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
?
從五彩繽紛到返璞歸真(下)——由八節(jié)探索課看教學理念的演變
劉祥
第五節(jié)對我的教學生涯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課,是2010年8月在貴陽執(zhí)教《登高》。
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的一次全國性課改總結(jié)反思活動,主題為“人教杯”中學語文課改十年教育論壇暨教學觀摩研討。全國課改領導小組的若干位專家、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的若干位編輯、各省市自治區(qū)的二十余位省語文教研員,以及全國各地的數(shù)百位縣市教研員和語文骨干教師,都睜大了雙眼,注視著課堂上展示出的各種優(yōu)點與各種缺點。
這課,我在校內(nèi)已進行過兩遍試教,效果很好。整節(jié)課,依照我的“五走進”結(jié)構層層推進。既始終扣住了詩歌本身,又將作者以及知識分子的責任意識提煉出來。我還發(fā)揮我的朗誦優(yōu)勢,用配樂朗誦營造出一個課堂高潮。
然而,在前往貴陽的列車上,我突然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愿望,想要徹底撇開已經(jīng)成型的教學模式,代之以更有挑戰(zhàn)性的詞語替換式詩句賞讀。我想,既然我將詩歌鑒賞的核心目標確立為語言賞析,為什么不抓住這七言律詩的八個具體詩句,通過壓縮詞匯和擴展詞匯兩種變式,讓學生在對比中品味每一個七言句的獨特魅力?
于是,伴隨著列車上的各種聲響,我重新設計《登高》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我保留了原設計中的導入語,對比少年杜甫的杰出成就和老年杜甫的窮困潦倒,將詩歌中的“艱難苦恨”落到實處,確立起沉郁悲涼的情感基調(diào)。然后,我先是組織學生逐聯(lián)賞讀,然后每一聯(lián)減去兩個字,讓學生對比其表達效果。該環(huán)節(jié)教學任務完成后,我又將每一聯(lián)擴展為十一個字,再組織學生品讀表達效果上的差異。這樣的一減一增,讓詩歌中的每一個詞,都具有了獨特的內(nèi)涵與情感。
此外,我還引導學生重點抓詞語中隱藏的各種信息。比如,首句的“風急”,為什么不是“風疾”?“天高”的背后,隱藏了哪些意義?次句的“鳥飛回”,是一只鳥,兩三只鳥,還是一群鳥?我用這樣的問題來拓展課堂的深度,希望學生們從中感悟出語言的魅力,希望讓語言在語文課堂上活起來。當然,很多問題,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認知,更不必強求統(tǒng)一的認知。
在“走進文化”環(huán)節(jié),我用課文內(nèi)容設計了一個上聯(lián),要求學生對出下聯(lián)。我的上聯(lián)是“落木無邊,登高難釋家國恨”,預設的下聯(lián)是“長江不盡,賦詩且抒山河情”。實際授課中,學生們呈現(xiàn)出的下聯(lián)五彩繽紛,通過討論,我們最終選擇了“長江不盡,望遠不解心中愁”作為寫到黑板上的下聯(lián)。對對聯(lián)的活動,我在課堂上常用。我認為,這種活動,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又有利于訓練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小小的對聯(lián),很見語言的功力。
這節(jié)課的結(jié)尾,我設計了一個語言訓練活動:
師:斯人已乘黃鶴去,此處空余登高臺。一千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某機構有意將昔日杜甫登高遠眺之處開發(fā)為一個文化旅游景點。有好事者為它擬寫了一個不完整的解說詞,你能幫它補充完整嗎?
PPT展示。
“杜甫登高臺”解說詞
這本是一處尋常的山水,沒有天門中斷的壯闊,沒有捫參歷井的高峻,只有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登上此處,眼見的無不是______________,耳聽的無不是______________。
但這又是一處絕不尋常的山水,這里的每一塊山石,都聆聽過______________;這里的每一根草木,都見證過______________;這里的長江,流淌的是_________;這里的星空,映照的是___________。
親愛的朋友,請不要抱怨這里沒有絕美的風景,還能有什么樣的風景,勝過______________?用心品味吧,品味__________,品味______________。只要你用心傾聽,你一定能透過高天之下的陣陣急風,聽到______________。
這一招,是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從一位名師的示范課上學來的。如果籠統(tǒng)地安排學生寫解說詞,則內(nèi)容沒有邊際,形式也缺乏規(guī)范。用填空的方式處理此內(nèi)容,等于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結(jié)構形式的范本,也有利于把課堂的注意力,投入到文本意義的深入挖掘與感悟上。
這節(jié)課的實際效果差強人意。不足之處在于,臨時借班授課,學情把握不準,前面的教學內(nèi)容推進得較為吃力,整節(jié)課便呈現(xiàn)出前松后緊的欠缺。課改專家們點評該課時,也針對如何更好地落實詩歌鑒賞的知識,如何更好地捕捉意象意境提出了批評意見。我對這樣的意見坦然接納。我之所以要作這樣的探索,就是要讓專家們?yōu)槲业恼n堂號號脈,讓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陷。
這一節(jié)課后,我在詩歌教學上轉(zhuǎn)變了一些觀念,開始更多關注具體的意象、意境。我想把《春江花月夜》教學中確立的那種情感體驗,同具體的意象意境結(jié)合得更緊密些,讓所有的情感,都能夠在詩歌本身落地生根。
第六節(jié)體現(xiàn)我的教學觀變化的課,是2011年11月在浙江金華執(zhí)教的《荷塘月色》。這是第二屆全國新語文教學尖峰論壇的展示課。
經(jīng)歷了多年的折騰,我的語文教學,已大體呈現(xiàn)出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的發(fā)展趨勢。我開始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語文課,不是教師的表演課,而是學生的思維訓練課和語言實踐課。教師永遠不能用自己的精彩綻放,取代學生的成長需求。
我選《荷塘月色》作為教學文本,是一種情結(jié)在作祟。1994年,我讀華東師大中文系函授班時,幾位同學一起研究《荷塘月色》的教學設計,討論了若干天,也沒形成一個看起來稍顯舒服的教學方案。此后的若干年,每次執(zhí)教《荷塘月色》,也都只是圍繞著“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這兩個支撐點轉(zhuǎn)圈子。我把網(wǎng)絡上能夠讀到的《荷塘月色》的所有教案和課堂實錄讀遍了,依舊沒有找到讓我怦然心動的精彩案例。
能否把這篇傳統(tǒng)課文上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要教出語文課的精彩,首先要讀出文本中隱藏著的精彩。所以,備課時,我只是將這篇早已爛熟于胸的課文,繼續(xù)翻來覆去地閱讀。終于,幾個關鍵詞匯,從文字深處浮了出來。我覺得,我已找到了上好這篇課文的最佳抓手。
我抓住的第一個詞,并不存在于課文中。這個詞是“白日”。既然課文把月下的荷塘寫的那么美,那么,白日里的荷塘,又該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致呢?
這個問題,看似與第四段文字的欣賞沒有必然關聯(lián),但我認為,只有抓住了這一對比,才能更準確地品味出月下荷塘的特有韻味,也才能更深刻地感悟作者寄寓在月下荷塘中的那份獨特情感。從文本閱讀的角度而言,這樣的問題,打破了學生的常態(tài)化思維模式,在看似無疑的地方,挖掘出了可以走向文本深度的疑難點。實際教學中,學生們對這一問題也很有興趣。
教學中的第二個關鍵詞,是“總該”。《荷塘月色》的開頭處,朱自清看似隨意地寫了一句:“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蔽乙詾椋@句話,大有深意。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天天走過的路,朱自清閉著眼也應該能夠行走。路邊荷塘中會有什么樣的景象,他心中自然清清楚楚。朱自清為什么會認為月光下的荷塘,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呢?他希望這月下的荷塘是什么樣?如何理解‘總該’這個詞語?其中凝聚了什么樣的情感?”
這個問題,我用了數(shù)分鐘的時間組織探究。在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基礎上,我做了這樣一個小結(jié):
是的,“總該”說明以往多是不如意的,眼下依舊不如意,即使是希望中的事物,也并無多少實現(xiàn)的可能。我們說,這次期中考試,我總該考班級第一名吧,這是一種希望,但沒有把握。由此我們可以想到,朱自清所希望“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的荷塘,和現(xiàn)實中的荷塘,其實并非同一個荷塘。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描繪的荷塘,和他心目中渴望擁有的荷塘,有一個很大的落差。這個落差,正是他難以在荷塘中獲取真正的寧靜的根本原因。
當我們把這“總該”的意義落到實處后,對“荷塘”的理解,也就走過了表象,走進了意義內(nèi)核。
第三個詞,是“自由”。朱自清說:“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蔽矣蛇@句話而挖掘出的問題,就是這“自由”到底是真自由,還是偽自由?身為讀者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自由”?這個問題,學生自學時應該不會特別關注,我將它拎出來,目的是通過探究,讓學生品味出自由后面隱藏的,恰恰是極端的不自由。當然,這樣的不自由,可以是政治的不自由、精神的不自由、靈魂的不自由,或者是倫理的不自由。
第四個詞,是“有趣”。這個詞,主要是組織學生探究“趣”的內(nèi)涵。趣在何處呢?一是因為嬉戲的熱鬧,二是因為熱鬧中隱藏著的“風流”。在此風流中,青年男女們可以不拘禮法地表露自己的愛情,可以敞開心扉接納渴望獲取的美好情感。人與人之間,該笑則笑,該哭就哭,無需掩飾,無需表演。這些,都是現(xiàn)實中的朱自清心向往之,卻無法變成現(xiàn)實的事。這個詞,對理解朱自清的內(nèi)心情感,非常重要。
第五個詞,是“采蓮人”。欣賞這個意象時,我側(cè)重于引導學生把握其象征意義。我在問題小結(jié)時告訴學生,課文中的采蓮人,其實是一種遠逝的符號。這個符號,記錄著生命應有的希望與活力,展示著人與人之間應有的純真與友善。這樣的采蓮人,纖手所觸的,早已不是鮮嫩的蓮蓬,而是蓬勃向上的生命態(tài)勢,是超脫于平庸瑣屑的塵世糾葛的精神花蕊。與這樣的人為伍,生活才具有切實的意義,內(nèi)心才能保持長久的平和。遺憾的是,這樣的采蓮人,朱自清先生自己做不得,他的妻子也做不得。采蓮人只能作為一種美好而消逝了的符號,用來標注一段曾經(jīng)的美好。
這節(jié)展示課,獲得了很高的評價。至此,我的文學作品教學,才真正走出了浮于文字之上的缺憾。
第七節(jié)值得追憶的課,是2013年夏天在福建執(zhí)教的示范課《裝在套子里的人》。這節(jié)課,可以看作我的課程意識全面回歸的實驗精品。
教學這節(jié)課時,我只準備一個問題:《裝在套子里的人》的單元教學目標。剩余的,全部交給課堂,交給學生。我不再關注精彩的預設,也不再追求問題的精巧和課堂的鮮活靈動,而是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學生的已知與未知上。我將只根據(jù)學生的既有知識經(jīng)驗和學習潛能,在他們思考探究的基礎上,適時提出新的思考,幫助他們始終圍繞語文課程而開展學習探究活動。
課,由學生在預習中獲取的認知經(jīng)驗切入。作為獨立的短篇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在小說的各要素上都有著十分豐富的教學資源。但這些資源,不可能全部轉(zhuǎn)化為本課時的學習目標,所以,我必須對來自學生的各種信息,進行不著痕跡的取舍。我只用了7分鐘時間,便組織學生梳理了故事情節(jié),粗線條認知了作品中的人物,也對社會環(huán)境做了初步的探究。隨后,用了10分鐘時間,就預習中未理解的問題,進行收集整理。我把這些問題中屬于舊知識的內(nèi)容,一邊整理一邊快速分析解決。再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中不屬于語文學習范疇的內(nèi)容直接擱置,只留下既切合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又確實屬于文本解讀中的重難點的那些問題,交給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如此,數(shù)千字的一篇課文,真正需要研究的問題,便不再是鋪天蓋地,而是脈絡清晰,指向明確。
學生們需要探討的問題,集中在下面幾個點上:
1.別里科夫為什么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他的套子可以區(qū)分為幾種類型?
2.別里科夫的套子到底是什么?
3.文章為何要花費那么大的篇幅去寫別里科夫的戀愛悲劇,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題目是《裝在套子里的人》,那么,是誰把誰裝在了套子里?
5.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想告訴我們的到底是什么?
整節(jié)課剩余的時間,絕大多數(shù)便圍繞著這幾個問題的探究而展開。這些問題,每一個都無法從文本中輕易獲取必要的信息,都需要反復咀嚼,仔細斟酌推敲,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后三個問題,已將文本解讀提升到文化認知、作者意義探究和編者意圖領悟的高度。
第四個問題的提出以及探究,是課堂的亮點。這個問題,是在我的暗示下,由學生提出來的。我在要求學生研究課文題目時,提醒他們注意動詞“裝”的主體和客體。因為,這個問題,對于全方位認知文本的深刻意義,至關重要。
是誰把誰裝在了套子里?學生們開動了腦筋,很快找出了六個答案:
其一,別里科夫?qū)⒆约旱母鞣N物品裝在套子里。
其二,別里科夫?qū)⒆约旱乃枷牒颓楦醒b在套子里。
其三,別里科夫把小城的人們裝在套子里。
其四,小城的人們,也試圖把別里科夫裝進情感的套子里。
其五,小城的人們,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裝進套子里。
其六,小城的人們,將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裝進了套子里。
設D={(xk,yk)|k=1,2,…,n},其中xk∈Rn為得到的分解信號,yk∈R為輸出結(jié)果。在權w空間中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機分類問題可以描述如下:
當學生們能夠從課文中讀出小城人自己把自己裝進套子里這一觀點時,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便進入了文本的內(nèi)核意義中。
第六個問題,是作為總結(jié)反思而提出的。這是我直接提出的一個問題,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建立應有的語文課程觀。因為是臨時借班授課,我希望告訴學生們,學語文,不能只滿足于知道每篇課文寫了什么,這太膚淺。真正的語文學習,必須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該文本,也必須思考編者為什么要選編該文本。只有大腦中存有這樣的意識,面對每一篇課文時,才知道該關注一些什么樣的信息。
這一節(jié)課,盡管沒有進行拓展遷移,也沒有游戲、誦讀、對對聯(lián),但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高度的興奮中。下課后,學生們久久不愿離去,一個個同我道再見。我知道,他們因為認同了這節(jié)課,順帶也就認同了我這個語文教師。
這節(jié)課,開啟了我的語文教學全面回歸課程的大門。此后的這兩年,我在廣東、廣西、浙江、江蘇等地陸續(xù)上了數(shù)節(jié)公開課,都不再做精心的課前預設。只側(cè)重于從學生的預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組織探究。課程,成了我語文教學的第一關注對象。
第八節(jié)讓我長時間思考的探究課,是上個月剛剛執(zhí)教的網(wǎng)絡公開課《一滴眼淚換一滴水》。這節(jié)課,由省教研室負責錄制,面向全省直播。
這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稍異于《裝在套子里的人》。因為,課文最大的難點,在于雨果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如果不對這個問題進行必要的介紹,學生就無法合理地認知文本內(nèi)容。
依照“五走進”的課堂結(jié)構形式,本課時的教學,將在“走進文化”中對雨果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簡要介紹,還將對吉普賽民族的性格特點進行一定量的拓展。為了更好地從課程的角度理解文本,我還希望通過轉(zhuǎn)化故事敘述角度的方式,讓學生們在換位思考中,更全面地感受文本內(nèi)容。而在預想的課堂總結(jié)階段,我還希望針對人性的善惡等問題,作一個稍顯思考深度的總結(jié)陳辭。有了這些內(nèi)容,這節(jié)課將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課堂的溫度,還有課程的寬度。這將是我的“三度”語文觀的極好詮釋。
直播過程中,開頭十分順利,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很有深度,對文本的理解也很到位。但隨著問題探究的逐漸深入,課堂開始朝向非我預期的方向發(fā)展了——學生們的思考越來越深刻,發(fā)表見解的熱情越來越高漲,爭先恐后地舉手要求發(fā)言。
我開始面臨一種選擇。如果繼續(xù)讓學生們討論下去,后面的教學內(nèi)容,就注定沒有時間進行。那些可能出現(xiàn)的精彩,將無法展示給全省的師生。而且,整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將不夠完整,這個顯見的瑕疵,會讓很多人失望,也會為很多人提供批評的事實依據(jù)。但是,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與探究,才是語文學習的真正價值所在。倘若我只為了自己的課堂環(huán)節(jié)的完整,為了期待中的精彩,就強行終止了原本可以更好展開的合作探究活動,那我豈不是太煞風景,太以自我為中心了嗎?
我不再關注各教學流程的時間分配,完全聽任學生們自由表達。當然,在所有可能出現(xiàn)跑偏的地方,我都及時出手,將問題拉回到課程主線上。如此,臨近下課時,我只將教學內(nèi)容推進到“走進文化”環(huán)節(jié)。我把課堂的最后5分鐘,交給了浪漫主義風格和吉普賽民族特征兩個拓展內(nèi)容,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了一個預習時沒有關注的問題:如果將艾絲美拉達換成一個當?shù)毓媚?,是否可以?這個問題,牽涉到兩種文化的沖突,又和中世紀歐洲的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大背景密切相關。如果時間充裕,本可以放開談一談。遺憾的是,這節(jié)課上,只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至于轉(zhuǎn)化故事敘述視角,只能留作課外的作業(yè)。
在直播的說課環(huán)節(jié),我對這節(jié)課的遺憾進行了解釋。其實,我是想說服自己,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的名譽根本沒有任何價值。任何一節(jié)語文課,都只是為了借助教師的引領,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意義與價值中,獲取必要的知識與能力,汲取必要的精神營養(yǎng),陶冶應有的情操。絕不是為了展示語文教師的個性與才情,絕不是為了借學生的表現(xiàn)來烘托教師的光彩形象。
我不知道這樣的思考是否正確。在目前的認知范圍內(nèi),我接受這樣的語文教學觀。我越來越堅信,語文教學,永遠都只是在路上。既然還要不停地行走,那就要有勇氣承受各種風雨。
上述八節(jié)課,只是我在不同時期執(zhí)教的若干節(jié)探索課的代表。這些課,在特定的時間段內(nèi),都獲取過一定的榮譽,也大體體現(xiàn)了那個時間段內(nèi)稍具超前意識的語文教學理念。當我回望這些課案時,一方面為自己這一路行走一路歌的前行姿態(tài)而欣慰,一方面也為當初的不成熟而羞愧。這八節(jié)課,以追求課堂的熱鬧開始,經(jīng)由追求語文的美感、語文的深度、語文的溫度、語文的寬度等思維站點,一直走向現(xiàn)在的課程意識,走向真正的學生主體價值認知。
站在今天的認知平臺上,我不再熱衷于課堂的出彩,不再試圖用教師的思考深度取代學生的自主思考。我已然樂意于讓學生充分表達與表現(xiàn),已然樂意于接受各種可能的失敗。我以為,唯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唯有讓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在課程目標的引領下,朝向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需要的方向全面推進,這才是應有的語文教學。
讓語文成為語文,是我現(xiàn)階段語文教學的最高追求。
前路依舊漫漫,也許,未來的歲月中,我還會推出更多的探究課。我知道,無論我再怎么折騰,我對語文教學的熱愛不會減損,我對課堂的探究熱情不會減損。
因為,我是一名語文教師,我是一位語文人。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儀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