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延
入《論語》之境悟孔子之神抒個性之見
——關(guān)于《論語》名句的個性化探究
邢延
在當今諸多的語文課注重表面熱鬧,聲光電樣樣俱全、說學唱式式照搬,忽視文本解讀,輕慢語文素養(yǎng),甚至連起碼的陳述性知識要求都達不到的背景下,抓住論語中的一個句子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探究,說句實話,我是有點擔心,也覺得無從下手。
于是,我想到了“入境、悟神、創(chuàng)生”的教學模式。能否以此模式組織課堂教學?在教師的引領(lǐng)之下,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接受、感悟和掌握。
第一步,入境:內(nèi)涵梳理,讀懂文本
知識具有情境性,“入境”是學習知識的充分必要條件。任何知識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須存在于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問題情境或思想意境中。綴文者 “情動而辭發(fā)”,那么習文者理應(yīng)“披情而入文”,教文者就要“融情以設(shè)境”,做到“入境始與親”。
師:孔子思想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一代代中國人的心田。真理往往是樸素的,也是耐人咀嚼的。它的樸素、平和又給了后人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為《論語》作注的作品不下三千種。
今天,我們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的解讀中讀出自己的個性認識,“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我們圍繞《論語·憲問》中的一句,結(jié)合諸家的評注、闡釋,探究發(fā)現(xiàn),發(fā)表自己的新解。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課前,將傅佩榮、李澤厚和南懷瑾等人的評注、闡釋下發(fā)給學生,布置同學思考。
傅佩榮《解讀論語》
有人說:“以恩惠來響應(yīng)怨恨,這樣如何?”孔子說:“那么要以什么來響應(yīng)恩惠呢?應(yīng)該以正直來響應(yīng)怨恨,以恩惠來回應(yīng)恩惠?!?/p>
南懷瑾《論語別裁》
儒家思想有一點俠義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腳;你對我不好,我不理你,這很直嘛!這里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等于提到道家的思想??鬃拥拇饛?,并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在邏輯上作一個論辯。他說,別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么別人對我好,我又該怎樣報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李澤厚《論語今讀》
這是重要的孔門思想,是儒學不同于那種“報怨以德”(老子)、“舍身飼虎”(佛經(jīng))、“愛敵如友”“右臉被打,送上左臉”(《圣經(jīng)》)等教義所在。也正是實用理性的充分表現(xiàn)。既不濫施感情,泛說博愛(這很難做到),也不否認人情,一切以利害為準則(如法家),而是理性滲入情感中,情感以理性為原則。在這里,儒家的社會性公德(正義公平)與宗教性私德(濟世救人)又是合在一起的。
《傅佩榮《論語》心得》
以直報怨
孔子主張“以直報怨”。這絕不等于“以怨報怨”,像猶太人所說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所謂“直”是指公平正直,不涉及個人的怨恨,卻由社會的法律去規(guī)范,讓一個人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yīng)的代價。“直”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改過遷善,不是為了報復。儒家講“仁”時,總是不忘“義”。一是仁愛,一是正義,兩者相輔相成,不宜偏廢。我們在考慮如何“報怨”時,不妨反省自己是否也做了別人視為“怨”的事。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chǔ)上,請學生概括主要觀點,之所以設(shè)計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因為知識的價值在于激發(fā)各種類型和各種水平的理解。語文學習的核心也是 “理解”。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領(lǐng)悟文本神韻,是高效語文課堂的重要抓手。而理解文意也是進一步個性化閱讀的基礎(chǔ)。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交流一下,說說諸家的主要觀點。
南懷瑾說:俠義精神,明辨是非
李澤厚說:實用理性
傅佩榮說:公平正直
師:他們分別從邏輯論辯的角度、哲學的角度、中西方文化比較的角度、學術(shù)研究的角度闡發(fā)了他們對《論語》這句話的理解。
論語的這個句子不難理解,但其內(nèi)涵卻十分豐富。教師課前的文本準備,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的一個情境。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學習,知情交融,良性互動,更好地促進對教學內(nèi)容的接受和掌握。
第二步,悟神:方法導引
悟神,是進入更高層面的知識把握、理性思考。葉圣陶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提出一個重要觀點:“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
在學生理解句子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挖掘文本的內(nèi)在價值,以期讓學生有更多收獲。
師:前人的解讀其實也是他們的一種個性化閱讀探究?!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泵總€人的世界觀不同,閱歷各異,因此對同一語句、同一觀點也會“見仁見智”。請同學來說說你能不能發(fā)現(xiàn)他們探究的角度或方法呢?
生:抓住關(guān)鍵字來分析,比如傅佩榮抓住“直”字。
師: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彼蛭覀兠枥L了一種讀書的境界:讀到會心得意處,感悟書中的美妙,受到情感的熏陶,便歡喜得連吃飯也忘記了。
解讀探究作品時,我們要抓住“會心得意”的地方,“不求甚解”,側(cè)重感悟。
總結(jié)“探究方法”:
得其大意,側(cè)重感悟
咬文嚼字,深究細品
方法導引部分,引導學生抓意韻、抓語言、抓特點,注重“默會”知識,達成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多重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識能力”,便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jié)構(gòu)。
“語言”與“精神”與“人”是共同生長的,“言”人,則“神”生,則“人”立。語言的成長就是精神的成長,文化的成長。
第三步,創(chuàng)生:涵詠自悟,個性探究
創(chuàng)生,是課程論的一個基本概念。學生不是課程知識的接受者,而是課程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在語文課程中,“創(chuàng)生”包蘊多種要義:有人文素養(yǎng)的多維度體悟、有文章主旨的多向度理解、有藝術(shù)手法的多角度詮釋,但最重要的“創(chuàng)生”則是“語言實踐”,通過學習領(lǐng)會,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象,輸出自己的信息,形成自己的風格,這與一貫倡導的“批判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是相通的。
師:在諸家的認識中,你欣賞哪些認識?說說理由。
師:俄國著名文學家契訶夫說:“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應(yīng)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yīng)當叫,就讓他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p>
接下來,我們請同學來交流“涵詠自悟”所得,勇敢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同學交流。將150字的心得寫在小紙片上,放在實物投影儀上,朗誦交流。教師即時評點。
課堂總結(jié)
得其大意,側(cè)重感悟
咬文嚼字,深究細品
讀出自我,比較出新
在探究的過程中,我們要把自己的體會、感受包括自己的生活和閱讀的經(jīng)驗放入其中,讀出自己的獨特的認識;還要能在經(jīng)典和解讀的比照中,在不同解讀的比較中,引發(fā)自己的新見。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