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生于江蘇,畫家、美術理論家、出版家。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輯、江蘇美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江蘇畫刊》主編?,F(xiàn)任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等。多次參加全國美展及國內外重要展覽,部分作品獲獎,作品被多所美術館及博物館收藏。出版《程大利畫集》多種,文集《賓退集》等多部。主編22卷《敦煌石窟藝術》等大型系列畫冊,獲國家圖書獎。
中國畫論認為,人的境界有多高,畫便有多高,而境界并不是天才就能解決的,中國畫不是強調天才,西洋畫強調天才。中國畫在尊重天才的同時強調修為。
畫中國畫首先心態(tài)要從容安詳。在波浪滔滔的大海面前,西洋畫家心潮澎湃地作油畫寫生,可是中國畫家仍以沉靜的心態(tài)面對。從故宮博物院藏的馬遠的《水圖十二幀》中,我們感受到的仍是靜氣。靜而深沉,似有無盡的韻致。古人用一種散遠的心情看待自然。宋代郭若虛對山水畫提到“三遠”——高遠、平遠、深遠。“遠”的內涵是一種玄遠的境界。馬遠的水便有這種透露著幽玄的遠的意味。中國畫是在這樣一種安詳散淡的形態(tài)下,摒除了一切功利色彩的前提下,從容地寫出來的。它追求的效果用黃賓虹的話講是“內美的境界”。黃賓虹認為:“其美在內,不在外觀?!边@是需要反復體味才能感受到內在的魅力。
怎么才能做到“內美”呢?筆精墨妙達到境界幽深。怎么才能做到筆精墨妙呢?需以書法入畫法,要以篆籀之筆入畫,才有趣味。“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這是趙孟頫論用筆的名句。表現(xiàn)境界要有好的詩性感覺,詩意、筆墨加上端正的人品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畫。齊白石85歲生日寫下絕句:“鐵柵三間屋,筆如農(nóng)具忙;硯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廂?!边€曾刻印“恨無長繩系日”,恨不得拿繩子把太陽系著不使落下,珍視光陰而又甘于寂寞,從容度日,心態(tài)成就大家。齊白石是窮苦人成功的例子,世家出身或文人經(jīng)歷的大家似乎更多些。中國畫遠功利,但它具有人文關懷精神,這種關懷與天地精神相通。千載而下,中國畫始終在尋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平衡,尋找一種“恒”的大美境界??鬃拥暮诵氖恰叭省保窍M覀兊娜烁裢晟?,教我們如何去做去為;老子、莊子是告訴我們,怎樣與自然相處,不做不為也是為了人格完善。中國古典哲學,不研究事物的結構和運動規(guī)律,以及如何利用這種規(guī)律去改造自然,這是科學精神。中國哲學更偏重直覺與理性的互補,對立因素的同構和諧,這種哲學理念落實到藝術中,就產(chǎn)生了中國畫。
姜澄清先生說:“藝術的價值,在于凈化人心,凈化人際關系,使‘我’與‘它’或‘他’之間,處在一種高尚而愉悅的氛圍中。”藝術具有與宗教同樣的功能,讓人心歸于澄明和至善。一個浮躁的人,一個功利心很強的人,一個急于求成的人,一個怨天尤人的人怎么能深入到藝術的深處呢?畫是心跡,書也是心跡?!皶?,散也?!保h代蔡邕有論)一顆散淡從容的心,平靜,靜而深,而遠。畫畫一波三折,是骨子里的沉穩(wěn),行筆需慢。李可染跟齊白石學畫10年,他總結說學到了一個“慢”字。我看林散之老先生寫大草,寫得舒緩沉著,運筆慢而又沙沙有聲。我常給學生講,做到“淡”“靜”“慢”三字,大約可以進入中國畫了。筆墨文化是人格的文化,很講究“格”。“格”是格調、格致。所以說,人品不高,畫不會高。唐以來的畫論反復地講人品如何重要。筆墨文化強調人品,講究“文如其人”“畫如其人”“書如其人”,人是什么境界,作品就是什么境界。這大約是中國美學與西方美學的不同之處。所以,歷來的中國畫論,要求畫家要完善人品。林散之有一首詩:“辛苦寒燈七十霜,墨磨磨墨感深長。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則更方?!彼娜松闶菆A中見方、曲中求直的境界。在有操守的畫家看來,名和利都是藝術之外的事情。中國畫論認為,人的境界有多高,畫便有多高,而境界并不是天才就能解決的,中國畫不是強調天才,西洋畫強調天才。中國畫在尊重天才的同時強調修為。修為是終生課題,在修養(yǎng)下千錘百煉,才能淬火?!鞍贌掍摶骼@指柔”,境界在長期的修煉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