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
簡單與幸福
張健
人說,小時候,幸福是件很簡單的事;長大了,簡單是件很幸福的事。小時候,幸福為何簡單?因為小時候,孩子們欲望少,沒有太多的牽掛,他們單純透明,充滿稚趣童真,目無邪,心無罪,簡單極至;又有大人們的呵護關(guān)愛,因而他們是幸福的。盡管他們也不一定能意識到這種幸福,但當他們成人后,反躬自省,就會體悟到兒時的單純與幸福。長大了,為何簡單才是幸福?因為長大了,被卷進了生活的漩渦,負擔重了,壓力大了,責任多了。不得不為生活而疲于奔命,為得失而考量計較,為利益而糾結(jié)爭斗,陷入了自取其累的“塵網(wǎng)”。人們無奈地感嘆生活太累,哪里還有幸??裳?,只有痛苦和抑郁相伴。
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簡單,簡單,簡單吧!”“如果我們愿意生活簡單而明智,那么,生存在這個地球上就非但不是苦事而且還是一種樂事?!焙唵螢楹涡腋#恳驗楹唵问俏镉欢?,要求不高,是少計較、輕得失,知足而樂。看自然界那些闊葉樹木為何比針葉樹木先凋零?因為它需要的養(yǎng)分多,而針葉需要的水分、養(yǎng)料少。需求越少,就越能挺立枝頭、傲霜斗雪。再看那清淺的水,透明清澈可鑒,不深奧、不曲折、不復雜,給人以清凈明亮的簡單之美;純正的心,真純、無邪、坦蕩,給人以真誠信實的簡單之美。這些,都是簡單帶來的正效應。
如何追求簡單中的幸福、幸福中的簡單?筆者認為,人生三十而立、最多四十不惑之前,要做加法,40歲以后,生命的格局已定,就應該做好減法。“如果一輩子用加法,人會因加法而迷失,生命就不堪負荷。如果攫取太多,擁有太多,就會迷茫,失去人生的真意義?!保ㄓ诘ぃ┧裕L大后做好減法,使生命趨于簡單,是幸福的關(guān)鍵。做好人生的減法,不妨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給人的欲望做減法。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所謂貪得無厭,所謂欲壑難填。比如對金錢的貪婪欲,對權(quán)力的攫取欲,對女人的占有欲等等。人生在世,如果不能對自己的欲望加以節(jié)制,做到適度,就會被欲望所累,甚至所毀。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佛曰:生活之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欲望、攀比。比如國家公務(wù)員是人人羨慕的職業(yè),但他們自己卻感嘆“心累”,心累源于爭權(quán)奪利,攀比爭斗。就那么幾個領(lǐng)導崗位,大家都瞄著它、覬覦它,使盡渾身解數(shù)想爬上去,甚至不擇手段對別人下絆使壞,傷及別人,也傷及自身,當然心累。他們是被膨脹的權(quán)力欲望壓得透不過氣的人,是被自己吐的絲纏裹羈縛的人,哪里還有幸??裳??其實,只要他們懂得做欲望的減法,退一步海闊天空,輕松的幸福和幸福的輕松,就會向他們招手。這就是道家所強調(diào)的恬淡無欲或少私寡欲,即人應除去過分的欲望和要求,這樣,不僅不會影響生命的質(zhì)量和幸福的成色,而且還會涵養(yǎng)人的生命,給人的幸?!凹臃帧薄?/p>
2.給物質(zhì)生活做減法。人都希望自己的物質(zhì)生活富裕一點,這無可厚非。但切不可過甚其度,窮奢極欲,奢靡炫富。造物主賦予人的物質(zhì)消受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的胃容積,至多能裝二三斤食物;一個人的軀體,至多能穿一套衣服;一個人的睡眠,至多需要兩米寬床。這就啟示人們不要在物質(zhì)上過度奢靡。但造物主卻從未限制人的精神追尋,而是賦予人無限的精神空間,就是要“以此來制約人的物質(zhì)的欲望,鼓勵思想的飛翔。”可悲的是,許多人并不能領(lǐng)悟這種神諭,卻反其道而行之,只能被物質(zhì)生活所累,哪有幸??裳??所以,我們應該對自己物質(zhì)生活需要的龐大分子分母來一個約分,本著單純和必須的原則,亦即簡單的原則,把太繁多的精簡,把太復雜的摒棄。少需要者,受限少、煩惱就少,人就獲得了更快行走、更高飛翔的可能,獲得了幸福的密碼。如果到了老年,你還保有單純,那不是太傻,就是天賜的一種好運氣。還有就是,人應該追求精神的富足而達臻高貴,周國平說:“只有外在生命狀態(tài)單純之時,內(nèi)在生命才會向你開啟,你活得越簡單,你離神就越近?!边@個神,就是你靈魂和精神的高貴。這才是我們所當皈依的幸福的原點和正道。正如梭羅所言:“人是可以簡單地活在復雜的精神文化創(chuàng)造之中的。”
3.給人際關(guān)系做減法。生活是復雜的,尤其是人際關(guān)系。虛偽的尷尬、應酬的緊張、防范的焦慮已帶給我們太多的心理壓力和負擔。比如,做事總愛捉摸領(lǐng)導的意圖、好惡,行事總是考慮人際關(guān)系的“潤滑”,處事總想擺得四平八穩(wěn)、落個八面玲瓏。而問題的關(guān)鍵是,我們是否認真反思過這樣做究竟該不該、值不值。老實說,憑我們個人的才智,應付做事,干好工作,都已心勞力絀,捉襟見肘。倘若再分些精力和心神去捉摸人,庸人自擾,哪里還有時間去考慮問題,去做好工作?事實上,我們的許多工作做得不好或做得不理想,就是因為誤入了這個自取其累、自耗心神的塵網(wǎng)與怪圈。所以,我們做人做事、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不妨經(jīng)常做做減法。學學老子的“守玄抱一”,莊周的“洞達放逸”,蘇軾的“達觀自處”,不要老是處處設(shè)防,“八面受敵”,窮于應付。要多捉摸事,少捉摸人;多捉摸工作,少捉摸關(guān)系。這樣,簡化一點,單純一點,化繁為簡,正正派派做人,認認真真做事;雖然不能樣樣順心,但卻努力事事盡心,或許會使我們活得輕松一點,灑脫一點,豁達一點,幸福一點。
(作者系教育部職教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滁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三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