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
?
構建語文教學“逆世界”互通的“天梯”
蔡偉
中小學學科教學當數(shù)語文最為熱鬧,流派之爭、概念之辯、模式之分、方法之別,幾乎從未消停過。只要到知網(wǎng)去翻翻,我們就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語文教學界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數(shù)以百千計的名詞術語,然而,眾多的概念并沒有真正構建起完整的具有權威性和可操作性的語文教學體系。大家似乎都只沉浸在自己所創(chuàng)造或倡導的概念中,努力維護自己創(chuàng)造或倡導的概念的所謂科學性、正統(tǒng)性、權威性,忽視、抗拒別人的批評建議。不知不覺中制造了多個互逆的語文小世界,從而窄化了語文教學領域,阻礙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化發(fā)展。
孔夫子有句名言: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指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現(xiàn)常用來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我們拿孔子之言,來形容當下的語文教學是最合適不過的了。由于爭論各方處在不同的教學境界與類型中,因此,大家很難形成一個共同的旋律,各唱各音,各發(fā)各調,也就在所難免了。
這就不得不提及2014年底至2015年初爆發(fā)的關于韓軍的公開課《背影》的那場爭論,它典型地反映了因境界不同而導致的看似激烈實則自說自話的語文教學論辯的現(xiàn)實。
先是李華平教授于2014年第10期《語文教學通訊》刊發(fā)了《迷失在學科叢林中的語文課——兼評特級教師韓軍〈背影〉教學課例》長文;接著,《語文教學通訊》又連續(xù)發(fā)表批評韓軍的文章,《新課程研究》也及時跟進發(fā)表批評文章。這些批評無一例外指責韓軍的課缺乏語文味,不是真正的語文課,而是嚴重偏離了語文教學正道的哲學課、美學課、生命教育課,李華平還就此呼喚語文教學回歸自己獨有的使命。
這些批評,引起了韓軍老師的強烈反彈,為了消除這些批評帶來的負面影響,韓軍接連在雜志和博客上發(fā)表了多篇文章,他先在博客上公布了原載《語文教學通訊》2012年1期、2期連載的舊作《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及2010年《韓軍就新語文教育答〈語文建設〉問》;接著,于2015年第4期《語文教學通訊》上發(fā)表《〈背影〉課七說》,這可看作韓軍對倒韓派們凌厲批評的最集中的回應。此外,韓軍還搬出了錢夢龍和溫儒敏兩位語文教學界泰斗式的人物,來為這場突如其來的論戰(zhàn)站臺。他特別在其博客中亮出了北大溫儒敏教授對其執(zhí)教的《背影》一課大加贊賞的復信:
你的關于《背影》的細讀教案和實錄都拜讀了,非常有意思,深入到了文章的內核,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閱讀可能容易忽略的深意。你的課是成功的。特別是深入到對于生命、死亡等命題的思考,把握住了文章的深層意蘊,而且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啟發(fā)引導,也是必要的。因為你作為教師對作品有深入的帶著自己體驗的理解,才能講得如此精彩……
在此基礎上挺韓派持續(xù)發(fā)力,2015年第8期《新課程研究》刊發(fā)了《韓軍〈背影〉教學的文化風景》,《中學語文》雜志7-8期合刊刊發(fā)了《有人文味的語文才是真語文:與李華平商榷為韓軍背影辯護》,韓軍博客同時轉發(fā)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閱讀——以〈背影〉為例》。這些文章集中回應了倒韓派的質疑與批判。沉寂一段時間后,李華平又在《新課程研究》上發(fā)表了《讓語文教學回歸正道——兼評特級教師韓軍〈老王〉教學課例》。這一回韓軍自己沒有回應,但是一批語文老師力挺韓軍,發(fā)了一些批駁博文,不過火藥味已經(jīng)大大減淡。后來李華平宣布親自執(zhí)教《背影》,準備以事實來證明己方所論正確,但事實上雙方之間的論戰(zhàn)反而更無交集可言。因為雙方都以自己的一套理論與實踐,構建了自己的語文世界,而且這兩個世界是互逆的,甚至是顛倒的。
韓李之爭,難分伯仲。事實上,這場論戰(zhàn)無論結局如何,都無真正的贏家,或者說雙方都是成功者——各自表達了自己的語文教學觀;也都是失敗者——誰都沒有能夠說服誰。因為,如前所述,雙方都在構筑自己的平臺,一個在理想化人文的天地里暢想,一個在實用性工具的世界里漫步,兩者根本就不可能進行平等的對話,也就不可能達成什么共識。雙方除了各說各理,似乎沒有形成真正的對話,甚至雙方均有些意氣用事,以過激的語言來吸引眼球。例如李華平等人的文章里,就有此類令韓軍感到極度受辱的詞語:“胡說八道”“拿學生當馬使”“黔驢技窮”“江郎才盡”“不歸路”“落寞還是沒落”“為了面子”“失落”“蠱惑”……作為反擊方的韓軍則在《李華平總經(jīng)理,迷失在哪里?》的文章里,揭露李華平是個“披著教授和學者外衣的商人”,認為李華平對其批判是一場“商業(yè)策劃”加“文革整人”相結合的“圈套”。強調他有著“領袖欲”,追求當官、追求功名利祿和一夜爆名、追求商業(yè)撈錢,迷失在搞經(jīng)營、搞創(chuàng)收、賺利潤的殫精竭慮里,而學術水平大概就處在一個中學高級教師的水平線上……不過,韓軍此文只發(fā)在自己的博客里,未在公開報刊雜志上發(fā)表,故對對方的傷害相對要小得多。
作為學者和名師,如果要說迷失,雙方均迷失在情緒化的指責與謾罵中,相互的傷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位名師的學術地位與社會影響。好在韓軍首先冷靜下來,對于其后的批判不再作激烈的回應,李華平也開始放棄激烈的言詞,以實際的操作來回應。其實,就筆者對他們的了解,這場論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負面因子應該不是兩位學者型教師的本性與風格,兩位平時也無什么瓜葛,令他們如此“氣急敗壞”的原因只有一個:兩個人生活在各自的語文境界中,無法在同一層面上說服對方。語言的本真力量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戾氣。李華平我沒交往過,但就其整出如此龐大而有影響力的正道群,目前在搞教育捐款,也是振臂一呼,云集響應,由此可見能力非同一般。我曾多次邀請韓軍講學開課,對其教學能力與平易為人深感敬佩。如果韓李不是教學境界有別,恐怕他們可以成為語文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
由此我推出一個判斷,即當下語文教學的亂象的主因是論辯者們身處于相互顛倒的“逆世界”,他們站在各自在語文教學境界上,視其他境界者為寇仇。語文境界不同,決定了教學風格的差異,又影響到各自所采用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于是,又形成了不同的語文教學類別。想要直接彌合各方,消除爭論是很困難的。這猶如索蘭納導演的科幻巨片《逆世界》所表現(xiàn)的同一星球內兩個互相顛倒的世界,在顛倒世界中,人們各自生活工作,互不干涉,法律更嚴明規(guī)定任何人不能和另個世界的人們溝通,亦不能試圖跨越另一端。底下世界里面的平凡人亞當和來自上層世界的女孩伊達相遇并相愛,但他們兩人之間阻隔著地心引力和嚴格律法,無法長相廝守,這兩人是如何跨越重重阻礙,讓戀情開花結果呢?那就是亞當?shù)暮门笥氧U勃,他幫助亞當理解了上層世界的諸多特別規(guī)則,幫助亞當克服重力進入天梯。那么,對于生活在兩個境界中的語文人,能夠相親相愛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各自回歸到自己的境界和類型上,進行研究探討,同時,汲取各方各派的長處,尋找到一架連接兩個世界的“天梯”,融通各種語文境界。
[作者通聯(lián):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