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運明
1968年川端康成獲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主席強調(diào):“川端康成先生的獲獎的重要意義,其中一點就是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了道德性與倫理性的文化意識?!痹凇陡改傅男摹愤@篇文章中作者有這樣的體現(xiàn)嗎?作為一名自小喪失親人,對親人的愛充滿渴望的孤兒,在《父母的心》中,作者究竟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教師又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讀懂父母的心呢?我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采用類比,讀懂糾結(jié)的愛
《父母的心》中父母對于是否把孩子送出去其實是很糾結(jié)的,首先貴婦人給出了優(yōu)厚的條件,孩子給她,除了父母可以得到100元的酬謝,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過好日子,而且可以繼承財主的家業(yè);孩子如果不送,待在他們身邊,他們已經(jīng)沒有能力撫養(yǎng)這些孩子了,四個孩子會使他們的經(jīng)濟負擔更重??墒前延H生的孩子送給別人,從此骨肉分離,這份痛楚,這份牽掛,這份歉疚可能會伴隨他們終身,怎樣讓學生理解這份糾結(jié)?采用類比,可以加深理解,元代作家姚燧曾寫過《憑欄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贝饲运紜D的口吻寫出。古代丈夫離家,或征戰(zhàn),或行役,天氣轉(zhuǎn)涼時,妻子就給丈夫寄上寒衣。姚燧此曲,構(gòu)思巧妙,它偏不從寄衣入手,反著眼于“欲寄”與“不寄”的內(nèi)心矛盾。冬天到了,妻子想到丈夫,想給他寄寒衣,但一轉(zhuǎn)念,他有了寒衣,就會不急于歸家了。這一來,與其寄,不如不寄。再一轉(zhuǎn)念,若不寄,丈夫就會衣薄被單忍饑受凍了。寄也難,不寄也難。她左思右想,輾轉(zhuǎn)躊躇,始終拿不定主意。這樣,全曲雖然沒有正寫思念,卻通過寫妻子內(nèi)心的為難,處處顯示她對丈夫愛之深,念之切。
父母對子女的送與不送,這也是左右為難的事情,但這種為難恰恰是父母愛子女的表現(xiàn),通過類比,加深了學生對父母猶豫不決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仿寫,有學生寫道:“《送子女》欲送子女子孤單,不送子女子貧寒,送與不送間,父母千萬難。”
二、深層品味,讀懂愛得內(nèi)涵
父母三次送出孩子,又三次要回孩子,表面看來都是表現(xiàn)對孩子的愛,但通過填寫表格仔細閱讀,深層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父母的心的深層內(nèi)涵。首先送走的第一個孩子。父母商量后,送出的是長子,因為對方是“財主”,需要一個孩子繼承家業(yè),所以夫妻商定之后,決定將大兒子送走。這一決定完全是為對方著想的:性別上選擇男性,年齡上選擇大的,也就是給對方要“有用”。要回的理由是“我們家的接班人”,川端康成在此處要表達的就是這位“父親”對“財主”家庭以及自己家族的責任心。
送出第二個孩子后,母親又要用三歲的小女兒來換二兒子,理由似乎很可笑,二兒子“從眉眼長相到說話的嗓門,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樣”,如果把二兒子給了人,“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樣不好受”。這個理由其實是談孝順父母的話題,而且出面的是母親,自古婆媳關系難以相處,讓媳婦出面似乎更有說服力,這是與上一代的親情不斷的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川端康成表達的是父母對長輩的孝心。
第三個孩子的要回好像沒有理由,可是真誠感人, “把那么個無知的孩子給人家,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當?shù)睦淇釤o情。……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好”,語言雖平淡樸實但連財主夫人也深受感染,在第三次要回孩子的情節(jié)中,出場的人物是父親和母親,可見兩口子的思想是一致的,這次,川端康成要告訴我們是父母對晚輩的愛心。這樣通過讓學生細讀課文,完成表格,深層品味,學生深切地理解了父母的心其實包含了對家族的責任心,對長輩的孝心,對晚輩的愛心。這才是父母的愛的內(nèi)涵,也是川端康成表現(xiàn)道德性與倫理性的文化意識。
二、拓展延伸,讀懂自己父母
語文課堂學習經(jīng)歷三個過程。一是言語感受和言語積累過程,學生在反復閱讀中調(diào)動各種感官感受美詞佳句,逐步積累優(yōu)美的言語材料,并儲存在個人的言語積累中。二是言語感悟和言語內(nèi)化過程。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與目睹、口誦、耳聞同步進行體驗與心語,品味和感悟作者蘊含并流露于字里行間的情感與思緒。三是言語模仿和言語表達過程,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積累與運用的訓練,使之落到實處,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課堂的語文教學最終是想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能夠說出、寫出自己的感悟。在《懂你》的歌聲里,我要求學生能夠捕捉自己的父母平時在生活中的事情,體會父母作為成年人的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家族的責任心,對長輩的孝心,對晚輩的愛心。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紛紛發(fā)言,有個同學講訴在一次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父母寧可將自己置于危險,也要救護孩子的事情。有的孩子甚至流下了眼淚。聆聽同學們的講訴,學生讀懂《父母的心》的同時,也深深地領悟到自己的父母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的艱辛,對自己的父母充滿了感激之情。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這樣,由課外的曲——《寄征衣》的評析到課內(nèi)的賞析,再由課內(nèi)的賞析到生活的延續(xù),讓學生明白了:愛,原來是這樣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