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當代大學生嫉妒心理的本土化解讀

        2016-02-13 21:01:53龐捷敏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個體心理大學生

        龐捷敏

        當代大學生嫉妒心理的本土化解讀

        龐捷敏

        嫉妒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情緒體驗。在特定的文化情境和社會背景中,嫉妒的發(fā)生和表現也隨之不同。當代中國大學生呈現出多種嫉妒現象,其嫉妒心理的成因也互有差異,通過行之有效的調適,可以較好改善學生的嫉妒心理,積極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生;嫉妒心理;本土化

        一、嫉妒概述

        嫉妒是一種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心理與行為活動,對個體而言,嫉妒有其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外在行為,對群體而言,嫉妒也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和現象。國內外學者一直致力于剖析嫉妒本身及其影響。早期西方對嫉妒的解釋有Envy和Jealousy之分。Jealousy通常被用來描述婚姻戀愛中的嫉妒行為,是指個體與他人的親密關系面臨喪失而被第三者得到時,個體所體驗到的一種情緒。而Envy一般只涉及兩個人,意指一個人擁有另外一個人所沒有的東西。而中國普遍把嫉妒定義為:與別人比較,發(fā)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情緒狀態(tài)。[1]

        隨著社會變遷和文化的演進,國人的嫉妒心理也呈現出新的變式。特別是大學生群體,他們年輕、學習力強,他們所體現出的嫉妒心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獨特的中國味。

        二、當代大學生嫉妒現象

        (一)新生流行文化詞突顯嫉妒心理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智能手機功能的逐漸強大,新生詞匯的生成、傳播速度大大加快,甚至成為引領主流文化的熱點。這些詞匯往往成為青年學生表達內心感受和宣揚態(tài)度的工具。前幾年大為流行的短語“羨慕嫉妒恨”即生動形象地把中國人嫉妒他人的動態(tài)過程形容得淋漓盡致。近兩年來流行語的顯著特點是代表身份的標簽詞匯層出不窮,如“絲”“土豪”“富(官)二代”“DAMA”“高富帥”“白富美”等,這些新名詞的共性是都與人的經濟狀況或社會地位有關,雖然言語中略有不屑,但掩飾不了當下年輕人對財富的向往和追求,希望有機會能與他們?yōu)槲榛蛐纬山患?/p>

        (二)對不正當致富個體(群體)的仇恨

        仇富是指工薪階層或者收入低微者對有錢人的懷疑、否定甚至憤恨的態(tài)度。但大學生仇的并不是所有富人,也并不一定針對某個人,多指向的是致富手段不合法或利用其他不正當手段發(fā)家致富者。大學生對獲得國家?guī)装偃f元大獎的科學家鮮有微詞,也不會鄙視靠智慧、勤勞和血汗致富的企業(yè)家個體戶,看不慣的往往是貪官污吏和利用不正當手段聚斂財富的人。因此,所謂大學生仇富并不僅僅是羨慕別人坐擁巨額財富,而是對以上這類群體獲得來路不明財富的不平。與此同時,某些富人低劣的素質、骯臟的德行更是拉深了普通人與富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甚至演變?yōu)閿硨﹄A級。

        (三)習慣式盲目攀比

        比較是發(fā)現自身不足、鼓勵進取的主要手段,但是若不顧自身實際,盲目與高標準相比,當意識到別人超越自己或擁有自己不曾有的資源時就易導致心理失衡,嫉妒之火便隱隱而起。近年來,大學生盲目攀比現象日益嚴重,攀比的名目也五花八門。從比成績、比容貌、比家境等發(fā)展為比性格、比男(女)朋友、比排場、比經歷、比游戲裝備等方面,似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為青年人拿來比較的資本。盲目攀比往往來源于大學生自我認識不足、缺乏堅定的個人價值觀,對自身和周圍環(huán)境缺少理性分析,容易隨波逐流,一味地向別人看齊。

        (四)競爭中求勝心切

        “贏在起跑線上”在這一代青年頭腦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家庭中,父母習慣于拿別家孩子的優(yōu)點數落自家孩子的不足,無形中給孩子營造了競爭的氛圍,期望能在方方面面勝過同齡人。在學校里,應試教育使得老師最看重分數、名次,成績的領先意味著一切。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也自然形成了競爭意識,把身邊所有的人都當作自己的競爭對手,唯有獲勝或比別人更加優(yōu)秀,才有機會贏得父母老師的認同。

        (五)愛情中不惜奪人所愛

        情場是嫉妒古老的發(fā)源地。早期的愛情嫉妒隨著社會的變遷在現代大學生中出現了新變式。有些女學生若自己的朋友結交了男友后就會心生羨慕,甚至通過不道德的手段將其男友也占為己有,奪人所愛,背叛曾經的友情?!胺阑鸱辣I防閨蜜”就是時下女性對同性友人的惶恐。這種閨蜜奪愛的發(fā)生,最初也是源于對好友愛情上順風順水的艷羨,但個別大學生并不是祝福好友,而是不惜用惡意破壞、掠奪的方式去瓦解親密好友的幸福。

        (六)嫉妒引起的惡性事件增多

        嫉妒的發(fā)展呈現出三個層次:潛意識的嫉妒心理、需要及時控制的顯意識嫉妒心理、危險的變態(tài)嫉妒心理。[2]由嫉妒導致的犯罪行為一般有四種類型:誣告陷害型、誹謗型、侮辱型、暴力型。[3]以往學生的嫉妒表現以個體的不安、憤怒、酸楚等負面的內在情感體驗為主,表現出的嫉妒行為也偏向前三種言語類攻擊或誣陷,而時下由嫉妒引發(fā)的大學生攻擊、暴力、傷害性的違法犯罪事件越來越多,復旦室友不合投毒案、河南大學生因母親偏愛弟弟活剝父母,山東女生嫉妒同學獲獎學金投毒等,反映出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道德約束漸趨弱化,在嫉妒心理的驅使下出現了強烈的反社會傾向并付諸于行動。

        三、當代大學生嫉妒心理的本土化分析

        在過去的嫉妒研究中,圍繞著嫉妒的發(fā)生機理,內部心理反應及外部行為表現,不同的理論流派都提出了有創(chuàng)見性的觀點。[4]

        心理動力學理論把成人的嫉妒看作是童年創(chuàng)傷經驗的復現,由于童年的焦慮和恐懼人皆有之,所以嫉妒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嫉妒主要植根于和“俄狄浦斯沖突”有關的童年事件,嬰兒的焦慮和恐懼是嫉妒滋生的最初源泉。

        行為主義學習論者認為,嫉妒是后天的習得行為,是受社會影響的習慣現象。嫉妒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均應從嫉妒者所處的環(huán)境中尋找,而不是去糾纏于童年的經驗。

        系統(tǒng)學理論把嫉妒看作是一種在判斷相互關系穩(wěn)定程度的過程中產生的體驗,是對自我尊重和關系的現實狀況和實際質量感到威脅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綜合體。穩(wěn)定的關系不會產生嫉妒,不穩(wěn)定的關系則導致嫉妒。

        認知—現象學理論從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嫉妒現象入手,對其進行直接觀察和分析,根據對嫉妒的自身體驗去分析嫉妒的本質。由于缺乏某一理論的引導和束縛,得出的結論也往往零散、不成體系,偏重描述為主。

        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嫉妒不僅是一種心理現象,也是根植于特定文化中的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心理互動的產物。嫉妒與我們生活中的文化價值、習俗、規(guī)范有密切關系。

        社會生物學理論認為,嫉妒是人天生固有的一種防衛(wèi)本能,這種人與生俱來的秉性是以動物行為的觀察和人行為分析為主要根據的,帶有強烈的本能論的色彩。

        以上幾種理論基于不同的研究基礎,雖然存在分歧和矛盾,但也從不同視角提出了嫉妒發(fā)生機制的真知灼見。而中國大學生因處于特定的時代變革和文化氛圍中,嫉妒的產生也有其特殊性,單從某種理論出發(fā)不足以對大學生嫉妒的發(fā)生機制進行深入剖析。筆者認為,當代中國大學生表現出的嫉妒現象是中國當下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富有時代特征的家庭教育和個體不同成長的經歷交互作用的產物。

        (一)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

        人的嫉妒心理一方面源于個體本身,另一方面也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強化和發(fā)展。社會文化、習俗、特定的歷史條件等因素都會對嫉妒起著主導作用。舍克在其撰寫的《嫉妒與社會》中寫道:“嫉妒是一類高層次的社會學問題。”當代的大學生嫉妒現象就與當前中國的社會形態(tài)的特點密不可分,有著中國特色發(fā)展的深刻烙印。

        1.社會結構變遷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從過去相對平等的社會轉化為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且從90年代后,貧富差距逐漸固化,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按照過去的規(guī)律,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向上流動的愿望,而如今現實社會中卻出現越來越多的底層認同現象,例如當今的大學生已不視自己為天之驕子,反多以“絲”自稱,大學生普遍感受社會地位低,理想與現實相距甚遠。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更低階層的自我認同,使得階層之間的敵意不斷加劇。

        2.社會信任度降低

        《2012—2013年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報告》指出,[5]社會的總體信任指標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及格線。表現為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官民之間、警民之間、醫(yī)患之間等)、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不信任逐漸加深和固化。大學生藥家鑫撞人后殺人的主要動機就是對他人缺乏信任,一個尚未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在不小心撞人后的第一反應是窮人難纏,害怕被訛,說明已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相互信任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對于他人的不信任會使生活總是彌漫謹慎和不安,使得關系難以親密、信賴,甚至存在不必要的猜疑和敵意。

        (二)受時代影響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發(fā)展的第一場所,特別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個體出生并且被養(yǎng)育的家庭,一般和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共同生活時的早期經歷就是發(fā)生于此。心理學研究證明,原生家庭會對個人產生長期和深遠的影響。

        1.教育觀念扭曲

        觀念是個人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是對自己行為規(guī)范的標準。觀念并非與生俱來,且不同個體之間可能差異很大,因為觀念的形成來源于家庭中父母的早期教育。孩子幼年個頭小,能力弱,生活經驗單一,父母在其心目中是絕對的權威。父母的要求、期望是孩子行為的風向標,父母反復的嘮叨會形成聽覺記憶,經歷的重要生活事件通過強烈的畫面感形成視覺記憶,久而久之根深蒂固地留存在頭腦中,形成了個人最基本的觀念,繼而影響到之后對許多事情的反應和態(tài)度。

        現在的大學生多是“90后”,他們的父母基本都是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由于當時的社會形勢,這些學生家長普遍學歷不高,成為父母后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就把自己未曾實現的理想和期望延續(xù)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今后能出人頭地,勝人一籌,在子女教育中彌漫著強烈的競爭性和壓力感。從幼兒園開始就把孩子送入了賽場,要上文化課,要學興趣班,要爭取中考高考加分。這種強烈的期望伴隨著焦慮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生活中,總習慣于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比較,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而孩子得到父母認同的主要方式就是獲得比同學更優(yōu)秀的成績。使得這代年輕人在與同學交往時總不可避免地比較,形成了凡事競爭的習慣,難以容忍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甚至為了超越別人不擇手段,導致嫉妒他人成為家常便飯。

        2.教養(yǎng)方式失當

        現在的家庭,不論孩子是否是獨生子女,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若是經濟條件允許,總是會在生活上對孩子盡量滿足,學習放第一位,常常包攬學習之外的所有事情,即使犯錯也不及時批評教育,明知有錯還要護短,使孩子養(yǎng)成了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品性,覺得父母所做的都是應該的。孩子成年后還是非常依賴父母,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狹隘,稍遇不順就容易生氣,不從自身找原因,一味指責別人。

        家庭氛圍也是影響孩子的重要因素,在和諧、相互欣賞家庭中成長的孩子能夠自我接納,客觀地認識自己。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總是揪住孩子的缺點不放,時不時提醒孩子。這些經常受到父母抱怨、批評的孩子也容易延續(xù)父母的視角,難以發(fā)現自我價值,容易自卑。大學校園里不僅僅是學習,需要學生全面發(fā)展,與人交往。當大學生一旦意識到自己在方方面面的缺失,且認為難以同別人一樣優(yōu)秀,就容易通過嫉妒來彌補。

        (三)差異化的個體因素

        1.人格特質誘發(fā)

        雖然嫉妒是人類普遍的心理體驗,但在同樣的處境下個體是否會產生嫉妒及其程度會存在差異,這也與個體的人格特質有關。研究顯示,大學生群體中,非獨生子女的嫉妒心理明顯高于獨生子女,神經質傾向明顯的個體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精神質傾向明顯的個體容易陷入人際關系嫉妒的困境。嫉妒也與個體自尊水平有關,自尊越高其嫉妒心理體驗越弱。[6]

        2.童年創(chuàng)傷關聯(lián)

        并不是所有的比較和差距都會產生嫉妒。當大學生的生活里出現與童年創(chuàng)傷經驗相似的情境下,就可能萌生嫉妒心。彼此的關聯(lián)或許學生自己都不知道,因為童年時的創(chuàng)傷性經驗和成年人的嫉妒是通過潛意識機制來形成邏輯紐帶。比如有的大學生嫉妒同學人緣好,朋友多,別人有男女朋友而自己形單影只,往往是在幼年時遇到兄弟姐妹或他人與其爭奪父母之愛,疏遠了親子關系,這種情感上的挫折經驗就有可能導致成年后對于愛(親密關系)的嫉妒。有的學生嫉妒別人才華出眾,優(yōu)點突出,而這些方面往往是他尤為看重但在其童年時期不曾擁有或從未實現的,當遇到競爭對手或自嘆不如,就會感到不安和酸楚,進而嫉妒別人。

        3.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校園里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除了生活背景差異帶來的沖突外,還有思維習慣、興趣、氣質、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加之現在的大學生生活經歷簡單,成長的過程以學習為主,缺乏人際交往的鍛煉。當發(fā)現自己與同學相處困難,交不到真朋友時,就容易采取冷漠甚至敵對的態(tài)度。日本學者中野牧用“容器人”來形容現代人的交往特點。意思是人的內心像是處于一個透明的罐狀容器或玻璃杯中,隔著透明的玻璃可以很輕松地看到對方,但是如果想走進對方的內心,卻會產生一種容器之間的碰撞。有的大學生表面上與同學相安無事,說說笑笑,但很少與同學袒露心扉,認為周圍的人際關系都是虛假的,沒必要投入,缺少最基本的人際信任,使得同學之間無法建立健康、正常的關系,久而久之就會對同學的行為產生猜疑和反感,從負面的角度去揣測別人的行為動機,產生了更多的誤解和隔閡。如果心理不平衡又不愿說出來,長期壓抑在心里,極易出現報復和毀滅的傾向。

        四、當代大學生嫉妒心理的調適

        (一)改變認知

        1.培養(yǎng)健康的自我意識

        縱然嫉妒是全人類共有的一種基本情緒體驗,但不同的人體會到的嫉妒強度是有差異的。嫉妒源于比較,有的人在比較之后能夠奮起直追,有的人在面對別人的優(yōu)秀后處之泰然,而易嫉妒的人見不得別人一點點好。大學生若不能認識到人都有自己的天生的秉賦,各個方面的發(fā)展也非均衡,處處都要向別人看齊,忽略了自身的實際水平或特點,最終要么加深自我挫敗的傷痛,要么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兩者都不可取。

        2.樹立協(xié)同發(fā)展的意識

        大學生嫉妒有個特點:圈內嫉妒。不管外面如何,一旦自己生活圈子里有人比自己優(yōu)秀,就忿忿不平,心生怨恨,想方設法要超過周圍的人;行事相處時只想成就自己,把別人甩在身后。長此以往,人際關系就會漸漸疏離,即便逞一時之快,獲一時之利,最終還是會因小失大??鬃釉诮逃牡茏訒r也擔心學生們會有這種狹隘的發(fā)展觀,就提醒學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謀求自己發(fā)展的同時,也要善待他人,推己及人,由衷地欣賞和贊美別人,胸懷寬廣了,自然嫉妒也少了。

        3.建構獨立的價值觀

        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站(坐)在路邊鼓掌的人”一出,其原文《坐在路邊鼓掌的人》(作者:劉繼榮)即紅遍大江南北。為何此文在當代國民心目中引起如此共鳴?無不是對當前的一元化教育理念的批駁。過去我們總引導孩子要出類拔萃,成為人上人,導致個個都追求成功,只想做將軍,若是當了士兵就是失敗。整個社會都為同一個目標而奮斗,享受人前的歡呼。殊不知,能夠登臺的只是少數,大多數是坐在臺下鼓掌和欣賞的人?;貧w平凡的生活,發(fā)現樸素的快樂,找尋并堅持個人的喜好同樣也是帶來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4.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

        當大學生無法改變引起嫉妒的生活事件時,有意識地使用積極心理防御機制,調節(jié)、緩和事件對自身的沖擊,有助于恢復心理平衡。采用升華、利他、幽默是應對嫉妒情緒困擾的較好方式。升華是利用自己或社會接納的方式疏解不良情緒,在平復心情之后甚至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績;利他是指幫助或為他人服務,在施與的同時獲得內在的滿足和價值感,能夠彌補甚至超越嫉妒引起的無力感;幽默有助于淡然地面對各種不利自我的評價,保護個體自尊,轉化為積極的動力重新出發(fā)。

        (二)提升行動力

        1.化阻力為動力

        嫉妒的發(fā)生反映了嫉妒者對于他人優(yōu)越之處充滿了強烈的渴望,且容易陷于沮喪、消沉、挫敗、破壞等負面情緒的蒙蔽之中,遺忘了最初對于優(yōu)秀的向往。若大學生能把不服氣的心理引導到積極的方面,化嫉妒為求上進的力量,把優(yōu)秀的競爭對手當作鼓勵進步的榜樣,樹立“你行我也行”的觀念,即使最終不一定能趕超榜樣,也能在過程中收獲自我成長的滿足。

        2.充實豐富精神生活

        培根曾說過:“其實每一個埋頭于自己事業(yè)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因為嫉妒是一種四處游蕩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閑人?!盵7]如果有明確的目標和感興趣的事物,大學生會更樂于將時間和精力投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自然無暇為周遭的起伏而分神或抱怨。即便出現了嫉妒心理,也可以借助合適的方式來宣泄和疏導,避免負面情緒的累積甚至爆發(fā)。

        3.學會化敵為友

        如果大學生把身邊優(yōu)秀的人都當作競爭對手,試圖超越他們,就會發(fā)現生活中充滿了威脅,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和戒備。在與別人相處時,自然也少了親密和友善,甚至升級為仇恨,成為勢不兩立的勁敵。這種人際模式加劇了嫉妒帶來的負面情緒的困擾。大學生若善于從優(yōu)秀的人身上學習,學會與高手做朋友,一方面能收獲友情,拓展人際交往的技能,另一方面在切磋和交流中自然對自身實力的增長大有裨益。

        [1]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295.

        [2]古永司.論嫉妒心理的發(fā)生機制及調節(jié)[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4):29-31.

        [3]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4]王曉鈞.嫉妒論——人類嫉妒心理、文化及行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62-366.

        [5]王俊秀,楊宜音.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報告(2012-2013)[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2-14.

        [6]楊光艷.嫉妒及影響因素與心理健康的因果模型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45.

        [7][英]培根.論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金錫萍

        龐捷敏,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心理學研究(浙江臺州318000)。

        B844.2

        A

        1671-2277-(2016)03-0057-04

        基本項目:2015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項目“以提升學生心理資本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體驗式課堂教學探索”(kg2015826);2015—2016學年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優(yōu)質課堂創(chuàng)新項目“公共課合班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歡
        個體心理大學生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系列| 最新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在线播放国产自拍av|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6| 女同在线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小说|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看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播| 一区二区三区极品少妇| 337p粉嫩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天天干夜夜操| a√无码在线观看| 久草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无码| 欧美成人专区| 蜜桃视频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99国产精品久久99久久久|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 一卡二卡国产av熟女|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亚洲av乱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粉嫩美女一区二区三| 免费在线观看播放黄片视频|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免费AV| 成人全部免费的a毛片在线看| 日本一卡二卡3卡四卡免费观影2022|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亚洲日产AV中文字幕无码偷拍|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 18禁真人抽搐一进一出在线| 99国产精品久久久蜜芽| 免费观看在线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