批復道:
非要逼死我不可,你替我想,我是干甚么的,月入有定,月出有定,非同做買賣可以發(fā)財,打工人如何能應付此?你知王國維先生是如何死的?就是為錢逼死也?!跸壬氯胨陌僭?,僅夠支家用及自己買書之費,他兒子死了,他親家要他三千元交他寡媳,逼得王先生投昆明湖也。
1931年5月27目,陳約即將在廣州法政專門學校畢業(yè),因想到畢業(yè)后前途茫茫,目前生活極為拮據,便在給父親的信中請求父親供給費用,陳垣在信中批復道:
大約可以,不過要極省才可。余漸老,不能為牛馬走矣。
陳垣此番話實可憫矣!1932年9月20日陳垣寫信給陳約責備其花銷超額等事宜:
汝等不知稼穡艱難……負擔亦累我而已,曷嘗有良心為騾馬一想耶?我今年八月起收入又銳減(比去年差三分一,比前年差一半),現(xiàn)計每月均須虧空,尚未有彌補之法。
1932年10月20日陳垣在陳約來信中批復道:
我近日處境,亦極困難。上不得兩母歡心,下不得妻子滿意,中不得弟妹怡悅。時時撫心自問,只覺讀書一世,不曉做人。望我兒好自為之,勿效乃父也。
其實,陳垣平時很少悲觀失落,他也常常告誡陳約不可有頹廢情緒。陳約在信中曾感慨自己前途渺茫,與父親說“不知命運如何耳”一句,陳垣卻在旁邊批注:
命運二字我不甚喜歡講。
但陳垣上面的一番話卻有明顯的失落與頹廢,讓人讀之不忍。
1933年9月14日,陳垣在給陳約的信中感嘆世事艱難。當時的陳垣正在師范大學教書,登報招聘中學國文教員,僅錄取兩名,報名者竟有二百余人,考題為“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論”(語出《禮記·學記》)。
到考有老者年過六十,有少者年廿一二,亦有前清進士、候補道等,亦可見謀生之不易也。
1933年11月2日,陳約家信中提及在圣心中學教員薪水低,希望父親能略加周濟,陳垣在此處批復道:
我實無法,一豬母只有乳十二,奈何!
看到此處,我為陳垣為人父之不易大為感慨,他形象、幽默地表達了自己的無奈。此信最后他說道:
父親本是一個窮儒,素不善謀生,且亦不愿專于謀生。從前叫你們不要讀書,本是有鑒于我,不愿子弟學我,且子弟亦不能學我,因我雖窮,我能處,你們不能處也。既不能處,何為要學我?我故曰:生計問題不解決,不能讀書,而你又偏學人讀書,又不能挨餓,所謂南轅而北轍也。
陳垣一生淡泊名利,品德高潔,安于貧苦,專事研究。他常常告誡子女不可請托求人。但是,當他回到了“父親”這一角色上的時候,現(xiàn)實生活迫使他要做自己極不情愿做的事情。
1933年陳約畢業(yè)后想在圣心中學任教,懇請陳垣為之設法聯(lián)系劉秉鈞,此人可助成此事。陳垣反復告誡陳約:“切勿急,勿勉強……亦不可開口徑求人也。切切。”陳垣一方面反對兒子求人,無奈何自己卻要做請托人情之事。1933年5月4日,陳垣囑咐陳約務將故宮明信片送與劉秉鈞:
今日有故宮信片一盒寄歸,收到后可送去老劉(劉秉鈞)。此完全為你結納之用,即管先相識,圣心事仍然未可講出口,慢慢來,總要暑假后也。
陳約在圣心中學執(zhí)教后,陳垣仍是時時惦記。1936年5月7目,陳垣寫信給陳約,告之將《文淵閣藏書全景》一部交給圣心中學的朱校長,并附自己的名片一張。還囑咐他:
收到后打開細閱一回(不知書有碰壞否,復我),即送去朱校長,云家父自北平寄來,物雖不值錢,但在廣州或者算是第一部。因剛印好不久,市上尚未見有出售也。
結 語
書信是研究個人及其所處時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料,而家書本身的私密性使其具有更強的真實性,因此史料價值更高。在陳垣與陳約的家書中,我們看到的陳垣不僅僅是一位史學大家、教育家,更是一位父親的形象,有著與普通的父親一樣的情感:對子女無私的愛,對他們寄予厚望,為他們的進步歡喜,怒其不爭時的憤怒,毫無保留地付出……除此之外,陳坦對子女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值得研究與學習的,雖然他的時代已經遠去了近一個世紀,但是這些育人的理念仍然是陳垣先生留給世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選自《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