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宏生 朱婧雯
(作者歐陽宏生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朱婧雯系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2014級博士研究生)
?
意義·范式與建構*
——認知傳播學研究的幾個關鍵問題
■歐陽宏生朱婧雯
認知傳播學以人類的“認知”和“傳播”兩大本能作為研究對象,沿用系統(tǒng)論的研究思路,即將“認知”與“傳播”作為人類進化系統(tǒng)的兩大組成部分,分別探究二者的規(guī)律內涵,厘清“認知”“認知科學”“認知傳播學”三大基本概念及其內在屬性;又以整體的視角,遵循“認知”與“傳播”相輔相承的現實運作,將“認知”中的“傳播”與“傳播”中的“認知”結合起來,探索人類現實生活中認知傳播的本質規(guī)律,提高人類的認知自覺、優(yōu)化人類的傳播路徑、提升人類認知傳播的效率效果、形成認知傳播學研究的理論框架、彰顯認知傳播學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在此基礎上,界定認知傳播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和理論架構,形成宏觀應用與微觀應用雙重路徑的范式體系。
認知傳播學;認知科學;傳播路徑;學科體系
作為一門跨學科多種學科交叉發(fā)展的新興研究領域,認知傳播學的研究一方面以歷經近40年發(fā)展歷程的認知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為依托,借助認知科學對人類運用人腦和心智進行信息加工消化進而形成認識客觀世界并改造客觀世界的內在能力,基于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的解釋分析,為人類認知傳播行為的研究提供最為科學實證的支撐;另一方面認知傳播學的研究以人類最為日常的信息傳播行為為對象,探尋以人類為主體的傳播行為發(fā)生過程的規(guī)律和機制,為后現代思潮轉向背景下,基于多元媒介和信息載體的傳播行為提供人類認知規(guī)律為保證的科學分析。①因此,認知傳播學的研究是迫切的同時也是極具社會實踐價值的。然而,任何一門新興學科的開拓式研究都不可能直接采取“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而應以更加嚴謹、更加執(zhí)著、也更具創(chuàng)新、更有魄力和洞察力的學術鉆研精神,步步為營地為認知傳播學更加長遠、更有深度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學術根基。至此,有必要首先厘清認知傳播研究的一些關鍵概念,既為夯實根基也為開拓掘進。
任何有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都必須要有明確的研究對象。認知傳播學是一門交叉的跨學科研究,其研究對象應該分為兩大方面:一是認知;二是傳播。二者屬于相輔相成的關系,凡是有認知的地方必有傳播現象的發(fā)生,而傳播目的的實現是以人這一主體的認知作為衡量效果的。由此,下面以“認知”“認知科學”“傳播學”再到“認知傳播學”的概念剖析路徑,厘清認知傳播學研究的對象及邊界。
1.“認知”
“認知”指人們認識活動的過程,即個體對感覺信號接收、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過程。其中,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實際非常復雜,是經由人類誕生以來逐漸發(fā)展形成的表征意識及人腦復雜的瞬時運算最終完成。具體來說,可以將“認知”的過程分為三大階段:一是“感知”;二是“認識”;三是“表征”。
首先,“感知”是“認知”的第一步,是人類主體運用特有的五大感覺器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吸收外部客觀世界的過程。盡管對于現代人類來說,“感知”無處不在、時刻發(fā)生甚至無需刻意完成,仿佛是人類天生的生理功能,而實際上這種看似無意識的感知能力卻是人類作為一種高級生物經歷長時期的發(fā)展從下意識行為向潛意識行為最后再向無意識行為這樣一步步轉化而來,成為人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由動物向人轉化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人類由此形成了主體/客體的二元對立的初級意識,在“感知”客體對象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主體“我”的基本概念,為后續(xù)的語言形成、信息交流、團隊協作提供了初步的生理保證。②其次,“認識”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將從主體之外的客體世界吸收而來的內容轉換成基本的“信息”,轉換的實現需要一定的中介,這個中介就是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而人類的語言能力并非與生俱來,同樣是伴隨人類長時期的進化發(fā)展由最初的“前語言”③發(fā)展成為能夠相互交流共享的正式語言。正是通過語言符號這一橋梁,由人類感官感知得到的外界客觀世界成為人類能夠識別的內在信息,為人類創(chuàng)造文明、改造世界提供了保證。最后,“表征”是一種后認知狀態(tài),繼“感知”“認識”完成之后,人類需要將從外界獲得的數據信息加工計算進而實現輸出利用、賦予信息以意義——一方面更加深刻的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然規(guī)律為我所用,創(chuàng)造屬于人類的先進文明。這個階段是以符號作為支撐,使人類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在此思維能力的推動下,人類將客觀世界中獲取的信息再次生成為更加復雜多元的表征,創(chuàng)造出超越語言的多種符碼,進而通過利用為改造世界豐富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社會提供了保證。例如現今日益發(fā)達的自然科學,就是人類從“感知”世界、“認識”世界、再將所得信息“意向”化后的成果,動能、光能、原子能的發(fā)明和利用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超越客觀世界的人類世界,而所有的一切,從源頭上來說,都是人類個體由感知、認識、表征組成的“認知”這一核心能力的發(fā)揮得來的。
2.“認知科學”
認知科學是關于自然的和人工智能的研究④,是以認知過程及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研究人類感知和思維信息處理過程的科學。它包含神經科學、心理學、語言學、符號學、修辭學、人類學等學科。
認知科學正式確立于1956年在荷蘭達特茅斯(Dartmouth)召開的人工智能研究討論會,由此拉開了認知科學作為一門專業(yè)研究領域的發(fā)展序幕。1978年10月1日“認知科學現狀委員會”遞交斯隆基金會的報告這樣定義認知科學:“關于智能實體與它們的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它們共同的目標是“發(fā)現心智的表征和計算能力以及它們在人腦中的結構和功能的表示。”⑤如果說認知科學誕生初期是以人工智能研究為中心的話,其后的20世紀60至80年代在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領域掀起的、以反叛行為主義為旨的“認知革命”則使認知科學趨于成熟。“……認知科學……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國理智生活中行為主義的對立面……它表達了試圖進入心智來研究認知過程,而取代僅僅研究對刺激的行為反應。”⑥充分說明了哲學、心理學、語言學以及后來的符號學、傳播學等對于認知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
具體而言,認知科學就是以人類認知流程為對象的專門科學研究,從“認知”的三大階段來看,“認知”是一個相對復雜且逐漸無意識化的過程,“認知科學”旨在將這一已經被無意識化的過程按照其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行“意識化”還原,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能夠更進一步探索人類本身大腦運作、神經加工的規(guī)律,為神經科學、醫(yī)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科學的研究視角;從社會科學的角度而言,能夠闡釋人類諸多行為表征的潛在規(guī)律,于細微處感知人類文明的潛在轉向,預測甚至預警人類進一步改造世界過程中的文化趨向及可能危機。
3.“傳播學”
傳播學,簡而言之,是研究信息傳播的科學,而傳播離不開主體對于信息的采集、對于信息載體或傳輸渠道的選擇利用、傳播對象的接受即傳播效果三個大致的流程。傳播學的發(fā)展經歷了大致三個階段,20世紀20、30年代傳播學先驅在傳統(tǒng)的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融合的基礎上,以服務于戰(zhàn)爭和政治的研究背景為目標,踏足信息傳播效果研究之先河,開啟傳播學研究之幕;20世紀40年代,諸多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傳播學奠定理論基礎,如拉斯維爾的“5W”傳播模式和傳播的社會功能,拉扎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理論”“意見領袖”、盧因“把關人”理論等,施拉姆正式確立了傳播學在人文社會學科中的地位;50年代后,傳播學研究走向高度自覺,諸多學者加入到傳播學研究中來,從效果、過程等不同角度展開對信息傳播的研究,形成了傳播學研究的傳統(tǒng)學派、批判學派,前者注重研究的實踐性,以量化分析為方法支撐;后者注重研究的社會性,側重以思辨為主的質化分析。
大多數社會理論,包括媒介理論,從來都不是完全革新性的,即不是后者完全顛覆前者的關系,這些理論總是前后傳承的,是特定時期的產物,因為“科學在本質上、自然而然地鑲嵌著文化”⑦。此后,傳播學的理論隨著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演進,尤其是在新興媒介技術高速迭代的當前,各種新興的、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傳播學研究在領域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人文社會科學從本質上講就是人類自我認識的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歷史證明,一門真正成熟的人文社會科學總是自覺而充分地意識到它是人類自我認識的一部分。……傳播學所要研究的核心內涵不是毫無生命的傳播過程本身,而是活生生的信息人?!雹鄠鞑W歷史理論為基礎,在當下的傳播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之下,將傳播主體這一信息人作為傳播研究的拓展方向之一,將信息人的認知這一驅動傳播、主導傳播過程、影響傳播效果即貫穿信息傳播始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作為傳播學研究的新興切入點,將“認知”運用于傳播學理論革新的建構之中,既是傳播學啟于跨學科理念的精神繼承,又是傳播學人文本質的回歸。
4.“認知傳播學”
認知傳播學,顧名思義,是認知和傳播融合研究的理論系統(tǒng),是研究人在傳播活動中人腦和心智工作機制規(guī)律的學說,是人們運用認知科學成果,研究大眾傳播中傳播主體、傳播客體、傳播行為、傳播內容、傳播流程等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
構成人類“認知”本能的“感知”“認識”“表征”三大階段形成了一個非封閉式的循環(huán)流通結構,將外界客觀信息轉化形成了可以累積、加工、傳輸的信息(語言或符號),這一過程正是認知傳播研究所揭示的“認知”中有“傳播”,“傳播”中有“認知”的交互聯動效應。正是這一交互關系成為了認知傳播學建構的根本科學依據,也是形成了“認知”科學與“傳播”科學的融匯的有力支撐。因此,“認知傳播學”的研究一方面緣于社會高速發(fā)展、尤其是以新興媒介技術的進步推動信息流動頻率提升,進而為人類的“認知”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使得原本單一的語言認知向著多元的語言、圖像、聲音復合認知轉型。至此,“認知”成為與“傳播”相伴而生的意識現象,而“認知傳播學”將側重點放置于“傳播”之上,試圖從“認知”的視角切入對于人類傳播現象的深入解讀和科學評估。就二元論的角度而言,從“認知”視角進行的“傳播”研究同樣也有利于從“傳播”的角度重新審視人類“認知”的本能,既符合社會規(guī)律又豐富了“認知科學”研究的內涵和外延。另一方面,“認知傳播學”研究得益于科技進步為探索人類“認知”黑箱提供了技術保證,尤其重要的是,在傳播中日益進化變遷的人類“認知”體系,能夠通過相關設備的數據捕捉和系統(tǒng)分析,真實還原信息傳播過程中人類的“認知”機制,從而把握“認知”規(guī)律,既推動“認知科學”的進深,又為社會信息傳播乃至文明創(chuàng)造提供基于“認知科學”的客觀數據支撐。
無論從“認知”角度切入“傳播”還是從“傳播”視角開展“認知”研究,都是一種跨學科的交叉研究視野,是神經科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字語言學、聲音語言學、視覺語言學)、符號學、修辭學、社會學、廣播影視學、新聞學、傳播學、新媒體等科研領域融合發(fā)展的結果?!罢J知傳播學”是將人作為研究主體,以信息為中介、以多元媒介形態(tài)為載體、以社會風俗及大眾流行體系為支撐,對“感知”完成的信息攝入到“認識”帶來的信息加工再到“表征”建構的知識體系和行動方式這三大“認知”流程進行細分剖析,把握人類主體傳播過程中的“認知”機制和規(guī)律。要完成“認知傳播學”的這一研究體系,離不開神經科學的可視化數據分析、心理學對于精神分析等成果的借鑒、語言學對于信息表征的形態(tài)識別、符號學對于人類形象思維信息加工的輔助闡釋、修辭學對于人類信息加工和輸出過程的內在規(guī)律把握、新聞傳播學對信息的媒介式表達與傳授關系的理論移植……總之,“認知傳播學”作為順應當代社會形態(tài)的新興研究領域,是以往任何單一研究領域所無法解釋與涵蓋的,只有綜合運用“認知傳播學”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并加以探索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把握“認知傳播”的核心實質。
認知傳播學研究旨在將認知科學與傳播科學兩大系統(tǒng)進行有機整合最終形成既有理論基礎又能指導實踐運作、既有人文理論闡釋又有科學規(guī)律評估的跨學科交叉理論體系,形成在縱深度和寬廣度兩大方面都具有廣闊前景的學科框架。認知傳播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從四個層面彰顯其學科價值與應用前景,形成從以“認知”科學和“傳播”科學兩大部分規(guī)律基礎研究到認知傳播學科體系系統(tǒng)研究的跨學科、融合視野的遞進式研究范式。認知傳播學研究的首要目的在于剖析新興的社會語境下以人的認知機制為影響因子對信息主體傳播流程的作用力,并以此為基礎一方面進一步把握人類以認知傳播能力為核心的演進路徑,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人類自身的認知傳播機能;另一方面為社會信息傳播提供更好的方式創(chuàng)新,凈化傳播環(huán)境、優(yōu)化傳播策略、提升傳播效果,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完善人類文明的傳承與進化空間。其次,通過認知科學與傳播科學的交叉進深式研究,形成認知科學視野下的傳播研究和傳播科學視野下的認知研究,突破了單純“認知”科學研究和“傳播”科學研究的局限性,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兩大學科的研究任務、拓展兩大學科的發(fā)展空間,順應了信息時代中主體“人”的傳播與認知并行運作的現代性生存演化機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社會演化的規(guī)律,具有廣闊的科學前景。再次,通過對認知傳播基礎規(guī)律的把握和探究,開拓和建構一門新的學科,建立認知傳播的理論體系,既是認知科學與傳播學理論建設和實踐應用的需要,也對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經營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以下四點是對認知傳播研究的目的意義的充分呈示:
1.認知科學是研究人類感知和思維信息處理過程的科學,通過對傳播和接受認知行為的定向分解、靜態(tài)剖析、局部研究等,在多屏理念引導下,以更好地活躍傳播思維、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優(yōu)化傳播效果。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了認知傳播研究將主體“人”作為認知科學與傳播科學研究核心的科學理念——“人”是一切傳播活動的驅策動力,“人”生存于信息的傳播與接受過程中,而無論是傳播還是接受的效果都涉及到以“人”為核心的、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認知行為。因此,認知傳播研究的出發(fā)點就在于對于主體“人”本質本能即“認知”行為的回歸,將看似平常的傳播行為進行認知視角下的專門細分、嚴格探究,將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漸無意識化的認知傳播流程重新進行科學的研究,將處于不斷變動的認知傳播流程進行“暫?!笔降姆糯蟪尸F,既是對人類本質研究的深入體現,也是人類思維進化的必然趨勢。在具體的傳播活動中,傳者與受者的認知過程可以通過各種科學儀器得以測量獲得直接的數據支撐,在對數據進行分析評測的基礎上,可以形成傳授者對于某一具體信息表征形式的微觀反應規(guī)律,從而為制定詳細的傳播策略、創(chuàng)新拓展豐富的傳播內容、更有針對性的優(yōu)化傳播效果奠定了最為根本的主體保證。
2.將認知科學用于大眾傳播中傳播主體、接受主體、傳播行為、傳播內容、傳播過程等的研究,以動態(tài)視野把握傳播流程中的認知反映,有利于客觀把握傳播者、接受者的心理機制,有利于優(yōu)化傳播內容,最大可能地提高傳播效果。以更好地建立內容生產保障體系,正確地評估內容傳播質量,科學地評估內容傳播效果。如果說前一項研究目的的彰顯是通過對“人”為主體的認知本能的回歸,形成了“認知”視野中的“傳播”研究意義的話,那么這一層次的研究目的則旨在將傳播本質置于研究的重點,從傳播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中探索傳授主體的“認知”本能,形成“傳播”視野中的“認知”研究意義。這一層面的研究更加注重研究對象的流程性——也就是說,認知傳播研究的對象并非孤立、靜止的,而是處在不斷變動的傳播過程之中?;貧w認知傳播的程序性,也就是強調了從動態(tài)的視角出發(fā)展開傳播中的認知研究。這一意義的凸顯,首先需要對傳播過程進行科學的細分,其劃分的依據在于每一流程的主體認知效果的差異。認知差異是導致傳播環(huán)節(jié)異化的首要因素。因此,如果能夠對傳播流程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科學研究、科學管理,那么對于提升傳播的科學性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從長期的研究積累來看,傳播流程中能夠觸發(fā)主體不同認知效果的構成為:傳播主體、傳播客體(傳播內容)、接受主體、傳播途徑、傳播效果。而研究路徑的展開既可以從傳播主體出發(fā),探究有意識的傳播效果關系,又可以從接受主體出發(fā),探究接受主體對于信息接收過程中對于傳播客體的解讀認知、傳播效果的呈現,從而形成相互交織、相對完善的傳播過程研究,有利于提升傳播效果的針對性。
3.建立認知傳播理論,有利于拓寬傳統(tǒng)認知科學和傳播學的研究路徑,回歸價值理性重構學科藍海,豐富認知科學與傳播學的研究內容,增強認知科學與傳播學的針對性。在靜態(tài)的微觀研究與動態(tài)的宏觀流程研究兩大基本規(guī)律探究的基礎上,形成認知傳播的理論基礎、整合多元學科中的交叉理論架構認知傳播的理論體系,既是基礎研究、實踐研究的目的,又是認知傳播學科建構形成完整性、理據性、科學性、前景性兼?zhèn)涞慕徊鎸W科的儲備。從研究對象的特征而言,無論是認知科學還是傳播科學,都無法脫離傳播中的認知現象以及認知中的傳播行為,傳播與認知二者是相輔相承、決然不可分割的兩大人類主體本能,只有在認知中把握傳播并且在傳播中探究認知,才能避免單獨的認知科學與傳播科學研究的盲目性,為認知科學與傳播科學長遠可持續(xù)化發(fā)展提供符合社會規(guī)律、人本規(guī)律的科學視角。因此,認知傳播研究的第三大層面致力于梳理基礎理論、總結實踐應用規(guī)律,突破認知科學與傳播科學分別獨立研究的局限,為認知科學的研究提供了一種科學有效的支撐和切入點、也為傳播科學提供了符合基本規(guī)律的落腳點與發(fā)展視野。無論是對方興未艾的認知科學還是相對悠久的傳播學研究來說,都是一次積極有效的創(chuàng)新式探索,為兩大獨立學科的發(fā)展提供契機,增強了認知傳播科學的針對性。
4.開拓和建構一門新的學科,建立認知傳播理論體系,是認知科學與傳播學理論建設和實踐應用的需要,是認知傳播實踐發(fā)展的需要,它對于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意義??v觀國內外相關研究,盡管有眾多從“認知”或者“傳播”或者“認知傳播”為視角展開的研究成果,但是至今仍然沒有以“認知傳播”為明確研究對象的完整理論體系,始終缺乏完善、科學、系統(tǒng)的專門研究。⑨認知傳播研究就是要以人類的“認知”本能為突破口,分析并闡釋人類傳播行為達成過程中的認知與動機、認知對傳播內容的來源與構成的作用力、認知與傳播方式的差異化表征、認知與傳播效果的達成等方面,從多個角度形成完善、科學、系統(tǒng)的研究架構,在此基礎上豐富認知傳播學的理論體系。其中,認知傳播理論體系的建構包括兩大路徑:其一,通過對具體傳播現象中認知反映的實驗設計、采樣調查、數據收集和分析,形成認知傳播相關的新興規(guī)律,如采用神經科學研究方法建立符號刺激與個體認知反映之間的聯動關系、以及從個體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之間的差異分析人類認知運作的內在邏輯等;也可以采用心理學、語言學、符號學的研究方法,分析人類信息加工的規(guī)律性,或者符號思維的內在邏輯等。從這一路徑出發(fā)的認知傳播研究側重于創(chuàng)新性規(guī)律的發(fā)現發(fā)明,拓展認知學與傳播學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豐富認知傳播學的研究內容。其二,借鑒并通過理論推導、理論嫁接等方式形成能夠解釋認知傳播現象、挖掘認知傳播學研究領域的新生理論。例如將神經科學中腦加工機制的理論與傳播學、符號學、語言學中的信息加工理論進行移植嫁接,形成能夠解釋認知傳播過程中人類對語言等符號加工運算的有效解釋。這一路徑出發(fā)的認知傳播研究則旨在發(fā)揮跨學科研究的優(yōu)勢,充分利用借鑒相關學科的理論基礎,充實并發(fā)展認知傳播學科的理論架構,為其他學科的研究提供一種全新的研究視野,減少認知科學、傳播學等交叉學科研究的盲目性。在此基礎上,形成認知傳播學研究的理論體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實現對于認知傳播現象的深入分析,不僅有利于夯實認知傳播學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能夠極大的刺激認知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研究熱情,形成認知傳播學更加寬廣、更為持久的發(fā)展演進道路。
認知傳播學的形成及研究的展開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也是傳播學、認知科學、語言學、符號學等相關學科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作為跨學科的新興研究領域,認知傳播學既要將作為學科建構基礎的理論進行有針對性、有深度地拓展和創(chuàng)新,豐富認知傳播學研究的視野、鞏固認知傳播學的學科地位和權威性。同時,認知傳播學還要將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充分結合,一方面從社會現象中獲取研究靈感、推進學科研究的時效性、不斷延續(xù)本研究的創(chuàng)造活力;另一方面將研究推導得出的權威理論用于指導社會實踐,將宏觀理論用于傳播研究運行中的微觀細節(jié),提高認知傳播研究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诖?認知傳播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包含宏觀理論建構和微觀應用理論兩大分支。
1.宏觀理論建構。認知傳播基礎理論是認知傳播研究中的學理部分,是探索認知傳播本原的一般性、普遍性規(guī)律的理論。包括其本質理論、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理論。
首先,認知傳播的本質理論,指的是從本質規(guī)律的探索路徑出發(fā),對認知傳播的內在規(guī)律和機制的深入研究得出的具有一定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的規(guī)律總結。認知傳播的本質理論研究要將“認知”與“傳播”分別置于科學體系內進行內部規(guī)律的探索和研究,再將二者結合起來形成“認知傳播”的交叉聯動規(guī)律,才能觸及認知傳播的本質。包括學科的基本概念、學科的研究現狀、學科的研究目的和意義、學科的本質特征、學科的功能與任務、學科的產生與發(fā)展五大部分。將學科建構的體系框架搭建起來的同時,為后續(xù)的認知傳播深入研究和細化研究,厘清思路、劃定邊界。
其次,認知傳播的內部關系理論。是從認知傳播的內部關系入手,對認知傳播內部涉及的相關領域進行細分并上升到理論高度,形成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和普適性的規(guī)律匯總。與本質理論不同,內部關系理論研究內容更加強調研究視野兼具針對性和跨越性,即既要看到認知傳播內部關系的組成部分,又要將其以整體性的思維進行分析研究,形成既獨立又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如此才能更加符合認知傳播的實際規(guī)律。按照認知傳播的內在結構,可以將研究內容分為認知傳播與傳播主體、認知傳播與接受主體、認知傳播與內容生產、認知傳播的過程與模式、認知傳播與傳播效果五大部分,體現了主體“認知”本能貫穿傳播全程的基本研究思路。此外,以“認知傳播”為核心,五大部分之間的交互關系為對象形成的認知傳播視野下傳授主體與內容生產、傳授主體與傳播流程、傳授主體與傳播效果以及內容生產與傳播流程、內容生產與傳播效果以及傳播流程與傳播效果等部分基礎上的整體性研究也是內部關系研究內容的重要方面,共同構成認知傳播內在關系研究的豐富內涵。
再次,認知傳播的外部關系理論。這一層面的研究內容側重于將認知傳播放置于更為宏觀的視野進行分析研究,又可以分為兩大邏輯指向。一是縱向展開的研究:個體的認知形成離不開群體以及社會的潛在作用,而個體的認知形成必然要伴隨社會文化的整體性變遷,將認知傳播的研究置于一個更為漫長的發(fā)展時期來看待,則更能夠凸顯群體文化乃至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對個體認知的遞進式轉向影響。從這一邏輯出發(fā)的認知傳播外部關系理論研究具體包括認知傳播的文化價值、認知傳播的社會環(huán)境、認知傳播的人文語境等。二是橫向展開的研究:認知傳播作為新興的研究領域之一,與其他新興的研究領域以及有一定歷史淵源、相對完整的研究領域而言,是一種兼收并蓄的相關關系,認知傳播的外部關系研究離不開對認知傳播本領域與其他領域研究之間的跨領域關系研究的支撐,由此形成了認知傳播與心理學、認知傳播與語言學、認知傳播與符號學、認知傳播與社會學、認知傳播與人類主體、認知傳播與傳媒等諸多領域。從這兩個邏輯出發(fā),才能豐富和完善認知傳播的外在體系,拓寬認知傳播的研究視野和理論基礎,奠定本學科不竭的發(fā)展動力。
2.微觀應用理論。認知傳播應用理論是認知科學用于傳播研究運行中的具體環(huán)節(jié)所進行的有可操作性、有針對性的研究。認知科學作為探究人腦或心智的工作機制的前沿性學科,運用于傳播研究,對傳、受雙方編碼解碼的認知過程的科學化、微觀化和智能化建設;而在媒介多元化與受眾認知復雜化的當下,認知傳播學對多屏傳播和分眾傳播的深化和推進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將認知傳播研究所得的理論規(guī)律運用于現實的傳播實踐過程,對提升傳播者的素質、優(yōu)化傳播內容、求得最佳傳播效果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具體而言,認知傳播研究的微觀應用層面包括以下方面。
傳播主體認知研究。傳播主體包括傳播者與接受者兩個部分,二者在實際傳播過程中,身份由于信息獲取度以及對于信息渴求度的不同處于不斷的轉換過程中,而不同的身份則決定了不同的認知出發(fā)點。傳播主體的認知更加側重于對于信息的表述以及個人價值觀的無意識呈現;而接受主體則更加側重于信息的篩選以及進行與自我價值觀的碰撞與判斷。在一定的時間或空間條件下,傳授身份是不斷更替的。認知傳播研究則需要將個體的信息接收進行細分,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信息傳授主體的認知態(tài)度以及情感變化等一系列反應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一方面更進一步探究人類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對于信息處理的實際運作機制;另一方面為深刻把握傳媒用戶的心理,提供更為符合用戶認知規(guī)律的媒介產品。
傳播客體認知研究。傳播客體也就是傳播對象,是傳播主體所加工產生的媒介內容的源泉與基礎,是一種信息的初級形態(tài)。最原始的人類傳播客體主要局限于能夠感知的客觀事物,而伴隨人類形象化思維和象征能力、符號能力的發(fā)展,人類傳播客體的外延得以極大的拓展,還包括了心理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或者能夠表達一定意義、非客觀的事物形態(tài)。從這一研究內容出發(fā),能夠分析人類對于傳播對象的認知進化,從而把握未來信息呈現形態(tài)的多元可能。此外,在從人類對于傳播對象的認知分析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分析主體對于客觀事物進行傳播轉化以及非客觀事物進行傳播轉化的對比中,挖掘人類對外在對象事物進行以傳播為目的的轉化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認知規(guī)律,為人類認知神經運作、主體基于傳播所進行的信息加工運作機制提供一種測量進路。
傳播內容認知研究。從傳播內容的角度,這一層面的研究對象包括不同媒介形態(tài)中所呈現的不同信息形態(tài),如電視媒介中不同的節(jié)目形態(tài)(電視劇、新聞節(jié)目、綜藝節(jié)目等)、廣播媒介中不同的節(jié)目形態(tài)(新聞錄音報道、重大事件現場報道、交通節(jié)目、廣播劇等),還有各種新興媒介如互聯網、移動終端中所呈現出的各種多元信息形態(tài)。當然,除了以媒介形態(tài)為單位進行劃分所得的內容形態(tài)外,還包括了其他傳播途徑中所包含的內容形態(tài),如人際交流中的對話、群體傳播中的演講、宣講等形式,都是傳播內容的組成部分。不同的內容對于主體的認知激發(fā)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傳播內容認知研究旨在對這些不同形態(tài)基礎上的主體認知路徑展開細致分析,對每一種不同的內容形態(tài)進行認知規(guī)律的匯總把握,從而有效指導相關傳播形態(tài)的實踐,有利于提升傳播的針對性、提高傳播效果,也可以以審視的角度評估傳播內容的實際價值,及時改進、優(yōu)化傳播內容。
傳播媒介認知研究。這一層面以媒介為對象,從主體對于不同媒介形態(tài)本身所產生的不同認知效果出發(fā),更加深刻的把握不同媒介形態(tài)的屬性機能。在當前媒介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當下,媒介所承載的信息固然值得重視,但是信息呈現的形態(tài)、信息表征方式都無疑會受到媒介本體的影響和限制。而主體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除了信息本身的內容之外,也會在無意識間深受媒介載體本身的信息干擾,從而帶來不同的認知效果。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正是意識到這一規(guī)律的先驅。因此,不僅要意識到媒介本身強大的信息功能,還要將其納入到主體認知的內容范疇中來,分析媒介本體的認知效果,才能更好的把握媒介規(guī)律、制作符合媒介認知規(guī)律的信息內容,更有針對性地選擇利用不同的媒介承載信息,充分發(fā)揮媒介本身的信息作用,提高媒介傳播的效果和影響力。
傳播介質認知研究。傳播介質與傳播媒介一樣承擔著信息傳播的中介作用,但是傳播介質是一切信息的基礎、是信息表征的基本元素構成,沒有傳播介質就沒有信息形態(tài),而媒介則會失去內容的承載而僅僅淪落為無用的機器。無論是人內傳播還是人際傳播或者組織傳播,傳播介質都是最為基礎的中介橋梁,作為人類主體最基本的表征單元,傳播介質代表了一種元認知,是一切認知的基礎?!爱斎藗儗ν饨缧畔⑦M行加工時,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頭腦中存儲的?!雹饣镜膫鞑ソ橘|包括語言和符號,作為人類形象化思維和象征思維的產物,決定了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特有機能。作為一種元認知單位,人類的語言表征能力以及符號表征能力,不僅體現了人類思維的運作機制,也是信息加工的基本單元,而且還是形成信息流動即實現傳播行為的基本驅動力。從元認知出發(fā)進行的研究能夠更為直觀的了解人類信息加工的機制,從而為不同的內容創(chuàng)作提供最為根本的介質保障。
注釋:
①歐陽宏生、朱婧雯:《論認知傳播學科的學理建構》,《現代傳播》,2015年第2期。
②參見托多羅夫著《象征理論》一書中,對人類意識進化的二元關系形成的描述,其中對外界的感知是建構主體身份的關鍵。[法]茨維坦·托多羅夫:《象征理論》,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③麥克盧漢將人類的進化過程分為語言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而洛根在麥克盧漢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人類信息傳播的階段史,增加了前語言媒介形成了人類信息傳播的四階段史。參見[加拿大]羅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何道寬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④吳彩強:《從表征到行動——意向性的自然主義進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頁。
⑤席勒爾:《為認知科學撰寫歷史》,《國際社會科學(中文版)》,1989年第1期;轉引自熊哲宏:《認知科學導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3頁。
⑥Peter Baugartmer & Sabine Pay Reds.SpeakingMinds:InterviewwithTwentyEminentCognitionScience,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p.204.
⑦[美]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大眾傳播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
⑧胡翼青:《傳播學學科地位的再認識》,《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⑨與認知傳播相關研究可以追溯到傳播學誕生之初的傳播效果研究,之后在國內外哲學、心理學等相關領域都有與認知傳播交叉的切入視角,但是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缺乏專門化、系統(tǒng)化的研究。參見朱婧雯、歐陽宏生:《認知傳播:融合視野中多元傳播的創(chuàng)新研究與學科建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⑩莫雷、冷英:《文本閱讀:信息加工過程研究——我國文本閱讀雙加工理論與實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
(作者歐陽宏生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朱婧雯系四川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2014級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張國濤】
*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研究專項項目“認知傳播與后媒介時代傳播”(項目編號:208270419415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