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雷,任苗苗
(天津商業(yè)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134)
?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概念及其當代啟示
吳春雷,任苗苗
(天津商業(yè)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134)
在法治理念譽滿全球的今天,卻存在著法治概念的多樣化、模糊化和抽象化的問題,由此引發(fā)了對法治概念實在性的質(zhì)疑。基于對亞里士多德法治概念的解讀,可以將其拆分為普遍守法、良法以及良法的制定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構(gòu)成了法治概念的框架,且此后幾乎人們給出的所有法治概念都沒有超越這個框架。由此可以從多樣化的法治概念中獲得法治概念的一致性,并為學術(shù)交流、理論探索以及法治實踐奠定統(tǒng)一化的概念基礎(chǔ)。
亞里士多德;法治概念;普遍守法;良法
法治被當今各國認為是最完善的國家治理模式,不論西方還是東方,不論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不論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對法治表示認同。可以說,這是一個法治話語遍布全球的時代。但是,與法治的地位不相適應的是法治概念的模糊性。當問及法治的概念是什么的時候,幾乎每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會給出一個自己認為適合的答案。幾乎是有多少人在捍衛(wèi)法治,就有多少種法治觀。借用博登海默對于正義之定義的比喻性評價,法治也“具有一張普羅透斯似的臉,變化無常,隨時可呈不同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1]。這種眾口難調(diào)、各執(zhí)己見的混亂情勢甚至引發(fā)了人們對法治概念之空洞及虛無的質(zhì)疑。如英國大法官湯姆·賓漢姆所說:“在這些言論的籠罩下,很容易舉手繳槍、承認法治是太無確定性、太主觀化的概念,乃至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盵2]如此看來,法治概念問題極有研究的必要,因為概念是人類進行思考的載體和基本單位,概念的捉摸不定將導致思想的含混,以致行動的混亂。
毫無疑問,法治是一個歷史概念,或者以黑格爾式的視角來看,法治應該首先被看作人類的一項歷史成就。西方的法治觀念可以認為是起源于古希臘時期。雖然從現(xiàn)存的有關(guān)古希臘的資料來看,亞里士多德是明確提出“法治”概念并對其做了系統(tǒng)論述的第一人,但法治的思想在其老師柏拉圖那里就已經(jīng)萌芽。
眾所周知,柏拉圖所主張與推崇的是賢人治國式的人治,這一點在《理想國》中得到很好的印證?!罢軐W王”構(gòu)成了《理想國》中所有政治體制和組織的基礎(chǔ),理想的國家應當依靠哲學家的知識和智慧進行管理,而在此情況下法律則被合乎邏輯地忽略了,或者說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發(fā)揮的作用遠不及于美德。經(jīng)歷在敘拉古的失敗后,晚年的柏拉圖對于人治優(yōu)于法治的觀念有所動搖。在《政治家篇》一書中,柏拉圖根據(jù)是否存在法律對政治體制做了三類六種的劃分。柏拉圖認為六種政體形式中最優(yōu)秀的統(tǒng)治就是由一個人進行統(tǒng)治,并且這種統(tǒng)治可以保持在法律規(guī)則中。在這種體制下,法律是明智統(tǒng)治者進行統(tǒng)治的不可替代的手段,當無法實現(xiàn)“哲學王”的理想統(tǒng)治方式時,“法治”政府“就是完全正確和健全的政體了”[3]。如果說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圖只是從《理想國》的美德式人治轉(zhuǎn)向法律之治,那么《法律篇》則較為詳細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柏拉圖稱,在結(jié)束諸神對人類的統(tǒng)治之后,“人類欲得和平與繁榮當求之于法制”[4]142?;诖?柏拉圖提出執(zhí)政者和官吏是法律的仆人,甚至他希望“讓西西里和任何地方的城邦不要再屈服于一個世俗的統(tǒng)治者——這是我的學說——而要屈服于法律”[5]。柏拉圖認為,“若法律支配著權(quán)力,權(quán)力成為法律馴服的奴仆,那么人類的拯救和上蒼對社會的賜福也就到來了”[6]475。國家的統(tǒng)治者必須是“最善于服從已制定的法律并在城邦中取得了此種成就的人”[7]。同樣,官吏們也要服從法律,以顯示法律至高無上的神圣權(quán)威性。
柏拉圖主張的法治可以明確地被認為是一種治國方案,是將法治作為一種政治體制問題而做的思考。但是柏拉圖只是相對粗糙地勾勒了法治的思想,而亞里士多德作為柏拉圖的學生,則繼承柏拉圖法治是一種政治體制的理論,并以此為前提對法治的概念與內(nèi)涵做了細致的闡述,從而奠定了法治概念的基本框架。
亞里士多德曾向我們介紹了這樣一種研究方法,即“我們?nèi)绻麑θ魏问挛?對政治或其他各問題,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發(fā)生的端緒,我們就可獲得最明朗的認識”[8]4,此之謂“追本溯源法”。雖然戴雪被認為是近代西方“法治”理論的奠基人,但同樣確定的是,亞里士多德乃是對“法治”進行系統(tǒng)研究并做出了經(jīng)典定義的第一人。他認為:“法治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盵8]202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闡釋與沉淀,這句話已經(jīng)成為世界范圍內(nèi)最廣為人知的法律名言之一。因此,我們就可以以亞里士多德為起點,開啟法治概念的探索之旅。亞氏的法治概念可拆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即普遍守法、良法、良法的制定。
(一)普遍守法
對于“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從《政治學》中可以探尋到其含義包括兩個層面:主體層面和規(guī)范層面?!捌毡椤奔瓤梢灾复胤ㄖ黧w的普遍性,也可以指代所守之法的普遍性,當然前者是主要的和基本的含義,人們一般也都是從前者層面上去理解的。從城邦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來看,守法的主體應當包括城邦公民個人、城邦政治機構(gòu)以及非政府性的社會組織。其中,亞氏思想中所隱含的“有限政府”思想難能可貴,他認為國家權(quán)力機關(guān)及其公職人員應該服從法律,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行使職權(quán),進行活動,不應當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權(quán),這可以說是從古至今法治概念所不變的核心內(nèi)容和基本精神。這種“有限政府”思想產(chǎn)生于亞氏對人性的不信任,他不相信僅憑政府的自覺、自律就能保證政府行為永遠符合正義的標準。因為政府的運作是由人來操縱的,而人又是感情和自利的動物,其行為容易受到利益、偏見、沖動、激情、無知等難以把握的因素的牽制,而法律則是排除個人飄忽不定的情感因素影響的理性規(guī)范,嚴格服從法律就是服從理性的指引。
應該被普遍服從的法律包括自然法、人定法及不成文的習慣法。亞氏是自然法學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自然法高于人定法”是所有自然法學家的共同信條,亞氏當然也不例外。正義與理性的自然法是城邦制定法的依據(jù),人們可能逃脫人定法的約束和懲罰,卻不可能超脫于自然法的神秘力量之外。在生物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領(lǐng)域的偉大建樹使亞氏對自然法之存在的堅信具備了強大的現(xiàn)實基礎(chǔ)。亞氏對于習慣法的重視也是值得關(guān)注的,在亞氏之師柏拉圖的《法律篇》中,柏拉圖就看到了習慣法在調(diào)整人們行為、規(guī)范社會運作上的重要價值,他將法律、風俗和習慣比作是“社會的鉚釘”,它們相互輔助共同維系著整個社會的和諧[6]549。亞氏認為不成文的習慣法甚至比人們刻意制定的法律更有效力,因為法律是憑借著人們的行為習慣發(fā)揮作用的,習慣法源于人們共同的長時間的重復行為,已然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并形成內(nèi)心信念,所以借助習慣法的力量,不違背習慣法所規(guī)定的行為方式,將人定法與習慣法相互協(xié)調(diào),二者才能更容易獲得普遍服從。
(二)良法
良法,即良善之法、優(yōu)良之法、正義之法,現(xiàn)代法學是在內(nèi)容和形式的二元分析框架之下對其進行界定的。內(nèi)容上的良法即法律的內(nèi)容旨在實現(xiàn)正義、自由、平等、幸福等美好價值目標。目的論的哲學觀使亞氏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的一切自然和社會事物都存在其預設(shè)的、固有的目的,城邦則是人們?yōu)閷崿F(xiàn)最大的善而自發(fā)組成的政治共同體,城邦之法的良善目的當然是其應有之意。何為“良法”呢?亞氏從法與正義、法與自由、法與平等、法與幸福、法與公共利益的關(guān)系上對良善之法進行了具體闡釋。亞氏的正義觀是一種平等的觀念,即“相等的人就該配給相等的事物”[8]152,法律正是為確保這種正義觀的實現(xiàn)而存在的,因為不同階層的人們對平等的理解并不一致,法律作為一種官方的、權(quán)威的、統(tǒng)一的正義標準就具有了存在的必要。在法與自由的關(guān)系上,洛克受到亞氏的影響最為明顯,亞氏認為“法律不應該被看做和自由相對的奴役,法律毋寧是拯救”[8]282,而洛克同樣認為“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9]。如此相似的表述,無法不讓人聯(lián)想到近代自由主義思想家對亞氏法律思想的吸收和借鑒。亞氏根據(jù)一國政體是否以公共利益為目的,將所有政體類型劃分為正宗政體和變態(tài)政體,正宗政體著眼于城邦整體利益,而變態(tài)政體則服務于作為統(tǒng)治者的一個人、少數(shù)人或者多數(shù)人。正義的法律應當是服務于正宗政體的,旨在維持政體的長久存在,而正宗政體是服務于公共利益的,因此法律也應當立足于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
形式上的良法,即法律的形式價值,亞氏主要強調(diào)了法律的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尤其是法律的穩(wěn)定性,亞氏認為:“法律所以能見成效,全靠民眾的服從,而遵守法律的習性必須依靠長期的培養(yǎng),如果輕易地對法律常常作出這樣或那樣的廢改,民眾守法的習性必然消減,而法律的威信也就跟著削弱了?!盵8]82亞氏寧愿容忍法律的錯誤,也不愿對法律進行頻繁的更改,除了對以上原因考慮外,很可能還存在著如下更為深刻的政治考慮。在亞氏生活時期的古代雅典,平民政治發(fā)展到極端,人們既可以以言立法,亦可以以言廢法,這就造成法律的朝令夕改,法律權(quán)威衰弱,社會的動蕩不安。正如王人博所認為的那樣:“城邦民主發(fā)達了,而法律卻畏縮了?!盵10]就像君主制會產(chǎn)生極權(quán)暴君一樣,民主制同樣可能產(chǎn)生多數(shù)人的暴虐,亞氏提倡法治是著眼于保障人民自由,但強調(diào)法律的穩(wěn)定性毋寧說是為了壓制平民主義的暴政?!胺杀毁x予一種與眾不同的地位,使它不易于被平民法庭和立法集會修改。”[11]因此,亞氏主張,即使法律可能會出現(xiàn)錯誤,如果錯誤在可以容忍的范圍之內(nèi),最好不要輕易地去改動它。
(三)良法的制定
在古希臘,“城邦”和“政治”使用的是同一個詞,亞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論也正是以對城邦、對法律、對人的認識為出發(fā)點建構(gòu)的。在亞氏看來,城邦作為以平等自由人(即公民)為主體、以正義為組織原則建立起來的最高社會組織,其最理想的組織形式就是以中產(chǎn)階級為基礎(chǔ)的混合政體。在亞氏的描述里,一個社會中必有窮人、富人和居于二者之間的中產(chǎn)階級。此三種人由于擁有不同的地位和生活環(huán)境,因而具有不同的品德和才能。亞氏認為,制定法律的人也應當是城邦中的中產(chǎn)階級,因為他們既不像窮人一樣貧乏,也不像富人一樣狂放,他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經(jīng)濟和生活上的穩(wěn)定與富足使他們具有健全的智慧和品德,他們至少不會制定出極端不正義的法律來。亞氏的中庸主義哲學觀應用到法律上即是“法治是一種中庸之道”?!白詈玫牧⒎叶汲錾碛谥挟a(chǎn)家庭。”[8]211亞氏除了將良法的制定主體歸置為城邦的中產(chǎn)階級,還對制定后的修改問題做了思考。亞氏認為由于人類理性和預見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法律制定后的補充修改就成為必要,“法律也允許人們根據(jù)積累的經(jīng)驗,修訂或補充現(xiàn)行各種規(guī)章,以求日臻完備”[8]172。但為了維護法律的穩(wěn)定性與權(quán)威性,以及培養(yǎng)和保持城邦公民守法的習性,這種修改當然應該是極為謹慎的。
作為西方法治理論的奠基人,戴雪對于法治概念的揭示很具有代表性,他在《英憲精義》一書中提出了法治的三重含義:首先,除非經(jīng)過法院判決確認某人違反了明確的法律,任何人不得受到非法的損害;其次,所有國民都應當受到法律的約束和法院的管轄,不得存在法外特權(quán);最后,憲法是法院保障人權(quán)之結(jié)果,而非人權(quán)之來源[12]。前兩重含義可以歸納為“普遍守法”,即國家應當守法,國民未發(fā)生違法行為或者發(fā)生違法行為但未經(jīng)法院公正審判時,不得遭受國家的懲罰及肆意干涉;國民應當守法,任何人不得因身份、地位而獲得超越法律的特權(quán)。第三重含義可以被認為是“良法的產(chǎn)生”,根據(jù)遵循先例制度,通過法院的判決逐漸確定憲法的一般原則,如個人自由的權(quán)利、公共集會的權(quán)利等。戴雪對法治的論述無疑是在特定語境里進行的,他所關(guān)注的只是探討英國議會制度與憲法傳統(tǒng)之間的關(guān)系,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法治的解釋為近代法治概念奠定了基礎(chǔ)。
20世紀60年代,新自然法學家富勒提出了法治的八項原則,即法的一般性、公開性、不溯及既往(可預見性)、明確性、無矛盾性、穩(wěn)定性、可操作性、官方行為合法性[13]。從富勒的八項原則中可以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原則都旨在描述“良法”的形式價值,體現(xiàn)了富勒對于法的程序性價值的關(guān)注,這也是法律能夠獲得普遍遵守的前提。其后的菲尼斯、拉茲也分別提出法治的八項原則,其內(nèi)容大同小異。富勒、菲尼斯、拉茲雖然在側(cè)重與表達上略有不同,但是都從法律的內(nèi)在道德品德的角度論述法治問題,他們對這種品德的把握都有著相當程度的一致。真正的法律應該具有這些品德,也只有這樣的法律才有可能實現(xiàn)法治。
圣約翰大學法學院教授布雷恩.Z.塔瑪納哈在梳理了自古希臘到現(xiàn)代的法治概念后,認為如下三個主題是貫穿法治傳統(tǒng)始終的:政府受到法律限制、形式合法性、法律而不是人的統(tǒng)治。其中第一、三個主題可以被認為是“普遍守法”的要求,即政府和個人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和統(tǒng)治,第二個主題是“良法”的內(nèi)容,“這種意義上的法治包括公布、面向未來以及普遍性、平等適用和確定性等品質(zhì)”[14]。
1959年在印度召開的“國際法學家會議”通過了《德里宣言》,這個宣言集中概括了世界各國法學家對于“法治”的一般看法,同時權(quán)威性地總結(jié)了三條法治原則:第一,立法機關(guān)應致力于保障每個人的“人類尊嚴”;第二,政府應當正確有效地行使職權(quán),制止行政權(quán)的濫用;第三,司法獨立和律師自由。第一條應該是對于“良法”的界定,第二條是“普遍守法”中的政府守法,第三條是法律獲得普遍實現(xiàn)的制度條件,也屬于“普遍守法”的范疇。
聯(lián)合國將法治概念定義為:“法治是指一個治理原則,在這個原則下所有個人、機構(gòu)和單位、公有和私有,包括國家本身都對法律負責,該法公開頒布,平等實施和獨立裁決,符合國際人權(quán)規(guī)范和標準。而且它要求采取措施確保堅持以下原則,即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法律負責、適用法律公平、權(quán)力分立、參與決策、法律的確定性、避免獨斷專行以及程序和司法透明等等?!盵15]其中,“對法律負責”“平等實施”“獨立裁決”“法律至上”“權(quán)力分立”“避免獨斷專行”都屬于“普遍守法”的應有之義及必然要求,而“公開頒布”“符合國際人權(quán)規(guī)范和標準”“法律的確定性”“程序和司法透明”都屬于“良法”的必要屬性。
西方的法治觀念于清末傳入我國,國人逐漸將其作為一種理想的政治制度或者社會秩序來追求。一百多年以來,對法治的研究熱潮從未停止。環(huán)顧世界、回顧歷史、重溫經(jīng)典會給我們帶來思想的啟迪和理論的開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觀自身,我們對于法治概念的理解又是在怎樣的路徑上發(fā)展的呢?通過對當下使用較為廣泛的法學教科書上法治概念的梳理,可以對此一探究竟。
馬新福主編的《法理學》認為法治具有五重含義:第一,法治意指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調(diào)控方式;第二,法治意指依法辦事的原則;第三,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第四,法治代表某種具有價值規(guī)定的社會生活方式;第五,法治是一個融匯多重含義的綜合觀念和社會理想[16]。第一、五重含義指出了法治的“種”概念,第二、三、四重含義指出了法治的“屬”概念,即法治的內(nèi)涵。其中,第二重含義即“普遍守法”,第四重含義即“良法”,第三重含義是良法受到普遍遵守后的社會狀態(tài)。
劉作翔主編的《法理學》認為:“簡單地說,法治就是一種奉行法律至上的治國方式,是與民主、人權(quán)、平等等價值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法治精神?!狈ㄖ蔚木駜?nèi)核包括法律至上、良法之治、平等適用、制約權(quán)力、保障人權(quán)[17]。 “法律至上”即所有社會主體都要服從法律的至上權(quán)威,“制約權(quán)力”意在使國家權(quán)力限制在法律的范圍之內(nèi),這些都包含在“普遍守法”的范圍內(nèi);“平等適用”是良法的標準之一,也是“普遍守法”、禁止特權(quán)的要求;毋庸置疑,“良法之治”及“保障人權(quán)”屬于“良法”的范疇。
卓澤淵所著《法理學》認為:“法治,即法的統(tǒng)治,是以民主為前提和目標,以法律至上為原則,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制約權(quán)力為關(guān)鍵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活動方式和社會秩序狀態(tài)?!盵18]民主被視為“良法”的來源和最高價值,在此前提下,通過“法律至上”“依法辦事”“權(quán)力制約”來實現(xiàn)法律的普遍服從。
周永坤所著《法理學》認為,法治的內(nèi)涵或原則就包括四方面的內(nèi)容:法的普遍遵守、良法的實體(內(nèi)在)價值、良法的程序(外在)價值和基本制度原則(包括權(quán)制衡原則、司法獨立、司法審查等)[19]。其中,實體價值包括自由、平等、權(quán)利等基本人權(quán),程序價值包括法律不溯及既往,法的明確性、公平性、普遍性、不矛盾性、可行性等。同樣,法的價值應屬于“良法”的范疇,而司法獨立等基本制度是為了實現(xiàn)法的普遍遵守。
綜上所述,眾多著名法學家、國際組織及國際會議對于法治概念的界定,始終沒有能跳出亞氏法治概念的框架,仍在“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和“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兩個范疇內(nèi)豐富、擴充和完善,只不過具體表述不同,內(nèi)容側(cè)重有差異。誠如姚建宗教授所言:“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被各個時代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論家們普遍接受,獲得了絕對優(yōu)勢的支配地位,其對法治內(nèi)涵的解說也成為公理,而后代的思想家和學者們所做的全部工作都不過是在‘亞里士多德法治公式’的范圍內(nèi)展開的,絕沒有超出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框架……這些思想家們的工作主要是從自己的思維邏輯和認知興趣出發(fā)對亞里士多德的‘公式’予以其符合時代精神的發(fā)揮和闡釋?!盵20]
通過對古今中外法治概念的羅列、整理和分析,我們可以從法治概念的多樣性中發(fā)現(xiàn)統(tǒng)一性,從混亂中看到有序,從模糊中看到實在,有力地駁斥了法治概念虛無論者的觀點。法治是一個有實在含義,而且絕大多數(shù)人都一致認同的概念,我們從亞氏的法治公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一致性。法治概念多樣性的產(chǎn)生是由于對何為“良法”以及如何實現(xiàn)“普遍守法”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理解和主張而造成的,但人們思考法治的思維路徑是一致的。綜合各家觀點,我們可以對法治概念做出一個較為全面的表述:國家機關(guān)、政治團體、社會組織、公民個人應當普遍服從法律,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執(zhí)政、公正司法、依法辦事,禁止出現(xiàn)有法不依、濫用權(quán)力、枉法裁判等違法行為,為此應當實行權(quán)力制衡、司法獨立等制度,而所依之法本身又是具有自由、平等、正義、效率、秩序、保護人權(quán)等實體價值和普遍性、穩(wěn)定性、規(guī)范性、無矛盾性、公開性、明確性、邏輯性、可操作性等形式價值的良法。此概念仍然是亞里士多德的“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法治概念框架下進行的定義。
通過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概念表述以及歷代諸多法學家的演繹,法治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價值觀念或者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它也是一種政治體制或者治國方略;法治是一個具體而又有深度的概念,也是一門實踐的藝術(shù)?!胺ㄖ渭仁且环N理想,也是一種現(xiàn)實。作為前者它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秩序或治國方略;作為后者雖然要表現(xiàn)為法律制度,但從最根本上來說它是一種政治體制?!盵21]尤其是在當今世界,只有從政治體制的角度研究法治問題,才能使法治概念具有現(xiàn)實意義,從而避免使法治問題停留于一種空談境地或陷入永無休止的爭論當中。而在今天中國建設(sh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時代背景下,以一種政治體制的框架考量亞氏的法治概念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第一,法治的基礎(chǔ)條件是“良法”的制定。在亞氏那里,法律由正義衍生,用來衡量人世間的是非曲直,它是使人免除一切情欲的理智的產(chǎn)物。作為集體智慧結(jié)晶的法律,其功能在于給人類一種自由而又優(yōu)良的生活。能達到以上要求并且出自正宗政體的法律就可以被看作是“良法”。而置之當下思考何為“良法”,“良法”應當首先是尊重與保障人權(quán)之法。立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實際是各種力量的博弈過程,在此過程中弱勢群體若占據(jù)下風勢必會接受不利于他們的立法決定。這與“良法”是體現(xiàn)公意與保護公益之法相悖。而尊重人權(quán)則為其設(shè)定了一條底線,也為法治工作的平等參與提供了保障。其次,“良法”的制定過程應該平等參與、協(xié)商一致。程序性要求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有機會平等地參與到立法工作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志,民主協(xié)商達到意思一致。雖然目前看來,保證所有的社會成員都平等參與到立法工作中來還尚有難度,但是應當盡量保障公民的平等權(quán)利,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提高立法工作的透明度。
第二,培養(yǎng)社會公眾的守法意識和守法感情?!捌毡榱己玫闹刃蚧谄毡樽袷胤?和禮俗)的習慣?!盵4]169法律得到民眾的普遍遵守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而達致此目的的路徑則是亞氏所提出的公民教育。按照亞氏的理解,法治社會之人必須是平等的自由人,是品德良好之人,是有守法習慣的人,而此種人則主要是通過教育的辦法培養(yǎng)的。法治社會主要用法來治,但又不唯法而治,還要依靠教育進行德治。這是對現(xiàn)代社會仍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思想。中國經(jīng)歷過漫長的封建社會,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治傳統(tǒng)根基薄弱。尤其在經(jīng)歷過“文革”時期的動亂沖突以后,社會法治觀念更為淡薄。雖然在我國40年的法治進程中,社會公眾接受普法的范圍和程度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目前社會還沒有普遍樹立法律信仰?!巴椒ú蛔阋宰孕小?良好的法律必須被社會大眾知悉、了解以及學習,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因此,加強法治教育培養(yǎng)公民的法律信仰道路深遠,意義重大。
第三,確立法律權(quán)威,完善權(quán)力制約機制。在亞氏的法治觀里,執(zhí)政者以及官吏、全體公民都是守法的主體,法律的至高無上以及權(quán)威性應得到從上至下普遍的認可與服從。一切國家權(quán)力也都必須遵守法律。中國經(jīng)歷過漫長的人治時期,一些官員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現(xiàn)實中,權(quán)比法大、以權(quán)越法現(xiàn)象非常突出。而社會公眾潛意識里“權(quán)力至上”之觀念重于“法律至上”,按照領(lǐng)導意思辦事的思維難以轉(zhuǎn)變。而如何使法律的權(quán)威在法治社會中真正做到至高無上,約束執(zhí)法者濫用權(quán)力,加強對權(quán)力的監(jiān)督制約尤為關(guān)鍵。要嚴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任何人都不得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quán),對執(zhí)法人員的違法行為一定嚴懲,絕不姑息。
我國法治理論及法治建設(shè)實踐的發(fā)展完善不是單靠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就可以解決的,但是一個統(tǒng)一的法治概念卻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理論和實踐上的便利。亞氏法治概念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解讀與傳播,已然為人們所熟知,這個概念的簡單、精確、合理的特點不僅有助于在達成共識的基礎(chǔ)上進行學術(shù)交流,而且有利于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梢哉f,亞氏的法治概念提供了法治的樹干,其樹根還要深扎于適宜其生長的土壤,具體理論和實踐的枝葉還有待更加旺盛地生長。
[1]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252.
[2]湯姆·賓漢姆.法治[M].毛國權(quán),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8.
[3]柏拉圖.政治家篇[M].屈江,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02-105.
[4]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5]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4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9.
[6]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3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柏拉圖.法律篇[M].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2-123.
[8]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9]洛克.政府:下篇[M].葉啟芳,瞿菊農(nóng),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35.
[10]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46.
[11]J Walter Jones. The law and legal theory of the Greeks[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56:69-70
[12]A V Dice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M].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45:188-195.
[13]Lon L 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M].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46-94.
[14]布雷恩.Z.塔瑪納哈.論法治:歷史、政治和理論[M].李桂林,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52.
[15]於興中.法治東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5.
[16]馬新福.法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95-98.
[17]劉作翔.法理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22-524.
[18]卓澤淵.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22.
[19]周永坤.法理學[M].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546-547.
[20]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蘊[J].吉林大學學報,1997(2):23.
[21]嚴存生.法治的觀念與體制:法治國家與政黨政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6.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Taking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of Aristotle as a breakthrough
WU Chunlei, REN Miaomiao
(College of Law,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widely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today, there still exists questions about the concreteness of the concept for its diversification, fuzzy and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it can be split into three elements:Universal law-abiding, good law and the formulation of good law. These three elements constitute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and since then almost all of th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has not been beyond this framework. We can get its consistency from the diverse concept of rule of law, and establish a unified conceptual basis for academic exchang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rule of law.
Aristotle;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universal law-abiding;good law
2016-07-07;
2016-09-22
吳春雷(1966-),男,四川成都人,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法學理論與司法制度研究;任苗苗(1991-),女,河南遂平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法學理論研究。
D903
A
1671-9476(2016)06-0078-06
10.13450/j.cnki.jzknu.2016.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