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文愷 陸 地
?
泛媒語境下公民傳播的責任倫理建構*
■ 金文愷 陸 地
語境(Context),本指言語環(huán)境或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在社會文化研究中,語境被廣義地指代所要考察的事件的環(huán)境。泛媒者,即媒體泛化;人類新的媒體和傳播環(huán)境正在生成;社交媒體身影無處不在,媒體與人的聯系無時不在,正在廣泛而普遍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心理與社會實踐各方面。泛媒語境下,媒體彌漫傳播,聲音雜多不一,媒體紛嚷不絕于縷的媒體現象。泛媒語境的視角,為設身處地地考察公民傳播及其倫理現象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和方法。
1.泛媒語境下公民傳播存在的問題
泛媒語境下的公民傳播存在著三大問題。一是傳播角色的不專業(yè)。獲得傳播權與能否公正地行使自己的傳播權、客觀地傳播事實信息和有效地討論公眾事務,是兩回事。為新聞傳播職業(yè)在人類存在了數百年的教育,在傳輸著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還傳遞著職業(yè)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和傳播倫理觀。在這方面,公民傳播顯然缺乏這一必要因素,而且相當一段時期是很難彌補的。二是公民身份的不健全。即使我們討論的是“公民傳播”,但顯然,在現時代,公民身份是不健全的,“公民”對應于國家憲法的權利與義務,點擊、圍觀、娛樂和購買不是網絡新媒體給予公民的核心權利。三是公民意識的不成熟。公民傳播的價值不在于獲得自身的娛樂利益,而在于能夠圍繞公共利益來討論、交流和批評①;而在網絡空間中公民討論,“用獨白代替對話,附和代替質疑,恭維代替疑問,情緒宣泄代替理性辯論,以勢壓人代替平等包容,斷章取義制造謠言代替尊重對手公平競爭等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現象”。
2.公民傳播倫理問題的原因
一是立法滯后。網絡世界一度被認為是一個蠻荒地帶,由于新媒體技術不斷翻新,立法的頂層設計難以適應公民使用新媒體的法律問題。王玉華認為微博倫理規(guī)范與法律法規(guī)建設的滯后及無奈成為微博倫理失范的外部根源之一。②二是理論滯后。雖然有學者早就提出將網絡道德建設納入公民道德建設的范疇③,但理論研究一般以職業(yè)傳播者的道德研究為主,如何針對網絡時代的公民道德心理特征,提出符合時代特點的倫理資源,還比較缺乏。三是啟蒙教育滯后。網絡道德具有全民原則,應“為所有成員所擁有并服務于社會全體成員”④,但是,互聯網早期在全民中開展網絡道德與精神啟蒙運動被技術化和市場化的聲浪驅逐,啟蒙錯失時代,導致如今泛媒體下道德問題和法律糾紛不斷。四是公民傳播主體性處在演變之中。
3.公民傳播倫理問題的現實悖論
在“人人皆傳者”的泛媒語境下,傳者的權利無比擴張,傳者的義務棄置一旁,傳者的倫理責任隱匿淡化、語言暴力泛濫、隱私侵權行為不斷增多、謠言滋生和傳播不斷加速、群體極化等非理性行為時常出現。微博實名制、微信群主因放任群成員傳播淫穢視頻而被同罪處置及虛假信息傳播入罪等一系列法律規(guī)定,在加大對公民傳播行為的制約,公民傳播問題的法制治理先于公民傳播倫理重建,形塑公民傳播倫理、強化公民傳播責任倫理的命題更加突出。
“責任”概念在康德倫理學里占有中心地位??档掳沿熑胃拍钆c規(guī)律概念緊密地聯系起來,提出責任“就是由于尊重規(guī)律而產生的行為必要性”⑤;“人們正是通過責任觀念,才找到道德規(guī)律”。⑥康德立足于道德至上的自由規(guī)律,以責任為核心的倫理學說,把人從自然中分離出來,超越于動物界。
康德之后,責任倫理被高揚。馬克斯·韋伯(1864-1920)把倫理分為信念倫理和責任倫理:“一切倫理性的行動都可以歸于兩種根本不同的、不可調和的對峙的原則:信念倫理和責任倫理?!雹弋斒氯藢ζ湫袆拥?近期)后果負責,應按責任倫理原則行事。
英國哲學家哈耶克(1899-1992)把責任作為自由的一個屬性,自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與責任相聯系,責任是自由的基本屬性和必然結果,責任也是對自由的一種限制?!皥孕艂€人自由的時代,始終亦是誠信個人責任的時代。”⑧
1.以職業(yè)傳播倫理為基,展開公民傳播倫理建設
新聞傳播倫理建設呈現出這樣的路徑特征,即從“新聞倫理與道德”到“新聞倫理與法規(guī)”,到“傳媒倫理與法規(guī)”的過程。過去傳媒倫理研究與教學注重職業(yè)倫理、知識倫理,加強職業(yè)規(guī)范與行業(yè)準則,以支持在職業(yè)場域發(fā)揮作用。在職業(yè)傳播工作者、機構傳播工作者、公民個人傳播者并存的今天,傳播倫理的規(guī)制對象從規(guī)制職業(yè)傳播主體行為到公民傳播行為的轉變。由于傳播的公共性和公共領域的擴大,原本規(guī)范媒介精英的倫理道德規(guī)制,同樣要覆蓋到具有表達權的普通公民的傳播責任倫理領域。公民傳播倫理的研究與教育相對匱缺,新聞傳播倫理建設的路徑向著“公民傳播倫理與責任”方向延伸,是由規(guī)范新聞職業(yè)傳播機構對社會守望行為與責任的調節(jié)向自然人公民的傳播權及倫理責任界定與規(guī)制的時代必然。
2.形塑公民傳播責任倫理,確證理想傳播學術治理
在泛媒時代,在加強立法的同時,更需要道德的跟進和倫理的重建。理想傳播的境界是不應依賴法律的剛性規(guī)范的;依靠法律在后的收容整肅,社會傳播與治理成本之大將無法想象?,F實中,各種新型社交媒體與自傳播的浮躁、任性、“娛樂”至死、人肉搜索、惡搞等傳播亂象,需要學術思想治理以界定其信息自由傳播的邊界與底線。根據哈耶克的二元社會秩序觀,社會秩序可類分為自發(fā)的和建構的,自發(fā)秩序由內部規(guī)則調整,建構的秩序則由外部規(guī)則調整⑨。形塑公民傳播的責任倫理,可以避免媒體與傳者、傳播與責任、公民享有信息獲取自由與傳播責任的“二元割裂”,避免哈耶克所說的“非意圖結果”的“自發(fā)演進秩序”,是現代公民與社會-國家體系化形態(tài)重塑與調整的需要。
3.汲取與借鑒中外倫理思想資源
如前所說,康德的“責任”概念、韋伯和哈耶克等西方哲學家關于責任倫理的思想,給予了公民傳播責任倫理建構從外在道德他律和內在良知自律并重的倫理觀念和思想源遠。注重人倫物理是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儒家傳統(tǒng)中的“仁愛”、“誠信”、“慎獨”等倫理思想,“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的倫理觀,表征的是人類生活的共同秩序以及秩序關系,含有“應予”如此的準則與規(guī)范意涵,對于建構泛媒語境下的公民傳播責任倫理,具有更直接的現實針對性。
4.培養(yǎng)公民精神,克服公民傳播“無精神的倫理”
有學者指出,當代中國倫理道德存在“精神缺場”的弊端,表現為理性對精神的僭越,“無精神的倫理”造就偽善的現代形態(tài)⑩。這提示我們需要從“精神戰(zhàn)略”的角度思考公民傳播倫理困境的解決方案,實現理性向精神的辯證回歸。從精神哲學角度講,關鍵是培養(yǎng)公民精神,又叫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對于自身享有的法定權利和義務的自覺意識”,它包括主體意識、自由意識、民主意識、人權意識、法治、誠信、寬容、公德、科學精神等內容。泛媒語境下公民傳播倫理的實現,需要形塑公民意識,從公共倫理、法治和精神三個層面加以規(guī)制。公共倫理即強調尊重自身、尊重社會,遵循普遍的倫理法則。
注釋:
① 吳靖:《精英控制互聯網議程的機理分析——資本裹挾下的網絡公共領域“單極化”》,《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年第12期。
② 王玉華:《網絡公共事件傳播中微博倫理失范與規(guī)制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③④ 黃瑚、鄒軍、徐劍:《網絡傳播法規(guī)與道德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229頁。
⑤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載《康德全集》(第4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00頁。
⑥ [德]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8頁。
⑦ [德]馬克斯·韋伯:《倫理之業(yè):馬克斯·韋伯的兩篇哲學演講》,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頁。
⑧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83、84頁。
⑨ 朱娟:《作為自發(fā)秩序的“人肉搜索”——哈耶克二元社會秩序觀的進路》,《法律科學》,2009年第1期。
⑩ 樊浩:《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及其精神哲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作者金文愷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陸地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毓強】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建設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理論的構建”(項目編號:2015MZD018)子課題“新聞傳播制度與控制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