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健
穿越時空與先秦文化的對話*
——品評《曾侯乙編鐘》
□文|楊 健
由當代著名考古學家鄒橫、譚維四等30余名學者歷經(jīng)12年的研究、編撰的《曾侯乙編鐘》(西苑出版社、金城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一書,以系統(tǒng)化的剖析、跨學科的闡述和全方位的介紹,通過不同學科領域對曾侯乙編鐘學術研究成果的整合,為讀者呈現(xiàn)了曾侯乙超越禮樂文明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實現(xiàn)了穿越時空與千年前先秦時期的青銅文化、禮樂文化的深入對話。
該書的主創(chuàng)人員分別來自北京大學、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社科院等多所院校和科研機構,許多編撰人員曾參與曾侯乙墓的出土,是研究曾侯乙編鐘的專家。該書在成書的過程中集合了多個學科在內的多年學術成就和最新研究成果,最終形成了這部四卷本的鴻篇巨制。該書立足于30多年來涉及曾侯乙編鐘的不同領域的報告資料,在與曾侯乙編鐘對話的過程中,將其所處時代的藝術成就、禮樂文化、青銅冶鑄、科學技術的具體成就娓娓道來,讓讀者跨越歷史,切實地感受到了先秦時期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fā)展形態(tài),既展現(xiàn)了曾侯乙編鐘這個藝術精品的樣貌,又還原了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生態(tài),不失為對公元前5世紀華夏文明的一次探索之旅、發(fā)現(xiàn)之旅。
如果說曾侯乙編鐘的制作本身就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那么這本專注于研究曾侯乙編鐘的作品,則是以開放性的姿態(tài)、兼容性的視野,將曾侯乙編鐘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全面揭示出來。首先,該書體現(xiàn)了對曾侯乙編鐘的綜合性研究,是人文學科與科學研究的緊密結合。具體而言,在參考曾侯乙編鐘涉及的各學科資料的基礎上,介紹了公元前5世紀的音樂、曾國歷史、曾侯乙墓的發(fā)掘及其出土樂器、曾侯乙鐘罄銘文及考釋、曾侯乙編鐘樂音檢測及聲學原理、曾侯乙編鐘的樂律學成就、曾侯乙編鐘的裝飾及銘文的書法藝術、曾侯乙編鐘的鑄造技術,詳解了曾侯乙編鐘的歷史學和考古學意義,分析了其文化屬性、科技貢獻及在世界樂器史上的地位。包括禮樂制度、聲學、冶金、歷史、考古、樂理、美學、天文、鑄造在內的多個學科由于曾侯乙編鐘這一文物找到了結合點。這樣的成書結構充分表明,曾侯乙編鐘已不僅僅是前人留下的音樂文化遺產,青銅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符號,本書也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專著,而是結合了多個學科學術成果的人文藝術與科學技術相融合的學術著作。
青銅文化、禮樂文化等先秦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該書基于這樣一種視角,對曾侯乙編鐘的文化學意義進行了探尋。如從考古和歷史資料出發(fā),對曾隨之迷、曾楚關系的詮釋,對我國古代禮樂制度的論述,對金屬鑄造技術方面的總結,乃至對曾侯乙編鐘樂律理論與古希臘音樂理論的細化整理,解密了曾國文化與楚文化、楚文化與中華文化、戰(zhàn)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的關系,從全球文化的視閾深入、客觀評價曾侯乙編鐘及其所代表的先秦時代的文化特征,在世界文明的論域下體現(xiàn)戰(zhàn)國文化的諸多不平凡之處。
此外,該書采取了文字與圖版相結合的方式,力圖真實還原曾侯乙編鐘這個青銅文化的精品。書中收錄了2500多幅圖片,包括全部3775字銘文照片以及曾侯乙編鐘的組件、細節(jié)照片,為讀者提供了曾侯乙編鐘研究最全面的資料,是學術界直面先秦文化的重要資料。
該書在借鑒諸多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也凸顯了曾侯乙編鐘的美學價值。如書中對曾侯乙編鐘裝飾的闡述,涵蓋了多種形紋、多樣的技法,呈現(xiàn)了多重的美感。時隔千年,仍具有教育、認識、美感的美學功用??梢?,與曾侯乙編鐘的對面與對話,亦是走近先秦文化的遨游之行。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本文系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yè)課程標準體系建設研究”(2015-jsjyzd-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