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偉
?
2015年高考全國Ⅰ卷論述類文本試題商榷
郭偉
2015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全國Ⅰ卷論述類文本是從王芳《宋代信用的特點與影響》這篇文章刪改摘編而來的。據(jù)此論述類文本,命制了三道試題,非常可惜的是,這三道試題都值得商榷。
試題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代的信用進入迅速發(fā)展時期,借貸、質、典、賒買賒賣等信用形式的產(chǎn)生是宋代金融的一個新特點。
B.宋代的政府借貸基本上是賑濟性借貸,主要目的是幫助百姓度過困境,因此與私人借貸相比,政府借貸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債務人可以用不動產(chǎn)的契約或動產(chǎn)作為擔保,向債權人借貸,在債務人不償還債務時,債權人可用變實價款優(yōu)先受償。
D.賒買賒賣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宋代通貨緊縮帶來的資金不足的問題,緩解了生產(chǎn)、流通、消費領域中的諸多矛盾。
答案:A
【分析】其實這道試題B項也是不正確的,也是可選答案。
B項這句中的結論“與私人借貸相比,政府借貸的利率要低得多”太隨意武斷。B項對應的原文是“借貸分為政府借貸和私人借貸。政府借貸主要表現(xiàn)為賑貸的形式,在緊急情況下通過貸給百姓糧食或種子的方式,幫助他們度過困境。私人借貸多為高利貸,它可以解決社會分化和‘錢荒’帶來的平民百姓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滿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這句話中,“政府借貸主要為賑貸”,意思是說還有其它的借貸形式;“私人借貸多為高利貸”,意思說私人借貸也有其它的借貸形式?!案呃J”的利息高,并不代表所有的私人借貸的利息都很高,并且都高出政府的賑貸利息。所以B項“因此與私人借貸相比,政府借貸的利率要低得多”的說法太絕對了。
本題出現(xiàn)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命題人沒有扣緊文本,僅僅根據(jù)原文“政府借貸主要表現(xiàn)為賑貸的形式”,“私人借貸多為高利貸”,就大而化之地武斷“與私人借貸相比,政府借貸的利率要低得多”。
試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推動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斷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茶引、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信用工具。
B.茶引、鹽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鹽等貨物的專賣憑證,從政府專營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C.各類新型紙質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發(fā)行的,其發(fā)行目的是為了解決貨幣流通區(qū)域的割據(jù)性等多方面的問題。
D.宋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高度發(fā)達,這為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產(chǎn)生提供了技術條件。
答案:C
【分析】這道試題B項也是不正確的,也是可選答案。
B項“茶引、鹽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鹽等貨物的專賣憑證”這個說法是錯的。原文是“茶引、鹽引要求相關人員先用糧草或現(xiàn)錢的付出作為取得的條件,然后憑此類紙質信用工具異地兌取現(xiàn)錢或政府專賣貨物”。根據(jù)這句話可以知道,“茶引、鹽引等信用工具”是“兌取現(xiàn)錢或政府專賣貨物”的憑據(jù),即是“提貨憑證”,而不是“專賣憑證”。
我們再對照試題,看看原文中的“茶引”屬于哪種性質?!安枰?、鹽引要求相關人員先用糧草或現(xiàn)錢的付出作為取得的條件,然后憑此類紙質信用工具異地兌取現(xiàn)錢或政府專賣貨物?!边@句話描述的正是北宋前期使用“交鈔”“交引”時經(jīng)營茶葉的情況,此時“茶引”的性質屬于“取貨憑證”,而非命題人認為的“專賣憑證”。
本題命制出錯的主意原因,是“信用工具”為一種金融“憑證”,而宋代又實行“禁榷制”,“茶、鹽”又屬于禁榷的專賣貨物,于是想當然地臆斷“茶引、鹽引就是茶鹽的專賣憑證”了。
試題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質庫、解庫是進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機構。唐宋時期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質庫、解庫也隨之興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將房產(chǎn)押給典權人后,可以獲得一筆典價,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內(nèi),典權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權,同時還擁有出租權。
C.雖然早期的交子具有匯票性質,可以克服金屬貨幣不便捎帶的缺點,保障商品交易中貨款的順利結算,但是它還沒有發(fā)展成為紙幣。
D.宋代各種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對當時的經(jīng)濟發(fā)展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此后各個朝代提供了借鑒。
答案:D
【分析】這道試題A項也是不正確的,也是可選答案。
A項錯在“唐宋時期”。原文是“宋代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fā)展,特別是商品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空前的繁榮。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貨幣流通和信用進入迅速發(fā)展時期,開創(chuàng)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這句話的主語(陳述對象)是“宋代的貨幣流通和信用”,沒說唐代的信用情況,所以也就不存在唐代“質庫、解庫”興盛之說。本文的研究時段僅僅局限于宋代,包括南北宋。因此,A項擴大了文本的時間范圍,也是錯的。
我們老師平時理解一篇文章,可以查閱各種資料,包括搜索百度,但是,學生在考試時只能依據(jù)文本做題。命出這樣的試題,你想考查學生什么能力呢?
通觀以上三題,錯因都在命題人沒有能扣緊文本字句的表達,在變換原文本說法的過程中,隨意加進了自己的理解與推斷,我們認為,文學類文本在鑒賞時需要想象,而論述類文本在理解時要特別注意邏輯,稍有偏離,就會出錯。
最近幾年,高考論述類文本試題已經(jīng)成為了考試的難點。按理這些試題沒有什么難度,但是學生反映,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很難拿到全分。究其原因,重要一點還在試題,在試題設計的不規(guī)范、不科學、甚至不正確。作為全國試題,我們真心希望它具有極為可靠的信度,希望它擁有毋庸置疑的權威性。
作者單位:★安徽泗縣新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