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小伍 賀保平
北京某公司訴安陽某公司、李某侵害著作權糾紛案
文/田小伍 賀保平
原告:北京某國際機械公司
被告:安陽某機械公司
被告:李某,系被告安陽某機械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案由:侵害攝影作品著作權糾紛
一審案號:(2015)安中知民初字第1號
二審案號:(2015)豫法民知終字第271號
原告成立于2009年12月17日,主要從事機械設備進出口業(yè)務,在多年的經營活動中,拍攝了眾多與原告業(yè)務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并且將這些圖片與視頻用于公司官網及日常業(yè)務等商業(yè)用途。案件審理過程中,原告通過光盤作為載體,將大量圖片作為提供給法院,采用公證的方式,對被告經營的網站上相關圖片截圖保存,并作為證據提交到法院。
被告李某于2013年2月28日進入原告工作,2014年3月15日離職,從事與海外客戶聯系業(yè)務、談判、供貨等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有機會接觸到存有原告圖片的計算機。2014年3月24日被告李某成立安陽某機械公司,該公司主要業(yè)務是從事機械產品的進出口業(yè)務。被告安陽某機械公司的網站使用的部分圖片與原告官網上使用的圖片相同,有的圖片中顯示有原告的注冊商標標識,也包括有部分相同的視頻。原告認為被告李某及被告安陽某公司未經許可,使用了其享有著作權的攝影作品,沒有給原告付費,也未署名,被告的行為侵害了其著作權,遂訴至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依據著作權法第九條、第十一條第四款之規(guī)定,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根據認定的事實,可以認定原告對涉案51張圖片中的22張圖片擁有著作權,被告李某、安陽某機械公司未經原告許可使用圖片的行為構成侵權。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5萬元。一審判決后,被告不服,上訴于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上訴理由主要是涉案圖片不符合著作權法獨創(chuàng)性要求,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原審判決賠償數額過高。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經開庭審理,認定涉案圖片具備獨創(chuàng)性,構成攝影作品,受著作權法的保護;原告提供了涉案圖片的原圖、系列圖等大量證據予以證明其為涉案圖片的著作權人,被告卻未提供任何證據證明其對涉案圖片的使用具有合理性,被告李某曾在原告處工作,有機會接觸到涉案圖片,綜合前述情形,可以認定被告的圖片來源自原告;雖然原告因侵權所遭受的損失以及被告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無法具體查明,但依據侵權行為的情節(jié)、涉案作品的制作成本、以及在國際貿易中所起到的作用,原審判決賠15萬元并無不當。遂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1.如何判斷攝影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
本案中原告主張涉案圖片為攝影作品,受著作權法的保護,被告相應抗辯涉案圖片為簡單的機械產品照片,不具有創(chuàng)新性,不是智力產品,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攝影作品應當具有美感與藝術性,所以涉案圖片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這一個爭議點涉及著作權法中最基本的一個問題,也就是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問題,著作權法中的獨創(chuàng)性,“獨”是指獨立創(chuàng)作,“創(chuàng)”也就是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只要作者對某一思想情感的表達方式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這種表達方式就受著作權法的保護,而關于創(chuàng)新的程度或者標準來講,視具體的作品類型不同,對于創(chuàng)新的要求標準也不一樣。本案中要求保護的是圖片或者照片,屬于著作權法中的攝影作品類型,拍攝的對象是機械產品,區(qū)別于傳統中對風景、人物的藝術攝影,對其藝術性不能要求太高,只要能夠體現攝影者對角度、光線、構思的綜合選擇所形成的照片,均應認定為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作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比如本案中的辣椒烘干機設備,由于不同廠家、不同型號、不同設計的辣椒機的結構外形均不同,所以本案中原告為了較多的體現其代理的產品的結構與外形,特意選擇站到一個升降機上對產品進行拍攝,其結果是一張照片可以反映產品主要的結構、形狀特征,并且所選擇拍攝的角度可以展示出此類產品的核心部件的特征。拍攝的效果體現了攝影者的構思,是一種智力成果,滿足了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要求,應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2.如何認定數碼照片的著作權權屬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數碼相機幾乎已經完全取代傳統的膠卷相機,科技的進步對攝影作品的保護提出了新的問題,由于數碼攝影的記錄、復制方式與傳統攝影的記錄、復制方式完全不同。對傳統攝影作品的權屬認定,只需原始的膠卷底片即可認定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但是數碼照片由于沒有“膠卷”這一在著作權法上可以視為作品底稿的物體,當事人往往是通過U盤或者光盤作為載體提供數碼作品,從數碼相機到U盤的移轉過程中,會導致作品的生成時間無法確定,作品一經創(chuàng)作完成,著作權即產生,但是隨后的拷貝要晚于作品第一次成立時間,并且拷貝時間可以進行改動,拷貝過程中可能會導致照片的屬性比如分辨率大小等發(fā)生變化,這些問題都為數碼作品的著作權權屬認定帶來困難。
雖然對數碼照片的權屬認定較為困難,原告仍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舉證來證明權屬。
證明原告提供的照片文檔屬性大于被告使用的照片的文檔屬性,而且被告無法提供大于或者等于原告文檔屬性的照片,被告亦不能提供其網站上圖片的其它合法來源,這時候就可以認定被告的圖片來自原告。
原告提供了與涉案圖片相關的系列照片,正常拍攝時候對同一角度,一般都會多拍攝幾張圖片,從中選擇最滿意的使用,那么其他系列照片也可以來涉案圖片的原創(chuàng)性問題。
原告提供出涉案圖片剪輯前的母本照片,選擇了欲使用的照片后,由于照片中會存在某些內容,這些內容當事人并不希望出現在自己的網站上,就會利用軟件工具,對原始圖片進行剪裁,剪掉不想展示的內容。而復制剪輯后的圖片的使用人,不可能保存有剪輯前的原始數碼圖片。
對于經過PS的圖片,首先,PS前底稿非常具有說明力,另外,不同的人獨立利用PS進行加工,其加工效果完全一致的可能性極小,比如說對某一區(qū)域顏色進行渲染,不同的人對選擇的區(qū)域范圍、色調等元素是很難完全一致的,即使同一人進行兩次同樣的工作,其效果也很難完全一致。案件中如果出現完全一致的剪輯過的照片,基本上可以認定其中一份是對另外一份的復制。
總之,通過對數碼照片的細節(jié)進行查明,可以確定權屬,起碼可以達到證據優(yōu)勢的情形。本案中原告通過對PS照片的對比、提供系列照片、提供大尺寸照片等手段,來證明被告網站使用的圖片來自原告,尤其是原告提供了與數碼照片屬性中顯示的相機完全相同的相機以及購機發(fā)票。最終,法院依據這些細節(jié)事實,認定原告擁有其主張的51張照片中22張照片的著作權。
3.如何確定賠償數額
著作權法第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jié),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本案中,權利人的損失、侵權人的違法所得均無法證明,一審法院綜合考慮涉案圖片拍攝的難度,大部分圖片是原告工作人員在國外拍攝所得,拍攝成本較大,國際貿易的特點是買賣雙方均不認識,通過互聯網展示的產品圖片進行初步篩選溝通,原告庭審中主張網站圖片對客源的吸引參與度站到各種因素的50%以上,法院考慮到涉案圖片對雙方日常業(yè)務經營中所起的作用,酌情判決被告賠償原告15萬元。二審中,被控侵權人抗辯賠償數額過高,并且主張同樣為圖片侵權的華蓋創(chuàng)意系列案件,河南省高院支持的標準是一幅圖片600~1 000元,本案平均每副圖片賠償額為7 000元左右。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據查明的事實,維持了15萬元的賠償數額,結果應當是比較合理的。
著作權侵權與不正當競爭案由能否在同一案件中審理?
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只對必要共同訴訟、增加訴訟請求、反訴、第三人參加之訴的合并審理進行了規(guī)定,對一起糾紛中涉及兩個以上法律關系是否進行合并審理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受到傳統的“同一法律關系”審判觀念的影響,大部分法官只對原告提出的訴訟主張列單一案由,單獨審判,如果一起糾紛涉及多個法律關系,立案庭法官會要求單獨立案。
本案中被告李某曾經在原告處就職,有機會接觸到原告享有著作權的圖片,并且知悉原告的客戶對象、交易模式、交易價格等信息,其離職后成立安陽某機械公司與原告進行同業(yè)競爭,在其經營的網站上使用原告曾經有過的成功案例的產品圖片,并且有的圖片上記載有原告的注冊商標,前述行為有不正當競爭的嫌疑。同時被告未經許可使用原告圖片的行為又是侵害著作權的行為,故而本案中被告涉嫌著作權侵權與不正當競爭,代理人在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庭進行立案時候被告知單獨立案。《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的通知(法〔2011〕42號)中指出:“同一訴訟中涉及兩個以上的法律關系,屬于主從關系的,人民法院應當以主法律關系確定案由,但當事人僅以從法律關系起訴的,則以從法律關系確定案由;不屬于主從關系的,則以當事人訴爭的法律關系確定案由,均為訴爭法律關系的,則按訴爭的兩個以上法律關系確定并列的兩個案由。”依據此規(guī)定,本文作者認為我國法律未禁止同一訴訟多個案由合并審理。尤其本案中被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與侵權行為有競合、吸收之處,在一個案件中對被告的多起行為進行審查,從而認定哪些行為違法,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這樣的審理模式利于查明事實,解決糾紛,節(jié)約司法資源。
(作者系北京大成〔鄭州〕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