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秀
?
關于實施“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感想和體會
魏文秀
參加“少教多學”教學實驗以來,在旗教研室徐長林、安林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經(jīng)過不斷的理論學習和努力實踐,我對這一教學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沒了最初的懷疑、惶惑,而多了些堅定、喜悅。我逐漸感受到這一教學模式強大的生命力,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這一模式帶來的好處。
前兩天講《祝?!?,由于這篇小說篇幅較長,我首先給學生一節(jié)課的時間自讀,自己查詞典,作標注。學生讀完后,開始寫初讀感受,接著讓學生在組內(nèi)進行了交流,交流完后,每組推出一個代表進行班內(nèi)交流,這樣每個同學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從各組代表的發(fā)言來看,同學們讀課文讀得很認真,而且確實用心地寫了自己的感受。所寫的初讀感受也有一定的質量,無論是語言還是內(nèi)容,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交流完了,我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誰是“殺死”祥林嫂的兇手?但我并沒有急著讓大家討論,我要求大家把自己要表達的思想落實到字面上,于是教室里一下靜下來了,大家開始凝神思索,開始奮筆疾書。十分鐘后,我同樣先讓學生在組內(nèi)交流。然后,由小組代表在班內(nèi)進行了展示。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學生的思維也打開了,所談的角度也多起來:魯鎮(zhèn)環(huán)境的“冷”;魯四老爺?shù)摹皡挕?,柳媽的“嚇”,周圍人的“笑”,祥林嫂的“愚”,封建思想的“深”等都是殺死祥林嫂的兇手。我覺得這一環(huán)節(jié)好就好在它真正讓學生“動”了起來。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后,我又鼓勵學生進一步質疑,使很多問題又得到了更深層次的交流。學生的能力要求得到了充分的落實,這是單純的講授教學模式所無法企及的。幾次考試反饋下來,學生的成績呈現(xiàn)一種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很多篇目我都嘗試著使用這種模式,效果還是不錯,雖然我對這一模式運用的還不夠好,理解得也不夠透徹。在嘗試中也經(jīng)常會有一些問題,但對這一模式所具有的優(yōu)勢卻是深信不疑的。下面簡單談一些感受:
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產(chǎn)生的背景和合理性,但要說哪種最先進,就看這種模式有沒有抓住新課改最核心的東西?!吧俳潭鄬W”的文字表述很少,字面上淺顯易懂,既不扣大帽子,也不包裝。但卻最直觀地說出了新課改應該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減少教師的“教”,盤活了學生的“學”,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唯有“少教”,學生才有更多的時間“多學”,也才能變“講堂”為“學堂”,才能真正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由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變成了一個個有獨立個性的個體。通過個體的閱讀、學習體驗,他們所收獲的就絕不是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了,原來被“壓抑”著的靈魂蘇醒了。語文課也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活色生香的。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書中探勝訪幽,同經(jīng)典對話,與大師同行;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奮筆疾書,書寫心靈,感悟人生;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唇槍舌劍,交流意見,碰撞思想;也有了更大的膽量敢于展示自我,挑戰(zhàn)權威。盡管孩子們的回答有時還流于淺顯,練筆有時還很稚嫩,有時表達也不夠流暢,但孩子們從被動接受到開始思考表達了。對他們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的事呢?而且時間愈長,效果就愈明顯。拿我所教的兩個班級來說,原來不少同學害怕寫作文,常常為“擠字”“湊字”而備受折磨,如今,由于他們讀的多了,練筆的機會多了,話題多了,思路開闊了,很多同學對作文的恐懼感也消失了,寫作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此外學生的演講能力,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培養(yǎng)。很多學生開始在學校組織的各種演講大賽中嶄露頭角,我覺得這與“少教多學”這種課堂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這種模式,表面上看是把教師解放了,實際上,它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在實踐中不斷出現(xiàn)的問題,它促使我們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學習。它讓我們反思如何進一步強化“教學內(nèi)容”意識,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合理確定教學內(nèi)容;讓我們反思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的資源優(yōu)勢,如何進一步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yǎng)落實到實處,如何改變學生習慣于被動地解決別人的提問而自己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局面;如何掃除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讓學生敢于“真表達”。如何改變“淺層次討論多,有思考價值的討論少”的狀況,如何轉變“口問口答的隨意交流多,聚集筆端的嚴謹表達少”的不利局面。諸如此類的問題,讓我不斷進行思考,促使我不斷地進行理論學習,不斷地向別人請教,不斷地寫反思筆記。雖然忙碌,但每有收獲,那種豁然開朗的愉悅感也是別人所無法體會的。
作為一名教師,要想跟上新課改的腳步,除了從業(yè)務能力上不斷提高外,必須從觀念上改變自己,這一點毋庸置疑。告別“一言堂”,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改變“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觀念,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質疑的能力。先把學生當“人”,再把學生當學生。同樣是學,如果學生能主動地學,豈不比被動地學好;同樣是教,如果我們能用一種更科學的方法來教,既“教會”了別人,又幸福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同樣,這種模式的開放性,也督促施教者不斷前行,讓他們無法再以自己的“一桶水”來滋潤所有的花蕾,只有不斷地前進、前進!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