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標
“只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文言教學策略
周建標
文章如人,人有魂,文亦有魂?;昙次闹髦?,有時亦可理解成一篇之文眼?!拔难邸笔俏恼碌难劬?,是作者情感的聚焦點,是文中最能提示主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關鍵性所在,是打開文章的窗口,通常表現為文章的一句話、一個詞或一個字,它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本文則以一字為限。如果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時,能用心搜尋其中之文眼,則一字串全篇,提綱而挈領,綱舉而目張,教學自然游刃有余,眉目清晰。
利用“教學文眼”實施閱讀教學,能夠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者著力刻畫和描摹的中心點、選材的側重點、內容的核心點、情感和主題的凝聚點,特別是能體會和把握作者流淌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摯情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能啟迪學生感悟知識的靈性,收到片言居要、舉一反三、石破天驚的效果,達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的境界。借助“文眼”教學也有利于學生揣摩文章的寫法,對學生寫作的謀篇布局起到一定的潛移默化作用。
葉圣陶先生曾說:“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理清思路,可謂教學的必經歷程。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很多方法,充分利用所捕捉到的“文眼”的輻射作用,更能按圖索驥,老馬識途,有效引導學生厘清作者的情感脈絡。
請看《岳陽樓記》教學片斷:
師課文所描述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生第三段描寫的景物是冷色調,陰雨連綿,陰風怒號;第四段描寫的景物是暖色調:春和日麗,皓月千里。
師面對此景物,產生的情感是怎樣的呢?
生前者是“感極而悲者矣”,后者是“其喜洋洋者矣”,一悲一喜,截然不同。
師這對應了文中哪句話?
生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師你對這個“異”字,有什么想法?
生第五段就列舉了“古仁人”與“遷客騷人”的不同境界,“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遷客騷人”則是“以物喜,以己悲”。
師文章第二段先描述洞庭湖的總景觀,然后分述不同景物下的不同情感,再想到古仁人的表現,一個“異”字突出古仁人與遷客騷人的本質區(qū)別,昭示了人生的正確選擇。
該片斷寥寥對話就把全文的結構梳理清楚,第二段由景入情,“得無異乎”引出下文的“異”情,第三四段分寫一陰一晴之“異”景及由此產生的一悲一喜之“異”情,第五段寫出兩種人的“異”心,兩種相“異”的處世哲學和人生境界。一個“異”字統(tǒng)領全文構思,顯“異”景,抒“異”情,呈“異”境。
教學《醉翁亭記》,全篇主眼為一“樂”字,以“樂”字來梳理文脈,或起一針理線頭之效。文章首段以醉翁亭引出主旨: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接著第二段寫山間之朝暮、山間之四時之樂,第三段寫游人之樂、宴酣之樂,末段則描繪了一幅浮世大樂透:禽鳥樂,游人樂,太守樂。全文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樂”字,“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與民同樂。
近代文學家、翻譯家林紓曾說過:“命脈之所在曰樞紐,文中有此,雖千波百折,必能自成條理?!痹诩姺钡难哉Z現象中,必隱一條貫穿全文的情感通道,若能“文眼”開路,沿“眼”深探,文章思路自然了然于胸。
只有準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文章中心,才算真正讀懂了文章。如何準確把握中心?尋找文眼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文眼雖只區(qū)區(qū)一字,但一字千金,若能引導學生從紛繁的語言現象中摳出這一核心文眼,也算是火眼金睛了。久而久之,學生能學會以少馭多,沙里淘金之真本領。
請看《陋室銘》教學片斷:
師全文圍繞一個什么字來寫的?
生“陋”字。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話說:“何陋之有?”
師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陋室之“陋”?
生“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說明房子不高,連草都能伸入窗內,還有說明來的人少,可能是因為不是很有錢吧。
生屋里的擺設很簡單。只有一臺素琴,一張桌椅,還有一些佛經。沒有其他多余的物品。
師我們可以想見屋子陳設的簡陋??墒亲髡咦约河袥]有感到簡陋呢?
生齊沒有。
師請簡述理由。
生從“綠”“青”可看出屋子所處的環(huán)境非常清幽,他很喜歡這個地方。
生從“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看出作者交往的人高雅,不是粗人,人雖少卻是有共同志向的同道者,想必談話充滿著樂趣和機智。
生看書看累了,作者就彈一彈樸素的琴,翻一翻讓人清心寡欲的經書,既沒有嘈雜的世俗樂曲,也沒有官府的枯燥公文,這種自得其樂的雅趣令他物我兩忘,其樂融融。
師所以說陋室其實并——
生齊不陋。
師陋室不陋的根源就在于——
生齊惟吾德馨。
教者抓住“何陋之有”這個線索,確切地說,是緊抓“陋”這個核心字眼,追問“陋”在何處,又追問作者是否感到 “陋”,最后歸結到 “陋室不陋”。從“陋”到“不陋”,從中可窺見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tài)度,表現其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教學上由果推因,由現象到本質,逐層推進,渾然天成。
再看杭州第十五中教師李勝建教學的 《石壕吏》片斷:
師用詩中一個字表達你最深刻的感受。
生苦。
師“婦啼一何苦”,老婦人有多少苦?誰能告訴我們?
生她有喪子之苦,“二男新戰(zhàn)死”;有家庭貧寒之苦,媳婦“出入無完裙”;還有應付抓丁之苦,為了保護老翁,只有自己“急應河陽役”了。
師差吏看起來非常兇暴,但他們有沒有怨苦之處呢?
生他們有工作辛勞之苦,“有吏夜捉人”,晚上還要工作;任務艱巨之苦,如果抓不到人,可能自己要受罰,還有可能遇到反抗,弄不好連小命都丟了。
師詩人當時也在場,他的內心感受如何?
生他也非常痛苦、矛盾、自責,一方面官軍征兵平定叛亂,是有益于國家的;另一方面又使得老百姓家破人亡。他一定度過了矛盾糾結的痛苦一夜。
師剛才,我們從課文中讀出了苦情的老婦,苦役的官吏,苦心的詩人,由此讀出了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
生齊苦命的時代。
李老師妙抓“苦”字,這既符合文本意義,又切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一個“苦”字,可串聯“百姓之苦”“差吏之苦”“詩人之苦”,這“三苦”又歸結為“時代之苦”,反映了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了苦難,揭示了統(tǒng)治者的殘暴,表達了對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
教學最忌面面俱到,包羅萬象,板塊層出,教到最后,學生纏在里面,亂花漸欲迷人眼,理不清文本的脈絡,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顯然,以一字文眼來綰束全篇,猶如以一線串起散亂之珠子。簡凈利落,不枝不蔓,主線分明,內容緊聯。學生趣味盎然,印象深刻,教學效果自然經得起考驗。
下面是《五柳先生傳》的教學片斷:
師文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是什么字?
生“不”字。
師圈畫出所有的“不”字,說說這些“不”字分別表現了五柳先生怎樣的性格或心理?
生“先生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其姓字”,說明五柳先生不看重自己的身世。
生“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明了他最根本的性格特點,淡泊名利。
生“好讀書,不求甚解”,表明他讀書不為名利,只是獲得一種精神享受。
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huán)堵蕭然,不避風日”,都點出了他艱難的現實處境,想在酒中使自己獲得暫時的解脫。
生“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是其真性情的表現,不裝模作樣,不裝腔作勢,率意而為。
生黔婁之妻之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兩個“不”字顯示的是五柳先生的人生志向和價值觀走向。
師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敢于對現實說“不”的狷介之士。九個“不”字讓我們真切地碰觸到了作者的內心:安然地承受生活的種種磨難,以順乎天性的達觀態(tài)度對待人生。
韓愈的《馬說》與《五柳先生傳》有殊途同歸之妙,它也以十一個“不”支起全文風骨?!安灰郧Ю锓Q也”,道出了千里馬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讓人感到遺憾、惋惜;“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與常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沒的千里馬的滿腹委屈,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反過來,還對著受盡了屈辱的千里馬說“天下無馬”,作者寫到這里,滿腔的悲憤自然地化成了一句“其真不知馬也”!對食馬者的無知和罪行表示極度的憤慨,對千里馬之悲慘遭遇深表同情。如果說《五柳先生傳》中的“不”字突顯主人公與世俗格格不入的傲岸個性,《馬說》中的“不”字則發(fā)出對統(tǒng)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強烈控訴。
教學九上《詞五首》,可以一“愁”字貫串,把婉約之愁與豪放之愁進行比較?!锻稀贰段淞甏骸穬墒自~屬女性的“婉約之愁”,都表達了對愛人的深切思念,一個是“腸斷白蘋洲”,一個是“載不動許多愁”,愁得讓人黯然神傷,愁得讓人纏綿悱惻。而《漁家傲》《江城子》《破陣子》三首詞則屬男人的“豪放之愁”。辛棄疾是“可憐白發(fā)生”,五個字,字字泣血,一字一嘆;范仲淹是“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令人痛心疾首,揾一把淚;蘇軾的“何日遣馮唐”一問,問出了內心的愁苦和無奈。這三首詞都表達了渴望建功立業(yè)卻又壯志難酬的英雄之愁?!俺睢弊滞?,意韻各異。
文眼雖好,卻不會自動跳入眼睛,需要用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去探察和體悟。如何準確把握文眼呢?
1.從標題中去找“文眼”
標題為文章之“眼”,讀文,先讀題。有的文題生動形象,新穎含蓄,言簡意豐,發(fā)人深思,引起讀者閱讀興趣。如現代文《王幾何》《爸爸的花兒落了》《最后一課》《大自然的語言》《喂——出來》等等。其中很多標題是對文章所敘之事的概括,含蓄地傳達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現代文《偉大的悲劇》《敬畏自然》,抓住了文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文言文標題相對比較直白簡潔,有的是編者加的,如《孫權勸學》,也蘊含了編者的一番心血。
《傷仲永》一文標題中就有一“傷”字,這就是全篇之眼,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作者究竟“傷”什么?
生“傷”仲永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矣”。
師本來可以成為人中之翹楚,卻落得如此平庸結果,真的令人痛心!作者僅僅“傷”仲永嗎?
生還 “傷”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行徑,他父親不讓他學習,整天拉著他表演斂財,這是仲永“泯然眾人”的主要原因。
師子不教,父之過。那么,作者還“傷”什么呢?
生更“傷”天資不佳卻又不重視后天教育的普通人。
師是啊,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人不注重后天學習,得過且過,恐怕連“眾人”都稱不上。欲成大器,必定要終身學習,不懈努力。這就是《傷仲永》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一個“傷”引出三層含義,即傷天才仲永之殤,傷一味貪利的仲永之父,傷不注重后天學習的世人。層層深入,引發(fā)終極意義的思考。
《愛蓮說》標題中的“愛”即為文眼,愛蓮的什么呢?愛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風骨,愛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端莊風姿,愛她“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清雅風味,更愛她不同于菊、牡丹的“君子”風度。一個“愛”字,道盡了作者對蓮的無限憐愛和贊賞。
《觀潮》則圍繞一“觀”字,跟著作者的視線,觀江潮偉觀圖,觀水軍演習圖,觀吳兒弄潮圖,觀江干觀潮圖?!坝^”盡潮水之雄偉,“觀”盡潮人之百態(tài)。一“觀”在握,任其潮起潮落,總跳不出“觀”之眼中。
2.從課文的開頭或結尾處去找文眼
清代學者劉熙載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者必顧之,在篇末則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也?!钡莱隽藢ふ椅难鄣恼_途徑。
有的文章往往開門見山,首端即和盤托出一文之主眼。如《口技》中首句“京中有善口技者”。教者便可遣使“善”字來統(tǒng)籌課堂。
師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口技者之“善”?
生從道具的簡單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說明口技演藝之高超。
生從他繪聲繪色地表演一個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復睡的情形,以及發(fā)生在這家附近的一場大火災的情形。
生從賓客逼真的反應上可以看出表演確實以假亂真。
師“善”,不是一般地“擅長”,而是“特別擅長”,從表演內容的繁富,表演聲音的酷肖,表演道具的簡單,再到聽眾反應的惟妙惟肖,都寫出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藝超群。
更多的文章是卒章顯志,在末尾段中點明題旨,抓住此“顯志”之字眼,全文教學便“形散神不散”了。
《湖心亭看雪》最末一句即顯示作者的核心特性:
師作者的形象用一個字來概括,是什么呢?
生癡。最后一句“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可以看出。
師他對什么癡呢?
生西湖雪景。天冷,夜晚,卻還是獨自去看雪。他看到“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可見其賞愛不已。
師可謂是癡人之癡行,癡人之癡景。還對什么癡呢?
生對一種雅趣生活的癡。當素不相識的人拉他同飲,他“強飲三大白”??梢娝恼媛首匀?。
師真是癡人之癡性。除了這還有對什么的癡呢?
生從“問其姓氏”,卻答“是金陵人”,答非所問,我們學過歷史,知道明朝首都是金陵;還有從課文注釋一中可看出,作者深深懷戀明王朝。
師這就是癡人之癡心。他對舊王朝念念不忘。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作者以一幅癡景,一種癡行,一顆癡心,突出了自己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體現出自己的故國之思。
一個“癡”字,串起癡景、癡行、癡情,把一個率性而為、卓然特異、懷舊守故的文化遺民形象凸顯了出來。
《答謝中書書》最末一句是“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一個“奇”字統(tǒng)領全景,“奇”在“清流見底”“五色交輝”“青林翠竹”的色彩上,奇在“高峰入云”“沉鱗競躍”的高低錯落上,奇在“兩岸石壁”“猿鳥亂鳴”的動靜結合上。但這樣美麗的景色為什么沒有人去欣賞?說明世俗人熱衷于爭名逐利的心態(tài)特點,由此告誡做人應擁有與世俗不同的“奇”特心境。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是《記承天寺夜游》的最末一句,這個“閑”字功用不少。它提示了寫作緣由:因貶官得“閑”,蘇軾此夜忽悟“閑”之真諦,心靈不再為形所役,可抒寫心靈之真情。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因空“閑”才會尋張懷民,才會一起散步,才會欣賞到優(yōu)美景色。道出作者的復雜情感:有傲氣,有喜氣,有怨氣,有大氣??蓡枺骸伴e”能解釋為“沒什么事做”嗎?然后出示材料:蘇軾貶黃州,租50畝荒地。引導學生探究出這里的閑人不是清閑的人,而是有閑情雅致的人,蘇軾的“閑人”體驗,使他具有了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清曠胸襟,具有了超越物外、與道為一,無欲無念而又能隨時隨地將生活藝術化的品格。可見,“閑”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鎖鑰。
3.從隱含的文意中尋找文眼
并不是所有的文眼都可從文中直接捕獲,有的需要根據文意提煉概括出來。這就需要慧眼識珠,從文本表象中探尋出隱含深處的真義。
如《桃花源記》教學片斷:
師“世外桃源”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漁人開始“忘路之遠近”,后來帶人去尋找,“不復得路”,他就像做了一個——
生齊夢!
師是的,猶如一個夢境。我們先來看桃源夢境的入口是怎樣的?
生是一個比較隱秘的所在,
(生讀“林盡水源·····才通人”,理解譯釋略)
師接下來,夢境大幕拉開了,我們來看看吸引漁人的是什么?
生有景物的美好,有人際的和諧,有待客的熱情。
(生讀“復行數十步······不足為外人道也”,譯釋理解略)
師這樣美好的夢境能否成為現實呢?
生不能。
(生讀“既出······后逐無問津者”,譯釋理解略)
師作者如此設計夢斷桃源的用意是什么?
生說明桃源夢在當時社會是難以實現的。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學圍繞“夢”字來構建,桃花源之“夢”既是作者所追求的夢想,也是千百年來蕓蕓眾生孜孜以求的理想社會。作者從入夢,繼而顯夢,最后尋夢,夢斷,表明人間美夢是可望不可即的,是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繼努力奮斗的。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可圍繞一個“清”字做文章:環(huán)境是清幽的,潭水是清澈的,在這樣清寂的氛圍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因被貶謫而產生的凄清之情。
李華平教授曾說過:文本教學解讀的一個原則就是經濟性原則,也就是要盡可能少地調動外部資源,盡可能在文本內部找答案。解讀文本,必須原汁原味地直面文本,不帶任何先入之見,老老實實潛進文本,嵌入語言文字的深處,去觸摸每個文字的溫度,咂摸每個文字的意蘊。
此言極是。讀文最忌粗糙表面,浮光掠影。對于一篇課文,總要仔細地閱讀,從容地咀嚼,力求明其思路,探其精微,真正領悟文章的主旨,才能煉出一個個鮮活凝重的文眼。教學切忌主次不分,枝蔓橫生?!安蹲健难邸?,整合教學”,是構建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的有效方法,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課堂脈絡更清晰,教學指向更明確,主旨領悟更顯豁,學生思維更活躍。同時,在寫作指導上,運用“跟蹤文眼,組織材料”之法,學生的線索意識和主題意識得以強化,文章結構更加緊湊,語言更加精練。
當然文眼不是生拉硬扯地摳出來的,而是文意的自然結晶,是文脈的必然歸宿,是情感的最終聚集。文眼本天成,慧眼偶得之。讓我們努力探尋文本中那或隱或現的文眼珍珠,讓課堂教學因之而熠熠生輝。
[作者通聯:杭州市富陽區(qū)永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